徐匡迪:创新能力仍是工程科技薄弱环节
以下为中国工程院院长徐匡迪报告全文:
各位院士、各位媒体的朋友们,大家早上好,今天中国工程院邀请我们科技界的同志们欢聚一堂,共庆祖国60年华诞,60年来在党的领导下励精图治,基本实现了工业化,经济总量已达到世界第三,人民生活总体小康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历史性跨越。因为每个领域取得的成就我们已经请每一位院士做了准备,为了节省时间,我现在把新中国60年工程科技发展的历程做一个简要回顾,下面每一位同志就可以进入专业领域谈了。
第一、新中国60年工程科技的发展。新中国60年是工程科技发展曲折而又辉煌的60年,发展历程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一是建国初期中国科技人员、工人阶级激情燃烧的岁月。新中国成立之初,工程基础十分薄弱,工程科技远远落后于西方国家,新中国成立之初,党中央采取一切措施促进工程设计的发展。首先,在1952年进行了大规模的高等院系调整,新设了50所专门的学院,同时选派了一批优秀的青年学生到苏联、东欧国家学习。培养国家急需的优秀工程技术人才。与此同时,以
中国科学院以及工业部门、铁道、电力、钢铁、建筑、机械、纺织、水利、水电、石油勘探等科研机构如雨后春笋般相继建立,1956年党中央国务院提出向科学进军的口号,制定了1956到1987年12年科技发展远景规划纲要,明确提出了四个现代化的目标。与此同时,苏联援建的156个工程项目,为中国工业奠定了结构性的框架,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在这个时期,广大的科技工作人员和工人阶级在一起群情激奋,日夜奋战,大大促进了中国工程的科技发展,也缩小了我们国家与发达国家、工业国家的距离。同时,也为未来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是文革十年,文革十年科技工作大幅瘫痪,研究机构被直接下放,高等教育完全停止,广大科技工作这被迫停止研究工作,下放农村劳动,但是尽管如此,当时在周恩来总理、聂荣臻副总理的主持下,国防和尖端工程科技领域仍然取得了重要的成就,翻开历史的画卷我们不难发现中国科技工程市场的许多第一都是在50年代打基础,60年代奋战,文革中坚持所取得的。比如说第一颗氢弹、南京长江大桥的建成工程、东方红一号人造卫星发射成功、第一条超高压输变电工程、第一台每秒百万次的计算机研制成就、大庆油田、第一条电气化铁路—宝成铁路。因此,我们可以看到,即使在这么动荡的年代里,还是有一大批科技人员在奋不顾身地工作。这些成绩的取得,得益于老一代科技人的坚强领导,得益于广大工程科技人员献身祖国和无私奉献的精神,当时有的科技人员白天挨批斗,晚上继续搞研究。
三是改革开放迎来的科学和工程技术大发展的春天。文革结束以后,各行各业拨乱反正,国家走上了改革开放之路,科学技术发展的人才培养再次受到高度重视。邓小平同志曾经指出,我们要实现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要上去,发展技术不抓教育不行,1977年他果断决定恢复高考,1978年宣布十一届三中全会胜利召开,小平同志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四个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现代化的著名论断。科学技术和知识分子的地位重新得到了肯定和重视,科技界迎来了科学的春天。1985年国家出台了《关于科技体制改革的决定》,之后相继制定了“
四是21世纪建设创新型国家引领科技发展的新时代。2005年以来,胡锦涛总书记提出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为目标,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中国工程科技进入了自主创新、引领发展的新时代。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的制定,确定了中国自主创新的大型油田开发、大型核电站、载人航天与探月工程等16个重大专题,相继进入实施,中国工程技术界,科技界又迎来了走向自主创新、引领发展的新时代。这是简要的60年我们工程科技界的所作的一个回顾。
第二、我想说一个基本概念的问题。首先,工程技术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我们在谈论科技的时候,通常涉及到三个概念:科学、工程、技术,三者之间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科学的任务和本质是以探索发现自然规律为核心。技术是以发明、改进和革新为核心。工程是以科学的原理综合集成各种技术和建立一个系统的制造过程为核心。所以三者是不一样的。我们的科技部翻译成英文是science department,你如果说科技部人家不懂,因为没有科学的技术,所以这个是我们的习惯用语,中文是没错,但是我们要把这个事情搞清楚。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说明了科学是基础,技术是桥梁,工程技术架起了科学产业之间的桥梁,是推动生产力和经济发展的直接动力,工程技术是富国强民的国家脊梁。
纵观现代人类历史,每一次重大变革都和工程技术革命性突破密切相关,这种突破往往影响者国家的命运,从蒸汽机的发明到第一次工业革命,由自然力改成了机器的动力。从19世纪30年代电力技术的普及发展到电气化时代的来临;从20世纪50年代以来,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到今天人类进入信息化时代,工程技术都承担着最重要、最直接的作用。
新中国成立之前,中国曾经无数次与技术革命、工业革命失之交臂,被世界新崛起的以工程技术先进为代表的发达国家代替,建国60年来我们建成了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一系列重大工程相继建成并发挥了重要作用,国防经济建设成就辉煌,综合国力竞争实力大幅度提高,我们要从一个人口大国走向经济强过核心是依靠工程技术的进步和创新,在未来的发展中,工程技术的地位和作用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重要,发展的紧迫性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突出。
工程技术的发展是一个国家赖以生存和综合竞争力的一个基础,面对着谁来养活中国的质疑,是
中国工业化大步前进,制造业总规模世界第三,大量工业产品制造技术已经接近或者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多数重要工业品的产量占居世界第一,有的产品的产量已经超过世界50%。我自己是学钢铁冶金的,1949年全中国才生产19万吨钢铁,现在我们已经超过5亿吨,1958年为了完成1080万吨钢铁生产的目标,现在我们一个中型钢厂就能达到,当时全国人民砸锅炼钢。随着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的冶炼技术、连铸的技术,连轧的技术系统的突破,成为年产量超过5亿吨的,而且装备现代化的钢厂。随着1959年大型油田的发现,从小的火力发电站,水电站,到现在能生产90万千瓦,标志着我国电力工业也步入世界先进行列。
中国人是世界上最早用器械进行计算的,中国的算盘是非常古老的,但是现在我们的超级计算机已经处于世界的前列,从手摇的固定电话到现在

- 频道推荐
- 最新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