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气候变暖 西方国家编造的故事?

来源:中国气象报社   发布时间:2015-05-21 02:00:21 

海洋财富网综合消息 中科院院士徐冠华

徐冠华,第十一届全国政协教科文卫体委员会主任。中科院院士、研究员。曾任中科院遥感应用研究所所长、中科院副院长、国家科委副主任、科技部副部长、科技部部长,20083月起任第十一届全国政协教科文卫体委员会主任。徐冠华对世界科技发展动态有比较深入的了解,是遥感应用科学的专家。

25日,美国白宫宣布:美国将在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大会上承诺2020年温室气体排放量在2005年的基础上减少17%

26日晚,中国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副主任解振华介绍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目标时指出:“(中国政府)制定了到2020年,我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的目标。”中国这一新承诺,意味着将减少排放35亿吨到40亿吨二氧化碳。

前不久,欧盟通过了包括气候与能源一揽子计划及各种能效措施,无条件承诺到2020年前较1990年水平减排20%以上。同时承诺抬高减排幅度至30%,前提是各工业化国家同意相当水平的减排力度,发展中国家同时做出重大贡献,共同促成国际条约。

俄罗斯力争在2020年前在1990年的排放水平上减少20%-25%的温室气体。

日本减排目标由原先较2005年水平减排15%(1990年减少8%)抬高至较1990年水平减排25%

核心提示

全球变化是指近百年人类活动引起的大气、海洋、生物、土壤和岩石圈所发生的变化。相比浩瀚宇宙,地球形如一粒尘埃,但正是这一粒尘埃的一瞬间,对人类至关重要。

气候变暖的主要原因,人类活动占有90%以上可能性。人类活动主要通过二氧化碳、气溶胶、土地利用导致全球变暖。

全球气候变化已经超越国界,深刻影响着全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是各国共同面临的重大挑战。

新能源的应用已提上日程,中国应从战略高度看待新能源发展的历史性机遇,要勇于和发达国家站在同一起跑线上,主动参与竞争,而不是被动等待技术转让。

全球变暖 西方国家编造的故事?

必须直面全球变化带来的挑战

在地球漫长的演变和人类活动历程中,发生过一次次翻天覆地的变化,而当前所谓的全球变化与宇宙、地球和人类的演变史、发展史相比,只是漫漫历史长河的一瞬间。全球变化,是指近百年人类活动引起的大气、海洋、生物、土壤和岩石圈所发生的变化,其研究对象是地球。相比浩瀚宇宙,地球形如一粒尘埃,但正是这一粒尘埃的一瞬间,对人类至关重要。

人类文明发源于大约五千年至六千年前,先后在两河流域、印度、希腊等地兴盛繁荣,此后逐渐消亡,譬如古埃及的文明、中美洲的玛雅文明等。历史学家分析,气候变迁、环境变化、战争等原因使古老的文明最终毁灭,曾经的辉煌化为残垣断壁,那么,当前的人类文明将走向何方?历史上消失的文明总体来说都是区域性的,但今天人类所面临的却是全球性的问题。我们必须直面全球变化带来的挑战。

最近几十年观测到的有关全球变化最基本的事实是全球变暖。2007IPCC(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委员会)公布了第四次评估报告显示:过去100(1906-2005),全球地表平均温度升高0.74,海平面升高0.17米;21世纪高温、热浪、强降水频率可能增加,热带气旋强度可能加强。IPCC的报告还指出,20世纪是过去2000年中最温暖的100年。全球降水空间格局有所改变,冬季气温不断升高。

水温的升高正在威胁着世界上鱼类的生存。在北海,海水过暖造成鱼类不能产卵,鳕鱼种群已大大减少。在热带海洋,许多海洋生物都选择珊瑚礁作为自己的栖息地。五彩缤纷的珊瑚和色彩斑斓的鱼群,形成海洋中一道绚丽的风景,然而残酷的现实预示,也许以后这道风景只能存在于人类的记忆中了。

所有观测到的事实也给中国的环境问题敲响警钟。统计近50年来中国气候变化的多项指标得出:中国东北、西北和华北地区气候变暖最为明显;华北地区降水明显减少;西北干旱区降水增加。近50年我国的海平面也明显上升,平均上升速率为每年2.6毫米,预测未来100年上升幅度2868厘米。黄河上游近十数年来因气候变暖土地沙漠化发展迅速,径流量大幅度减少,20世纪80年代末至今以年均13%的速度减少,2002年水量更比平均减少46%

随着天气变暖,极端天气事件增多。2006416-18日,北方地区出现一次强沙尘暴天气过程,北京一夜总降尘量达33万吨。2007228日,从乌鲁木齐驶往阿克苏的5807次列车被13级大风吹翻,造成人员伤亡。同年7月,重庆又遭115年来最强暴雨袭击,降水量均突破当地有气象记录以来日雨量的极值。回顾2008年,1月罕见的大范围冻灾,5月罕见的8级大地震,6月大范围强降雨和洪灾,7月青岛海域大范围浒苔。这一年世界范围内也出现灾害频次增加、危害程度增加的情况,损失难以计数。

总结近50年来的气候灾害事件,突出表现为:大部分陆地区域强降水发生频率上升;热昼、热夜、热浪更为频繁;更大范围地区发生强度更强、持续更长的干旱;热带气旋(台风和飓风)强度增大。由此预计在本世纪,极端高温和强降水事件发生频率很可能持续上升;热带气旋(包括台风和飓风)可能更强。这将使我国极端气象灾害发生的频率、强度和区域分布变得更加复杂和难以把握,所造成的灾害也将更为严重。

人类活动是全球变暖的始作俑者?

全球变暖给地球造成的危害如此惨重,人类活动与这一变化间的关系便成为备受关注的问题。

IPCC对此先后进行了4次权威的评估:1990年的第一次评估报告中指出,近百年的气候变化可能是自然波动或人类活动或二者共同影响造成的;1995年第二次评估报告定量地表述人类活动对全球气候的影响能力仍有限,且在一些关键因子方面存在不确定性,但越来越多的各种事实表明,人类活动的影响已被觉察出来;2001年第三次评估报告中新的、更强的证据表明,过去50年观测到的大部分增暖“可能”归因于人类活动(66%以上可能性)2007年第四次评估报告得出了近乎确定性的结论,人类活动“很可能”是气候变暖的主要原因(90%以上可能性)4次评估认识逐步加深,最终认为人类活动是全球变暖的始作俑者。

人类活动主要通过二氧化碳、气溶胶、土地利用导致全球变暖。但究竟是什么驱使人类不计环境成本不断增加碳排放量?数据表明,碳排放量由上世纪80年代至上世纪末不断增加,且和人口、财富的增加呈正相关。虽然每单位GDP的碳排放量有一定降低,但不能阻止碳排放总量增大的趋势。

当然,有一些科学家对人类活动引起全球变暖这一观点提出质疑,认为全球变暖已成为一些西方发达国家为阻止发展中国家工业化进程而编造的气候灾难故事。这些科学家找出证据证明,在自然进程中二氧化碳浓度并不总是和温度正相关。对于这一问题的研究应提倡多领域出发、多结论并存,给不同的声音以探讨的空间,才能更利于科学的发展、真理的发现。

人类对自然界认识的新飞跃

全球变化的问题,已成为媒体炒作的新对象,政治家演讲的新内容,老百姓关注的新焦点,科学家研究的新课题。

以气候变化为题材的美国电影《后天》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这部电影及其后相关反映全球气候变化的影视作品引起全世界广泛的思考和讨论。我并不经常看灾难片,但是《后天》拍得很好。我们不要完全用科技的标准去衡量它们的对错,这些电影具有让民众气候意识觉醒的舆论动员作用。

2004222日英国《观察家报》披露,五角大楼向布什递交“秘密”报告中称气候变化将摧毁“我们”。报告指出:未来20年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构成的威胁要胜过恐怖主义;人类的头号威胁是气候问题;气候变暖将导致地球陷入无政府状态。未来20年因气候变暖、全球海平面升高;土地和资源将锐减,由此引发大规模骚乱、冲突甚至核战争;成百上千万人将在战争和自然灾害中死亡。

199252日,IPCC就气候变化问题达成公约——《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UNFCCC),这是世界上第一个为全面控制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以应对气候变化的国际公约。1997年契约方通过了《京都议定书》,确定了发达国家在2008-2012年内将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量在1990年排放水平上平均减排5.2%。发展中国家继续履行“框架公约”的义务。2007年,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在印尼的巴厘岛召开,经过激烈的讨论协商形成的“巴厘岛路线图”,开创了人类应对气候变化的新里程碑。2009922日,胡锦涛主席在联合国气候变化峰会开幕式上作《携手应对气候变化挑战》的演讲,强调了国际社会应对气候变化问题应坚守的四项原则及中国在处理气候变化问题上的四项措施,引起了各国强烈反响。

上述事实均表明,全球气候变化已经超越国界,深刻影响着全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是各国共同面临的重大挑战。

人类能够在21世纪初诞生这种对自然认识的飞跃,在自然逻辑、经济发展、科学技术进步多方面都有其深刻的历史背景。

人类与生俱来就会对田园生活的美好和恬静充满向往,而当旱灾、冰冻灾、地震、暴雨、洪水等接踵而来,田园诗般的生活能维持多久?全球变暖、环境污染、油价飙升、粮食危机,这些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迫使你不得不关心国家、放眼世界。近几十年加速发展的全球化过程开阔了人们的眼界,使人们的关注逐步从局部转到全球。

过去的一个多世纪,人类的生活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其广度和深度超越了人类几千年发展史的进程。然而科学进步是一把双刃剑,经济增长却带来能源短缺,人口增加却造成森林减少,居住水平改善却使得生活环境污染严重。

现代对地观测技术和空间观测、探测技术大大开阔了人类的视野。测量技术和仪器设备的突破、数学和物理方法的新进展,推动了众多学科从定性描述向定量分析的转变。数学模型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使众多学科不仅可以描述现状,也可以预测未来。自然科学学科之间、科学和技术之间、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之间的渗透和交叉,促使现代科学从单学科思维向多学科综合分析转变。

中国应勇于和发达国家同时起跑

我们必须采取积极的态度应对全球变化问题,拿出具体措施:

1、调整经济结构,努力形成“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的经济发展方式。促进服务业加速发展,做大做强高技术产业,关停小火电机组,加快淘汰落后炼铁、炼钢、水泥产能,关闭污染严重的化工、印染企业,遏制高耗能、高排放行业过快增长。

2、大力提倡节能减排。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必然选择;是推进经济结构调整,转变增长方式的必由之路;是维护中华民族长远利益的必然要求。预计“十一五”期间各行业综合治理,可总节水41.39亿吨,减废水26.68亿吨,减各种废气2406

Copyright © 2004-2021 hycfw.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海洋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