拯救渤海

来源:海洋财富网   发布时间:2015-05-21 02:01:23 

渤海是中国唯一的内海,被誉为中国渔业的摇篮和天然鱼仓,在很多人记忆中,多年前,渤海盛产对虾等名贵海鲜。而最近几年,陆续有消息传来:渤海如今已没有一种鱼类、贝类或者螃蟹能够形成规模群带;渤海的物种至少减少了30种以上;许多鱼类品种相继断档或者濒临绝迹。有人甚至用死海来比喻时下的渤海。那么眼下的渤海如何面对这种境遇?环渤海生活的人们又在做些什么?想些什么呢?我们的记者最近历时一个月,沿着渤海沿岸进行了一番调查采访。

一、渔人码头

二界沟是盘锦最大的渔港,当地人说,城里的海鲜商贩和饭店伙计基本都到这儿来上海货。可是,当记者来到这儿的时候,却并没有看到想象中的情景,尽管离休渔期还有一个月,但很多船都停靠在码头上没有出海。

“这些船都停了多长时间了?”“这个都是去年上冻之前停着一直到现在。”“去年就是年底啊?”“去年上冻之前,上坞,一直停到现在。”这位码头管理人员告诉记者,因为渤海的鱼越来越少,许多渔民都不愿意出海了。有些大船一停就是半年,只有零星几条小船还出海打渔。正说话间,一条出海的渔船回来了。“你是刚回来那个船吗?这就是你们打回来的是吧?是出去多长时间了?”“两天。没有,啥都没有。”“没有鱼?”“你看哪有货啊,两天就那点虾爬子。”“两天?”“ 就这么的渔民都饿死了。”

三小箱虾爬子刚抬下船就被早早等在这里的批发商抬上了车,船老大坐在地上一脸疲惫,他告诉记者,出去两天,走了五海里,打上来的这点儿东西就卖了800多块钱。“一天连工钱带油钱得多少钱?”“一天就得一千块钱,连吃喝。”“ 一天就得一千块钱,那不是赔了吗?”“那赔了没招啊,现在能卖三万块钱,上半年得十万块钱才整个本儿,差挺多呢。”“ 那你这船也不能到太远的地方去吗?”“也能跑十多海里,十多海里关键货少,赔得不更多嘛,油用得多。”“到十多海里远的地方也没有?”“没有,少。”

这位船老大告诉记者,三四年前的这个季节,他一网下去就能打上四五百斤虾爬子,可如今这种好日子早已没了。眼前这些小的可怜的海货更卖不上价,只能五元钱一箱做饲料用。不一会儿,另一条渔船也驶进码头,显然,他的收获也不大。 “没有什么大一点的鱼我看好像?”“失传了,哪有大鱼,真失传了,这地没有鱼。”

这位渔民说,他在渤海打了二十多年鱼,十几年前,渤海里鱼虾多得让渔民们忙不过来,出海的渔船都是满舱而归,空气中到处散发着鱼腥味,海货多的码头上人都插不进去脚。“那都是一百多斤的大筐,使大筐,一筐一筐地往下抬,现在搁盆往下端,一盆一盆地往下端。”“那时候一船下来能有多少?”“十筐、二十筐的,那多的时候都有四五十筐。”“那时候啥都有,螃蟹一斤左右重的那个,那鱼比现在多多了,现在哪还有,没有了,就是这种。”“现在有很多鱼虾贝类都绝产了? ”“光听说过,你像他们那个年轻的下海听说过这种鱼,都没有见过。”“现在都没了?”“已经绝种了。”

在渔港的另一边,一些人正围着秤上的一支螃蟹议论纷纷,一位来这里买海货的饭店小老板正为一只螃蟹的重量与人打赌。“就买了一个?”“它就一个现在,都论个买了现在,没有。”“它这一个船就打上来这一个?”“对。”“你本来是想买什么过来?”“就是小货什么的这玩意,就是乱七八糟的。”“这点东西够干嘛?”“凑吧,它不是别的船还有吗?就是一个买点,一个买点,加一起不多了嘛。”

这位老板说,他在渔港里呆了半天,凑了几条渔船才凑上这点像样的东西,而这只好不容易从别人手上抢购来的近半斤重的飞蟹已经算稀罕物了。

在二界沟渔港,记者看到一些工人正在建造新渔船,渔民告诉记者,为了能去更远的山东或公海上去捕鱼,有的人不得不下血本造更大的渔船,像这样一条大船造价就要七、八十万元。而更多的渔民只有守着自家的小船在海上碰运气。“这种情况占多数吗?”“这种情况几乎占80%的,80%90%,这小型鱼类船舶几乎今年都赔钱。”“就是这种小船?”“ 对,你看这不是都在家里停着嘛。”

守着大海却不愿出海,出海又无鱼可捕,这到底是为什么呢?渤海,这个曾经有着蓝色粮仓美誉的大海到底发生了什么?

二、海滨寻污

从辽宁到河北,再由河北到山东,记者一路走访了几个渔港,听到了很多这样的声音。“你看这趟河,山东和河北交界,每年往这放污水。”“每一年都有死鱼飘上来,在水边飘着。”“网都糊死,上面整下的苇毛子,全是那个埋汰东西。”

渔民们说,渤海里的鱼虾越来越少,海水污染是一个最大的祸源。记者在山东莱州采访时听当地渔民说,在附近的三山岛就有未经处理的工业污水直接排向渤海。那么这个说法果真属实吗?记者决定去一探究竟。

因为不知道确切地点,记者在海边来回找了两个小时也没找到排污口,正当我们要放弃的时候,一位养殖户给我们提供了线索。他说,去年,他认识的一个养殖户就曾因为污水的问题打过官司,并给了我们他的电话号码。打了一个电话,记者很快与这位养殖户见了面。他告诉记者,去年腊月二十九,他们正忙着要过新年呢,却发现自家的鱼塘出事儿了。“从十点半到十一点半就一个小时时间,全完。”“晚上?”“中午。”“那你损失了多少?”“连偏口鱼,连蟹子,边黑雕,都在20 万块钱,就我自己,我就以为别人下毒,所以说报了案,派出所也来了,公安局都来了,在这儿拍照,在这考察做记录。”

第二天,这位养殖户才弄明白,是海水涨潮后,从这个入口灌进了养鱼池,而附近的海水已经被桥那边的一家金矿排出的污水污染了。“以前吧不断头地死,不知道什么原因。”“那他们一般都什么时候排呢?”“他们大部分半夜排,排污。 ”

听说有记者在了解海水污染的问题,附近的养殖户纷纷赶了过来。这位叫汪增彬的养殖户说,他在三山岛算养殖大户,而他的养殖场也离排污口最近。“现在我看主要是矿那块水排的,一个镏金矿,我发现,就在那块,你想下雨以后,它冲着镏金矿,肯定有毒那东西,一灌都死了,都淌里面去了。”“我们能跟你去到那排污口看看吗?”“一会儿去看,在那还有一个排污口呢,像那块水也很厉害,臭,从矿里过来的。”“那咱们现在过去看看去?”

汪增彬说,他十年前就开始搞养殖,他一个鱼池就能养一万斤海参,可去年的海水污染,让他一下子损失了300多万。“我当时取样的时候,我拿着我的海参嘛,我取了水样,找到矿长直接试验,我这个海参本来活得非常好,扔到他这个水里马上就完蛋。”“你看这个水颜色就发白。”“它是从哪出来,从那边过来,这是入海口。”“一会儿咱就找这污染源去。 ”

记者看到,这条小水沟与汪增彬的养殖池只隔着一个小土坡,水沟里的水已经是青白色,而这些水就从这个入海口直接排进渤海。“我这儿200亩池子全部停掉了,去年发生这次事故以后全部停掉了,不敢养了。”“因为你的投入那么大啊?”“我这投入几百万嘛。”“是那个?”“那个大棚现在都停了,全部停了。”

汪增彬告诉记者,顺着这条污水沟往上找就能找到污染源。几分钟后,我们来到了这家金矿,也许是因为多次找矿上交涉,汪增彬显然成了这里的常客,他直接把车开到了矿区里。“就放在这里,亚镏金矿,你看见没有,现在这一车子清理走了,清理走以后,它什么时候有危害,就是下完雨以后。”“就冲下去了?”“把上面东西就冲里边去了,这个发白的东西都是他们排的,咱可以下来看。”“其实现在我们就能看到这个水的颜色是非常混的,而且是发白的。”“你看这个边上都是白色的,挂在这边上都是,像挂了一层霜一样。”

记者轻轻翻动一下水沟里的水,就能看到连水带泥都是青黑色的。汪增彬说,到了雨季,污水就会一古脑地流到渤海,赶上小潮水,被污染的海水就会被顶进养殖池,而这些还只是表面看得见的。“现在咱们去的是另外一个排污口?”“另外一个。”“这个好像离这金矿挺远。”“这个不是金矿的排污口了,这是有一个叫印染厂,具体位置我不清楚,反正在过去1 0公里以外。”“印染厂?”“嗯,印染厂,它排的污也往这海里边。”“那怎么知道这是它排的呢?”“我们就找嘛,后来他们厂子有个人跟我们村里有亲戚,就悄悄告诉我说,你这个地方水不行了,以后干,自己注意点,就这块水嘛。”

现在我们能看到的这个水啊,已经是非常黑的颜色,而且能闻到很刺鼻的臭味,但是当地人告诉我们说,这个污水是由一个10公里以外的一个印染厂排过来的。这个印染厂的排污管道和排污口都是非常隐蔽的,埋藏在地下,现在我在的这个位置,就是一个排污口。你看如果当地人不领我们来,我们是很难发现的。然后这个黑色的水就由我手指的这个方向流到王河,再由王河进入渤海。

汪增彬说,近几年国家对环境污染抓得比较严,许多工厂的排污管道都很隐蔽,而且一般只在夜里愉愉排放,就连他们村里人都很少有人能及时发现。

三、待解之题

近几年来,渤海的渔业资源面临枯竭,环境污染日益严重,这些都引起了各界人士的关注。对于渤海的未来,许多专家学者忧心忡忡,中国工程院院士唐启升就是其中最活跃的一个,他认为,渤海作为黄渤海渔业摇篮的说法已经不太成立了,渤海已经濒临荒漠化的边缘。在中国水产研究院黄海研究所,记者见到了刚刚参加完一个有关环境论坛回来的名誉所长唐启升,他用眼前的这几张鱼虾的回游图向记者讲述了拯救渤海的重要性。“这个实际上这么一个,不大的一个区,有45条大小河流,因为这个按照过去的说法或者在接近比较自然的状态呢,这么多河流进去,带了大量的营养盐进入渤海,正因为这样一个自然条件,那么这个地质也非常好,就是软泥这样一些地质,因为营养盐丰富嘛,它就适合于生物的生长。”

淡水里富含的养分催化了各种浮游生物的生长,为鱼虾的繁殖和幼体的生长提供了天然的条件。唐院士说,对虾是渤海最主要的经济品种,每年11月份左右,它都要回游到黄海过冬,进入四五月份,它又会回到渤海来产卵孵化,并在这里吃食长大。而像黄鱼、鲅鱼的回游路线甚至可以长达东海北部。可以说,渤海是我国整个北方渔业的产房。“就是多种鱼虾在这繁殖、索饵?”“对,主要繁殖和幼体的我们叫育饵场吧,就是你幼体出来以后,就像小孩一样要吃奶阶段了,托儿所阶段要在这个区域,因为刚才介绍这是它的资源环境,它的水质、深度、透明度、饵料都非常适合它的成活,所以这样就是为什么叫摇篮呢,就是它适合在这繁殖,适合于幼体在这生长,所以就显得非常重要了。”

可是根据黄海水产研究所的调查,1983年渤海鱼类有63种,2004年只有30种,带鱼、鳓鱼、真鲷、银鲳等几乎绝迹。在70年代,渤海出产的中国对虾是我国出口创汇的支柱产品,换回了拖拉机、粮食等大量急需的生产生活物资,最高年产达到4万吨,而现在年产却不足1000吨。“这是太典型的资源衰退,或者叫几乎于枯竭这样一个状况。”

唐院士告诉记者,过去整个渤海沿岸,十米以内的海域都是天然的优质鱼虾产卵场。然而现在,也正是因为它们靠近河口,靠近岸边,反倒成为了污染的重灾区。流域周边的生活用水、工业废水、农药和化肥污染是三大陆源污染源。此外,船舶石油产品跑冒滴漏、船舶生活污水、海上石油开采和海水养殖中的添加剂也会对海洋造成严重污染。有资料显示,虽然渤海仅占中国管辖海区面积的百分之二点六,但每年全国百分之四十的直接排海污水通过数十条河流都排入了渤海。2008年国家海洋局北海分局发布的《渤海海洋环境公报》里,2002年渤海污染海域为0.36万平方公里,而2008年已增加到 1.38万平方公里。渤海中80%以上的陆源入海排污口超标排放。辽宁海洋与渔业厅厅长赵兴武说:“渤海的污染我认为主要在陆上,可以说条条大水归大海,海纳百川。主要是一些化工企业再加上其他方面因素。”

采访中,不少专家告诉我们,除了污水排放对渤海生态环境造成极大的破坏,过度捕捞和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围海造田也给渤海生态环境带来很大的影响。

在河北黄骅的一个小渔港,记者看到几个渔民正在码头上收拾网具,这位船主告诉记者,因为建港拦坝,他们不得不绕很远的路才能出海打渔。“我们得是绕到一直到十多海里吧。”“就是需要绕很远?”“绕10多海里。”“原来呢?”“ 原来就是直接就出去了。直接就是,这面直接到海了,出去就进海,现在得走10多海里。你看那个电厂,那电厂都是以前我们干小船的时候就在那个地方,那就是海,这完全是垫的海。”“你说的以前那个地方是海?”“对,十年以前那个地方是海。”“十年前那个地方就可以打鱼的?”“对。你看这个地方,你看渤海梭子蟹和这个对虾嘛,这就是渤海湾最主要的渔场,现在他那个电厂和渔港这个商港全是以前的渔场,逐步把我们的挤全上远海去了,一直顶到蓬莱那个位置,我们现在去蓬莱去打鱼,160170海里,去那么远。”

渔民说,原来的海变成了陆地,许多过去的产卵场自然就没有了。附近的电厂排出来的水虽然不是污水,但温度却比海水高出好几度,原有的生态环境发生了变化。“它这个鱼、螃蟹温度一低以后它不往泥里面钻,它不越冬嘛。它温度高了环境水温高了以后,它不往里钻。”“有影响?”“再突然有大天气,这个冬天大风降温以后它容易冻死。你像这个季节正产卵的季节,它水温比平时高,高容易造成什么,产卵早。它就跟人似的,它不足月它就生孩子,它这个成活率低,特别低。”

顺着这个渔港往前走,记者看到一个新的港口码头正在加紧建设,而原来这里还是一片海洋。据统计,2008年,环渤海三省一市海洋开发用海总面积为103258公顷,其中渔业用海94756公顷,交通运输用海3728公顷,工矿用海1014公顷,旅游娱乐用海300公顷,海底工程用海564公顷,围海造地用海2196公顷,特殊用海700公顷。曾有人对此忧心忡忡:“照现在这个速度用海,再过八九十年渤海可能就不存在了!”黄海水产研究所渔业环境与生物修复实验室主任马绍赛说:“这个有是属于填海,你比如说一些嫡系生物,那么它埋了以后,它就死在里边,它就永远不存在。”

和唐启升一样,马绍赛近几年对渤海的几次大的污染事件极为关注。他说,每年有30亿吨的污水排进渤海,加剧了海水非氧化程度,导致的一个严重后果就是赤潮。“你像这个赤潮,它叫米氏凯伦藻,那么就是有毒的。有毒的它可以形成一个什么,那么它可能会在一些贝类或者一些生物体内进行附寄,附寄以后它就形成了这个生物体内产生,你比如贝毒的那个这贝类。”

与此同时,不断出现的海上原油污染也让马绍赛感到担忧。“渤海呢,到去年年底为止,据我们所掌握的数字,那么海上有17个大的油田,那么有180多座平台,有1300多个夜井。那么应该说这个油井是分布于渤海的这个海域的不同的一些区域。那么这个油井大家知道它得需要勘探、开采,这个运行。那么这个过程当中呢,尽管采取一些环保措施,但是他所这个不同程度产生一些泄露啊,这个情况也时有发生。”

2008年《中国海洋环境质量公报》显示,2008年渤海共发现12起小型油污染事件,较2007年有所上升。在这张渤海地图上我们可以看到,渤海沿岸一个个城市产业圈在不断发展扩大,而与之形成强烈反差的却是海里的生物在一天天减少。唐启升院士告诉记者,在1982年,渤海每小时的产量是208公斤,而现在每小时的产量只有4公斤,仅是原来的2.3%。“从两百多个单位,一下下降到几个单位,这个是很难用一个语言来表达,就觉得看了心里特别不舒服,就觉得资源下降衰退,我们一般说大鱼少了,那么小鱼顶上去,现在渤海的情况就说大鱼没有了,小鱼也很少,这是很糟糕的。”

四、放流故事

徐发海,辛庄渤海冷藏养殖总厂经理,是山东招远市的老养殖户了,今天,他的育苗厂里显得格外忙碌,因为又到了鱼类放流大海的季节,一个个小鱼苗被捞出来装进袋子准备投到海里去。“这是什么鱼啊?”“这个是舌鳎鱼。”“大的能长多大啊?”“这个大的能有七八斤,五六斤都能长。”

徐发海说,除了扁扁的舌鳎鱼,他今天要放流更多的海蜇,这些还只有黄豆粒大的海蜇苗从去年910月份就开始培育了,培育这些苗种的海水温度和PH值都有很严格的要求,光他们吃的饵料就要十七八万元钱一吨。“一开始它小的时候,反正要求比较严格,水还是处理得比较好的。它慢慢慢慢通过它长大,本身的抵抗能力高点了,跟外海水基本是一样的了,逐渐就是适应吧,慢慢适应以后往海里放啊,像温度啊,水质各方面,跟大海接近了以后再放,这样效果更好一点。”

徐发海说,他是通过招投标成为山东省增殖放流定点育苗厂的,今年给他的任务是放流海蜇苗两千万尾,鸦片鱼苗6 0万尾。可他照往年一样,培育了超出任务一倍还多的苗种来。“咱们这几年育海蜇苗啊,都是在五六千万尾,五六千万,其他这一块,反正咱们一起放到大海里去。”“如果剩余的两三千万,如果卖的话,一年如果能卖的话能卖多少钱?”“这个就是几分钱一个,省里给我们三分钱一个,都差不多吧,如果卖钱的话,也能卖这么多。”

徐发海告诉我们,这次放流他要投入100多万元,他说他没想过把多余的苗种卖钱。从小在海边长大,他是眼看着渤海的鱼虾一天比一天少。“少啊,现在渔民捕鱼因为捕不到什么东西了,像放点苗以后,里面东西能多点,如果不放苗,这几年放苗还放得比较明显,像鱼,放的这些品种,像螃蟹啊什么都比较多了。”

一箱一箱的鱼苗被抬上了船,记者也随行一起出海。在船上,徐长海不时翻看着这些小鱼苗,一会儿,他就要把他们放进大海了。“像这个鱼多长时间可以捕捞啊?”“反正到秋天能长到四五两吧,明年如果它再回来就一斤多了。”“它也是回游的?”“也回游,它冬天要到深海里面去,春天到这个时间,5月份,就开始回来。”

“放进去的苗,回捕率大概有多高啊?”记者问山东省海洋生产捕捞站副站长王吉中,“不同的品种,它的回捕率不一样。像虾类,它秋天回捕,因为我们每年秋天开始以后,都专门捕对虾。所以这几年回捕率应该还是比较高的,初步估算,大约在8%左右。”“8%,那8%这个数字,在其他国家也有放流,这个比例算高的吗?存活率?”“算是应该说是比较高。”“投入产出比呢?”“投入产出比各个品种也是不一样,我们一般就是讲直接投入产出比,往海里放流一块钱的苗种,渔民能捕回多少钱的水产品,我们叫直接投入与直接产出比。这几年中国对虾的放流,直接投入产出比大约在130左右。” “130?”“对。像海蜇大约在135左右。梭子蟹基本上和这两个品种差不多。”

王站长说,增殖放流见效非常快,五月底六月初放流,二三个月以后,渔民就可以进行捕捞。记者在环渤海调查采访了解到,实际上,人工增殖放流在黄渤海区域已经有20多年的历史,每年国家和地方政府都会为此投入大量的人力财力。沿海的渔民告诉记者,增殖放流的确让他们收益不少,如果没有放流,渤海可能就更无鱼可捕了。

黄渤海区渔政局局长刘元林表示:“我对整个渤海的增殖,我自己的评价就是局部好转,局部效果非常明显。但是各省都从各省自己的一些利益来出发,比如我放流的品种,既然是我地方投入,我就要考虑在我地方是不是能够得到回捕,更好的回报,那自然不会去放那些到处乱跑的品种,它自然会考虑放在我自己跑不远的家门口,在我们家门口放,最后我捕的最多。”“就是肥水不能流外人田?”“那这样造成的结果就是,在全局上资源状况影响并不大。”

记者在采访时也发现,环渤海三省一市管理增殖放流的部门各不相同,渔政、渔业、水产部门交叉参与其中。刘元林局长告诉记者,如果没有科学统一的规划,原本是一件好事的增殖放流不但可能浪费资金,还有可能造成新的资源破坏。“你说什么品种都往里放,也不可以,那迟早把资源也就破坏,也会把品种亲辈都弄混乱了。我们现在强调的放流,这里面重要的还是放渤海原有的那一些品种,土著品种,外来的品种尽量不要放,那实行一些杂交或者改变了我们土著品种的品质,都带来一些后患。我们过去这方面经验教训很多的。大米草、福寿螺,甚至我们原来搞的贻贝,都是开始认为很好,放吧放吧,结果泛滥了。”

各家只管各家的一亩三分地,并没有给渤海整体资源带来全面的改善。而唐启升院士也认为,尽管渤海每年增殖放流的数量和品种在不断增加,但放流的技术含量提高仍然让人感到压力。“自然海域的需求量比如说对虾,它可能需要上百个亿的苗种,那么我们一年也就放几十个亿这样一个数,所以那个量还是很小的,这是一个。再一个说我们怎么更合理地放个苗种,你比如说我们有个说法叫多营养层次的,多营养层次的。就是这个生态系统它有很多生态位,你要放不同营养层次的,整个这个系统才能协调起来,那么这里就是有技术含量比较高了。”

而随后农业部渔政局局长李健华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也表示,今年中央财政将投入近一个亿来对渤海生物资源进行养护。“这一个亿里面有大头是用作了资源的增殖放流,要把渤海的增殖放流作为我们今年全国放流重点,资金、力量要相应地倾斜集中。渤海的增殖放流应该有统一的规划,现在这项工作我们已经是委托我们黄渤海区渔政局在做这项工作,关于渤海的增殖放流、资源养护的有关科研的工作,由我们的黄海水产研究所牵头组织我们三省一市的科研力量来做,将来肯定得有一个规划,有统一的规范,我们部里前不久颁布了一个资源增殖放流的一个管理规定,这个规定对增殖放流都做出了明确的规范,哪些物种是不能往天然水体里面放的,都有严格的规定,苗种怎么样采购招标都有明确的要求。”

五、海底放牧

烟台开发区汇元建筑安装公司经理丁义洪前几年一直在做工程建筑,可现在他说他已经改行给鱼盖房子了。“这就是等于说给鱼盖的房子?”“对,给鱼盖房,给鱼生产吧或者是繁殖都有更大的好处。”“它主要是养殖什么?”“养海参,也可以鲍鱼,或者养鱼在这里面,小房里面,鱼也有,海参也有,鲍鱼呢或者虾,海产品全都有在这里面。”

老丁说,这些三角形的水泥构件叫人工鱼礁,把它投到海里,海藻、海参、贝类等大量水产品就可以附着在上面生长繁殖。而眼下的渤海,缺少的恰恰是这些水产品生长的摇篮。“这个比石头,比礁石要好?”“快得多。”“这个为什么比普通石头好呢?”“石头在海底下,它往底下扎,两边都可以看了,这边这边,这两边都可以。”“就是它有几边?”“冷的时候在这边,热在这边,它可以这么来回窜。”“这个鱼的生活?”“也提高了,和人一样,别墅,鱼也得住别墅了现在。”

近一年来,不少养殖户和渔业公司都来采购这种人造礁石,不断增加的需求量让老丁感到吃惊,他没想到给鱼盖房子比给人盖房子还赚钱。“就是这个量比往年大呢?”“有几倍,几十倍。”“从什么时候开始?”“从前年吧。”“从前年开始的?”“2007年。”“这个需求量就大了?”“大,2007年就是说十万件,2008年就是几百万件。”“几百万件,今年你预计产多少?”“恐怕得一千万件吧。”

那么,鱼儿们住在别墅里到底是什么样的呢?这是山东省海洋捕捞生产管理站的水下摄像机在海里拍到的画面。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人工鱼礁上已经开始生长出大量的海藻,而这些投放时间更长一些的人工鱼礁则真正成了海洋生物的乐园。美丽的海藻飘来飘去,到处可见又大又肥的海参,各种鱼儿在其中自由地穿梭。

“野生的海参?”记者问山东省海洋捕捞生产管理站站长王熙杰,“野生的海参。”“它就有这个生长环境了?”“ 它不投礁了,海底是空白的。”“都是沙子?”“对,就是一片荒漠,它投礁以后,石块上面长了很多的海藻。”“原来这个沙地也没有这么多海参?不会长?”“没有,基本不长。”“这个地方有鱼的话,就不可能有网去捞了?”“这个所有投礁的地方,任何捕捞的网具都进不去,你拖网、流网都进不去,它只能进行流钓,或者是潜水员下去采去,它这样对保护生态很好。”

王站长说,投放人工鱼礁就是要给藻类、贝类等众多海洋生物创造一个良好的生存环境,建设海洋牧场,同时也能带来很大的经济效益。“这个是在威海的西港(水产公司),这是海参。”“这海参挺多的?”“很多很多,光西港这个公司去年光采捕海参,纯产就达到1200多万,它的效益。”

王站长说,因为有经济效益再加上政府的财政补贴,一些渔业企业投资建设人工鱼礁群的热情非常大。而记者也采访了解到,今年,渔业部门还将在渤海三省一市各建设四个海洋牧场示范区。扩大渤海植被,建造海底森林,治理渤海荒漠化。黄渤海区渔政局局长刘元林告诉记者,解决陆源污染和涉海工程对生存环境的破坏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眼下,通过这种生物技术来抵制污染净化水质是非常有效的手段。

黄渤海区渔政局局长刘元林说:“我们说的海洋牧场,藻类,它本身就是一个在海内起到调节海水这样一个作用。贝类它本身就吸毒、排毒或者是减少毒性这样一些作用,消化毒的这样一些作用。我想在渤海里大面积地增殖藻,建藻场,大面积地增殖一些贝类,可能相对来说对污染会起到一些抵消作用。那么从局部,就是在小海湾的试验,看到效果非常明显。比如说现在就是有一些地方在海底栽藻,凡是有藻的地方,鱼类都聚集得不错,而且水质都能达到二级以上,都比较好。”“水质有变化?”“有变化,那么凡是在贝类保护区或者贝类的增殖区水质相对来说都好。所以很可能是我们从目前的局部水质来看,在局部建立海上牧场,建立藻场,建立贝场,可能是一个有效的办法。”

六、统一行动

按照农业部统一规定,今年渤海休渔日期提前15天,由原来的61612时调整为今年的6112开始。农业部渔政局局长李健华告诉记者:“包括渤海,延长半个月的目的,就是要减少这个对资源的捕捞的总强度,让鱼类有多半个月的休养生息的时间,这个道理比较简单。”

在一些码头上,记者见到了这样的场面,几年前还只有百十条船的渔港常常挤满了上千条渔船,而现在仅一条船上的渔网就能多达一千多条。为了解决长期以来过度捕捞的难题,渔业部门在今年还出台了新的办法。黄渤海区渔政局局长刘元林说:“对网具有些限制,对渔船我们也有一些对旧渔船啊进行一些淘汰,进行一些拆船,压减,解体,做了这样一些工作,这都是转产的一些办法。那么同时呢,在限制捕捞的同时给他们渔民开辟一些加工、养殖等等一些门路,给他们提供,寻求第二产业,或者第三产业,海上旅游等等其他产业这都是转产。”

渔政部门向记者表示,对渤海资源的修复完全依靠渔业部门是绝对不可能完成的,更多地要靠社会各界的投入和各部门的协作。李健华说:“你比如说,你一些大企业,大量地占用了这个海域,把我们鱼类的产卵的生长的窝都破坏了,你应不应该作出一些贡献,比如说从企业的利润里面,你每年拿多少,搞增殖放流,搞海洋牧场建设,我觉得完全应该,对吧?”

据了解,渤海沿岸有13个城市。渤海资源的开发、利用与管理涉及渔业、盐业、农业、航运、石油、旅游、工业等多行业,海洋、环保、农业、交通等政府管理部门和三省一市地方政府都具有相关的管理职能。渤海环境问题解决的关键在于如何实现跨部门、跨地区、跨流域的多个利益主体之间的统筹协调。为了做到各部门、各区域对渤海海陆一体化的综合开发与治理,2008年国家出台了“渤海环境保护总体规划”,有关专家认为,在这一系列综合治理工作中,最大的难点就是在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之间找到平衡。中国水产研究院黄海研究所名誉所长唐启升表示:“那么比如说一个区域,你不让它建油田,不让它建港口,好像我觉得不太现实的事。但一旦建了之后怎么做,我们生物资源,还没有人说不要了,还都说要要,那么发展还照样进行,在这种情况下我们需要采取应对措施。”

专家还表示,在进行大型涉海建设项目之前应该进行严格的环境影响评价,并建立完善的补偿机制。“不管你石油开采也好,还是你其他海洋工程也好,那么对生态和渔业的损害我们坚持要按照这样一个行业标准或者按照我们的国家标准来进行评审。那么,这个我们是主张谁开发,谁要保护,谁破坏,谁要补偿这样一个机制,我认为建立以后会使得我们过去不能实现的东西,那么现在都可以实现了。”

七、海上寻鱼

在经过一番走访之后,记者对眼下渤海的生态环境和有关部门对于拯救渤海的各种努力已经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为了最终探求拯救渤海的难度,记者最后决定,在采访结束之际,跟随一条渔船出海,到海上做一次亲身体验。

这是山东昌邑市一个叫夏营的渔港,早上九点多,潮水涨上来了。记者决定跟随这条要出海的渔船到海上去看一看,今天,他们会有收获吗?

李安源是这条渔船的船主,虽然看上去年纪不大,但他已是十几年的老渔民了。这趟出海,他决定到远一点的海里去看看。“今年上半年怎么样啊?出去这个?”“不好嘛,赔本今年。”“现在一网下去最多能打上多少?”“打上吧,今年二三百斤鱼。”“一次?”“一次。”“二三百斤?”“二三百斤没多少钱,75毛钱一斤的鱼,你卖多少钱,卖两千来块钱;你卖两千来块钱,工人一天就是一百多块钱。”

李安源的船是240马力的大船,船上一共雇了5个渔民,他说,仅人工这一块一年就要两万八千块钱。船出了河道开始进入渤海,渔船也随着晃得厉害了。李安源笑着说,今天海上足有六级风,这对他们渔民来说不算什么,但对第一次上渔船的记者肯定是个不小的考验。海浪不断拍上甲板,甚至打在驾驶室的玻璃窗上。李安源不停地用对讲机与同行的渔船联系,找寻可以下网的地方。他说,渔船作业多的地方应该就有鱼可打,可现在从雷达上他还没看到别的渔船。“这地方不行是吧,没什么鱼是吧?”“没有鱼。”“还得再往哪走?”“往北跑三四个小时,跑三四个小时。”“那地方有吗?”“还少,有是有,鱼还少。”

船开了两个多小时,15海里远的地方,李安源把船停下了。他决定在这儿试一试。

李安源的船上有600多条网,而这些网要全部下到海里会绵延60海里。在这儿,他只放了10海里的网试探一下。

现在只有静静地等。而此时,停了动力的渔船在海上开始像一片树叶般左右摇摆。没一会儿,两位记者便都有了强烈的晕船反应,有些站不住了。

几个小时后,渔民开始收网。眼见着渔网一条条收起来,但却没有见到鱼的影子。一个小时后,下去的网全部收了上来,这个小伙子一脸失望。“有吗?”“没有。”“刚才有一个船回去,它那个也没打着吗?”“没有鱼。”“那艘船也没有啊?”“嗯。”“我听那人说打了一天一宿,有十几条。”“两天打了11条鱼。”“上西边去再去试验,看看那边鱼怎么样。”“那边是不是更远一点啊?”“嗯。”“有多远?”“这边没有再上那边试验。”

因为强烈的晕船反应,记者不得不从李安源的渔船上下来,而他也要到更远的地方去找鱼。

2008年《中国海洋发展报告》称:我国部分海湾和城市附近海域污染严重;近海海域污染范围过去10年间扩大了近1倍,已超过16万平方公里……

2008年《渤海环境保护总体规划》显示:“十一五”期间我国将实施渤海生态修复与保护工程,主要建设城市污水处理厂203个,生活垃圾处理场49个,工业污染源治理项目165个,总投资估算400亿元人民币……

拯救渤海,我们还能做得更多更多……

Copyright © 2004-2021 hycfw.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海洋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