鞍钢脱胎换骨的“刘时代”

来源:海洋财富网   发布时间:2015-05-21 02:02:04 

资金短缺,工资发不出,高炉被迫停了两座,深陷224亿元的三角债泥沼拔不出来,加上退休职工在内的近50万人需要养活,这是上个世纪90年代初鞍钢的窘况。199412月,鞍钢总经理刘玠上任时面对的就是这样一个烂摊子。

此后12年的时间,鞍钢进入了脱胎换骨的刘时代”——改革机制、改造装备,这被证明是一条绩效颇佳的钢铁工业自主创新之路。

改造设备需要钱,尤其对于钢铁企业来说,设备改造动辄数亿、数十亿元。国家没有资金投入,鞍钢只好另辟蹊径。19958月,鞍钢新轧钢股份公司上市,筹得资金26亿元。正是借着这笔救命钱,鞍钢开始破解不改造等死,改造找死的两难困局。

当时鞍钢年产量是800万吨钢,平炉钢530万吨。平炉炼钢工艺落后,成本高,产品质量差,亏损重。身为技术专家的刘玠决定,鞍钢技术改造就从平改转开始。

不停产,改一座转炉停一座平炉,连同连铸工艺,相继建起了6座一百吨的转炉,实现了全转炉全连铸。只这一项,鞍钢每年就降低成本11亿。一位同行在参观了他们的平改转工程后,连声惊叹,说建一个钢厂得花50亿,你们相当于建了两个钢厂,总共才用了5亿,简直是奇迹!65岁的刘玠在回忆这段历史时也感慨,“‘平改转是鞍钢技术改造的里程碑,使鞍钢迎来了转机,起死回生。

起初被认为是一场豪赌的“1780”工程则是鞍钢重生的另一个神话1997年,刘玠决定,投建一条世界一流水准的热轧生产线,即“1780热连轧机项目。经过耐心和智慧的较量,最终,鞍钢以预算的一半,仅43亿元,与日本三菱公司合作建设1780热连轧机项目。开工之后,适逢钢材价格上扬,四年时间就收回了全部投资,1780项目因此被鞍钢人戏称为印钞机

在刘玠看来,1780项目是个混血儿,他的梦想是要打造一个中国人自己建设的热连轧生产线。在20世纪初的中国钢铁业,这个梦想似乎过于大胆。当时中国最先进的钢铁生产设备都是进口的,鞍钢要扔掉洋拐杖,能行吗?质疑和反对铺天盖地而来。

后来的事实证明了刘玠的判断,20001130“1700热连轧线投产试车,中国拥有了第一条自己设计、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热轧生产线。

20061月,由鞍钢总包的济南钢铁公司1700中薄板坯连铸连轧工程投产。鞍钢成为中国第一家既输出产品又输出成套技术的钢铁企业,结束了中国冶金重大成套设备长期依靠国外进口的历史。

在鞍钢工作了四十多年的原总工程师龙春满提及此事仍兴奋不已。他对CBN说:过去鞍钢的设备就是傻大黑粗,核心的设备基本上是从其他国家买来的二手货,现在我们自己能卖技术了,这个进步,真是一步登天!

自主创新是鞍钢技术改造的经验,也是这一段重生历程的亮点。全流程自主设计、集成、施工的鞍钢西部新区、营口鲅鱼圈钢铁生产基地正是自主创新成果的集中体现,而一大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成果则使鞍钢的底气更足。

在技术改造的同时,刘玠啃下了另外一个硬骨头——主辅分离改革。鞍钢组建了23个全资子公司,完成了10家辅业单位的改制,从困扰企业数十年的社会包袱中解脱出来,为以后的腾飞做好了准备。

Copyright © 2004-2021 hycfw.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海洋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