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政协委员陈育林谈对金融支持产业结构调整的对策
海洋财富网综合消息 青岛作为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核心和主体,面临着参与并进入国家蓝色经济发展战略的发展机遇。针对当前宏观形势的新变化、新趋势,如何使银行业在促进经济企稳、优化产业结构中发挥更好的作用,青岛市政协委员陈育林谈了自己的看法。
一、银行业支持产业结构调整的制约因素
一是外需萎缩成为影响经济企稳向好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突出矛盾。青岛是一个以外向型经济为主要特征的城市,外贸依存度较高。当前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仍在延续,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出口形势依然严峻。
二是部分行业生产仍处困境,尚未走出低谷。从1-6月份企业开工情况看,全市工业企业生产存在“点高面低”现象,工业生产增长主要依靠部分大企业的拉动,而总体上仍然有很多企业开工不足。
三是配套风险补偿措施尚需健全。就金融支农而言,由于农村抵押担保、保险、征信体系、产权交易体系等信用基础发展相对滞后,农村金融在支农过程中形成的风险,缺乏转移、分担、补偿、处置渠道和机制,影响了银行机构对支农金融服务的积极性。从担保体系看,近年来辖区各级政府推动成立了多家担保公司,针对“三农”的担保公司仅1家,而专门为农业提供保险的保险公司辖区尚没有一家。
四是“两高一剩”企业调整和退出有难度。根据国家产业政策,银行机构要严格控制“两高”和产能过剩等政策限制类行业信贷投放,但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困难较多。一方面,现存的限制项目对地方财政收入、就业和GDP有一定的贡献;另一方面银行对项目的限制能力有限,强行退出限制项目会造成银行的授信风险。
二、对策与建议
一是科学制定规划。政府的金融主管部门以及各监管部门,应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高度出发,科学制定金融业发展规划,并提高与产业结构调整规划的契合度。同时,引导银行机构从支持地方经济健康稳健发展的大局出发,充分认识产业结构调整对经济发展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重大意义,进一步确立金融支持产业结构调整意识,牢牢把握青岛发展蓝色经济和高端产业为银行业发展提供难得的机遇,全面深入地参与到产业结构调整的各个环节当中,不断推动产业优化升级。
二是严格做到“三个确保”。围绕国家“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的要求,督促银行机构将信贷资源有效配置到国家和青岛市重点支持和鼓励发展的领域,在做好授信尽职调查的基础上,根据客户的有效信贷需求,合理确定授信额度、贷款发放金额和期限等,确保信贷资金进入实体经济,真正用于满足客户的生产建设、服务运营或消费需求。推行“绿色信贷”,从保护和改善自然生态环境出发,把企业环评信息作为授信重要依据之一,确保不向“两高一剩”行业劣质企业发放贷款。同时,继续加大对小企业和涉农信贷的支持力度,确保小企业和农业的贷款有效需求得到满足。
三是加强信息沟通。应邀请辖区银行机构共同参与经济发展规划、产业规划及重大项目决策,促进信息沟通,为企业发展和项目建设提供更好的金融服务。建立完善定期信息发布制度,定期或及时向银行机构提供企业节能减排、环保治理等方面的信息,发布企业节能减排计划及达标进度信息、企业环境违法信息、对企业的处罚信息等,使政府与银行的信息沟通渠道更加顺畅,推动银行机构加大对节能减排的支持力度。

- 频道推荐
- 最新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