舰长“母舰”的蓝水之路——海军大连舰艇学院60年人才培养记事

来源:新华网   发布时间:2015-05-21 02:04:10 

海洋财富网综合消息 这里是海军军官的“摇篮”——走出4万多名毕业学员、180多名将军,海军主战水面舰艇指挥军官80%以上为这个学院毕业学员;

这里是舰长的“母舰”——近2000名舰艇长,从这里驰骋大海,犁开驶向深蓝的第一道航迹;

这里是海军的科技库——1000多名专家、教授成为海军现代化建设的栋梁,1000多项国家和军队重大科技成果成为海军武器装备发展的“助推器”。

黄海之滨,老虎滩畔。海军大连舰艇学院走过了60年人才培养的辉煌历程。

一甲子都瞄准“活动靶”

1949年11月22日,新中国第一所海军高等军事院校——海军大连舰艇学院成立。

创建伊始,海军大连舰艇学院就把人才培养目标定格在能打仗上。在1952年10月开始将本科教育统一改为4年学制,实施“指技合一”人才培养改革,全面提高人才驾驭和打赢未来高技术海战的综合能力水平。

随着海军装备的不断发展,舰艇部门增多,武器装备和作战指挥比过去复杂,原基础课已不能满足新装备的发展,而单纯分系培养的方法也暴露出学员专业基础不够宽厚、专业适应面比较窄等缺点。

1979年4月,学院实施“三通一专”人才培养模式,即学员入学前3年,不分专业按相同的基础和专业基础实施通科教学,最后1年再按入学时确定的专业实施分科教学。这一教学模式的出台,大大地提高了人才培养的针对性。

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对军事人才的素质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1984年,学院实行“通科育通才”的教学改革,揭开了中国军事教育迎接跨世纪挑战的新一页:

——90%以上的专业学科进行优化组合,依照通科人才知识结构“厚、宽、深”的要求,一个覆盖8个舰种、25个舰型,打破学科专业界线的课程体系诞生;

——10多个与新技术、新学科、新装备相适应的中心实验室相继建立,通科教学有了成龙配套的实验保障系统;

——81名作战部队指挥员被聘为学院兼职教授,使新战法、新训法及时进课堂;

——百名处于学科前沿的博士、硕士充实教员队伍,开始发挥学科带头人作用。

这项在全军率先实行的跨专业通科培训体制,使培养的指挥军官具有更宽厚扎实的基础理论和技术基础知识,具有宽广的武器装备和军事技术知识面。部队反映,学员适应第一任职岗位的能力更强了。

进入新世纪,大连舰院将人才培养的目标瞄准新的制高点,即每个毕业学员必须具备“四种能力”:对内有凝聚力,对外有吸引力,在部队发展有潜力,在世界军事舞台上有竞争力。

“要培养未来的海军指挥官,首先就要在人才培养的顶层设计上体现前瞻性。我院60年的建设发展,都是在瞄着‘活动靶’。”现任院长杨骏飞感慨地说。

60年来,学院不断发展壮大,由建院初的2个系、4个专业,发展到现在拥有16个教学实体、19个本科专业、21个硕士学位授权点、7个博士学位授权点、3个博士后流动站,涵盖军、工、理、法和教育学多个学科门类,具备38个专业培训能力,成为“指技合训、军政合训、工管合训”的综合性高等军事院校。

始终瞄准军事变革和高技术战争这一“活动靶”,大连舰艇学院60年培养舰艇指挥军官取得了累累硕果:180多名将军,有海军司令员、舰队司令、编队司令,引领人民海军驶向深蓝;近2000名舰艇长,驾驶战舰驶向五大洲、三大洋……

让学员在实验室体验战争

“战斗警报!方位240度、距离50海里发现‘敌’舰!”“接‘敌’航向!”舰长沉着冷静,果断地向航海长下达了命令。

“战斗航向到!”航海长话音刚落,“敌”方舰艇却由1个变成了5个。“雷达部门注意,‘敌人’正在实施电子干扰,迅速排除假目标。”经过判断,舰长下令:“导指接收目指!一三号导弹发射!”随即,导弹向目标呼啸而去……

这是日前海军大连舰艇学院模拟训练中心进行的一堂作战模拟训练课。只见大屏幕上,乌云密布,波浪滔天,战场动态时时变幻,评估数据快速更迭,处处呈现出浓浓的战场硝烟味。从部门长到舰长,舰艇各个岗位都配有相应的模拟器,而担任这些战位角色的却都是学员。

“在这里,学员不仅可以驾驶军舰模拟到达全球任何海域,还可以通过模拟战位练习复杂电磁环境下的高技术海战。”模拟训练中心主任徐敬介绍说。

“我们喜欢这种教学环境,它让我们未出校门,就有了战场体验。”模拟训练结束后,担任“舰长”的学员欧立铭十分兴奋。

“实验室战争”已成为大国海军着力关注的焦点。学院紧跟军事变革发展趋势,经过不断努力建成了“控制技术实验室”“导航技术实验室”“战场海洋环境模拟训练系统”等8个合训专业实验室,让学员在“实验室体验战争”。

60年来,学院已从初创时期的几间简陋单一的实验室,发展到有数十个现代化综合实验中心。今年6月,学院举办首届海军国际学员周活动。来自韩国海军军官学院、日本防卫大学和德国海军军官学校的8名学员与大连舰院16名学员共同学习生活1周时间。

在航海中心实验室,中外学员根据教员设定目标进行海图作业;在模拟训练中心,他们模拟舰艇编队赴陌生海域护航,分别操控着舰艇、直升机、商船及海盗船在实验室里斗智斗勇。

走出实验室,韩国学员金百伦非常兴奋:“这里太棒了!回国后我要把在这里的所见所闻向我的校长报告!”

海军大连舰艇学院作为我军最早开放的院校,先后为26个国家培训27批335名留学生,其中有的已成为高级将领和海军司令。学院成为中国军校对外开放的一个窗口,共有100多个国家的210多个代表团来院参观访问和学术交流。美国海军作战部部长沃特金斯上将说:“你们的教育手段和模拟训练设备,按照美国的标准来看,也称得上是一流的!”

攀上眺望世界的“桅杆”

2009年10月,学院“郑和”号远洋训练舰搭载230名大连舰院学员犁开碧波,开始了对韩国、日本的出访实习航程。

回顾建院之初,学院只能租借地方商船到旅顺周围的近海开展学员海上实习。如今,他们不仅拥有了“郑和”号训练舰、“世昌”号直升机医疗训练舰、“四平”号导弹护卫舰等9艘教学训练舰艇,还组建了帆船舢板队,形成了大、中、小船相结合,远、中、近海相衔接的海上实习训练保障体系。

陆上造就不了“蛟龙”。要培养出国际型的海军人才,就必须让学员到大海上去操练,到世界海洋的大舞台上去磨砺。

改革开放以来,海军舰艇学院一届届学员以开放的胸襟迎接四海宾客,扬帆五洲传播友谊,在国际舞台上展示中国军人的风采。

美国,夏威夷。

中国海军某驱逐舰舰长贾晓光,登上美国“卡尔·文森”号航空母舰,出席观摩98环太平洋军事演习。

“请问舰长阁下毕业于哪所海军学校?”美国“汉密尔顿”号导弹驱逐舰舰长海赛尔问贾晓光。

“中国海军大连舰艇学院。”贾晓光自豪地回答。这个校名对美国海军来说并不陌生。就在这一年,美国国防大学校长理查德·奇尔科特中将第二次来到中国海军大连舰艇学院,并作出这样的评价:“我觉得你们跟我在安纳波利斯美国海军学校看到的学员及他们的学校非常相近。你们很有奉献精神和专业技能。”

“在国际舞台上,我代表中国!”1997年6月,在瑞典斯德哥尔摩国际制图学术大会上,来自海军大连舰艇学院的田震博士,首次登上国际讲坛。当他将与助手张黎一起攻克的世界级难题——《改进道格拉斯算法》介绍给国际同行时,世界制图界的目光第一次聚焦中国,第一次为中国喝彩。

参加了国庆60周年阅兵的海军学员方队领队马培浩,2007年和同学飞赴意大利,参加了意大利海军举办的国际帆船比赛。返校后,他又两度参加国际帆船赛事。2008年8月,他应智利海军的邀请,从埃及登上了“艾斯梅拉达”号风帆训练舰,参加了环球远航。

在长达几个月的远航途中,马培浩不仅尽快地熟悉了西班牙语,还利用休息时间翻译了长达几万字的风帆训练舰组训实施方法。马培浩说:“在这样的国际大课堂里,真是受益匪浅!”然而,类似的“国际请帖”对这个学院而言,并不鲜见。

1989年4月,学院“郑和”号训练舰载着学员代表人民海军首次出访美国夏威夷,冒着9级风浪单舰穿越180度子午线横渡太平洋,被世界舆论称作是中国海军由“黄水海军”向“蓝水海军”的历史性转折。

如今,结合出访开展远洋航海实习,已成为学院一项常态性海上实践教学课目。2008年11月,“郑和”舰访问东南亚三国过程中,学员江曦华对泰军模拟舱和作战指挥中心的仿真模拟技术留下了深刻印象,引发了他对开发作战软件的思考;学员胡洪波和吴成平发现柬埔寨海军基地有些人员身兼多职,既是设计师、修理工又是舰员,这对充分发挥装备性能、及时发现和处理问题很有好处。许多学员还通过对外交往,对学院外语教学改革提出了建议。

学院校史馆的一组数据显示,学院近3000名学员先后随舰出访,足迹遍布五大洲30多个国家、200多个港口;在出访世界各国、进行环球航行的海军舰艇指挥军官中80%以上都是学院培养的毕业学员;近年来,海军院校代表国家参加的国际军事、文化和体育交流等各项军事外交任务,大多由这个院的学员担负。

Copyright © 2004-2021 hycfw.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海洋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