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长岛正在实施百万亩海下造林工程
鱼虾畅游“海底森林”
登山东长岛,第一印象是绿。漫山遍野,皆是松之挺拔、槐之朴实,到处郁郁葱葱。
与岛上居民聊天,“造林”是热议话题。令人感到新鲜的是,长岛正在雄心勃勃地实施海下大造林工程,计划3至5年内,在各岛屿潮间带、潮下带(水面到海底15米至20米)建造100万亩“海底森林”。
营造“海底森林”,是长岛在多年实践中摸索出的一条成功经验。他们在各岛屿潮间带和潮下带的近海海域,通过海底投石和沉船,改造海底底质,并人工栽培海带、裙带菜等大型藻类,已营造“海底森林”40余万亩。
在这里,各养殖品种的代谢物在生长过程中互相利用,形成一个完整的生态食物链:海底藻类通过光合作用释放出大量氧气,供给海水中层养殖的贝类;贝类排放的二氧化碳被藻类吸收,其排泄物被海底的海珍品所利用;海水中过剩的氮磷等有机物被藻类吸收,繁茂的藻类又为海珍品的生长提供了丰富饵料。“海底森林”还能抵御风浪,形成平静水域环境,成为众多鱼虾贝的理想栖息地。这样,既使底播增殖的海珍品拥有稳固的附着物和丰富的海藻饵料,净化了水质,还保护了珍稀的渔业资源和生物多样性。
为什么要造“海底森林”?“这是被生态环境逼的。”长岛县委书记姜清春说。
长岛拥有146公里海岸线。过去,由于养殖品种单一、养殖密度过大,加上种质退化和海洋生态环境恶化等原因,作为主导产业的扇贝养殖,曾连续3年大面积死亡,大部分养殖户绝产绝收,经济损失惨重。痛定思痛,长岛针对各岛屿海域情况,大规模调整渔业经济结构,大力推行多品种、立体化生态型养殖模式。目前,在已建成的“海底森林”部分海域水平面推行贝藻鱼兼养,垂直面实行上中下立体养殖:上层养殖海带等藻类,中层挂养虾夷扇贝、栉孔扇贝等贝类,底层播养海参、鲍鱼等海珍品,既提升产出能力又达到生态平衡。2008年,全县实现水产品产量30.1万吨、产值34.3亿元,分别比2002年翻一番和两番。
“海底森林”还改善了长岛的海洋生态环境,促进了海水养殖的健康发展。这几年,在水下可再生资源开发利用率提升30%以上的同时,全县海域水质一直保持国家一类海水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