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财富网综合消息 滨州市有着绵延240多公里的海岸线,大海不仅给带来了独特的海滨风情,也蕴含着丰富的经济“矿藏”。滨州市沿海
近年来,市海洋与渔业主管部门积极争取上级资源修复项目,全市共争取省以上无偿资金870万元,建立种质资源保护区(场)4处,底播优质贝类3.07亿粒,增殖放流三疣梭子蟹5926万只、中国对虾1.16亿尾,半滑舌鳎苗种12万尾。通过保护与修复,海洋牧场的经济和生态效益大大凸显,不仅增殖品种连年丰收,就连一些久违的鱼也开始回到渔民的船舱里来了。
据市海洋渔业局专家介绍,放流前,很多传统的经济品种如鲅鱼、带鱼、大小黄鱼、梭子蟹、对虾等几乎绝迹,就连渤海区特产之一的毛虾资源也因得不到保护而遭到破坏,渤海湾近乎成为“死海”。目前,毛虾、梭鱼等恢复比较明显,继续成为我市渔民的主要捕捞品种和经济来源。像梭子蟹现在单船日捕可达100到
“多亏党和政府进行渔业资源增殖放流,今年近海的资源量大、品质好,我们村渔船捕捞收入比往年明显提高,成为十多年来收入最高的一年。”无棣县岔尖二村渔民侯宝栋激动地说。
与此同时,海洋渔业资源修复行动计划的实施还面临许多实际问题。一是海洋环境污染治理迫在眉睫,陆源污染客水大量流入近海,是造成近海渔业资源衰退的第一杀手。二是海洋捕捞生产管理需要进一步规范。底播放流增殖和人工渔礁建设是实现渔业资源修复的有效手段,但由于缺乏渔业资源修复保护的配套法规,对增殖资源不能进行有效的保护,致使大量的增殖资源被违规回捕,影响了增殖效果的发挥,等等。需要建立跨行政区交界断面水质达标交接管理机制,对水污染实施陆海同步的有效监督。需要严格控制捕捞强度,限制近海捕捞渔船数量、主机功率、作业区域、作业时间、作业区域、最小网目尺寸等。
有关专家还建议,应创新增殖方式。随着《海域法》的颁布实施,近岸浅海基本都已经确权承包,应把用海企业实施渔业资源修复纳入到渔业资源增殖的范畴中来,实现投入共担,利益共享,逐渐把渔业资源修复行动由政府行为变为一种社会行为。积极引导、鼓励社会资金支持水生生物资源养护和增殖放流事业,鼓励单位、个人及社会各界通过认购放流苗种、捐助资金、参加志愿者活动等多种途径和方式参与、开展水生生物增殖放流活动。

- 频道推荐
- 最新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