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财富网综合消息 2009年2月以来,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等国家领导人曾多次视察山东蓝色经济区,大力推动海陆一体、区域创新为主体的蓝色经济区。
蓝色经济区,作为山东经济发展的关键词,不断出现在各级政府文件和媒体报道中。以海陆一体、系统创新为核心,自上而下推动的蓝色经济区如何建设,考验着山东半岛各级决策者的政治智慧。
“要大力发展海洋经济,科学开发海洋资源,培育海洋优势产业,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4月,胡锦涛总书记视察山东时说。
10月,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规划初露端倪。
这项肩负着应对金融危机、实现新一轮经济复苏振兴的战略构想,正在山东半岛版图上迅速扩张。
蓝色经济的样本
“中国第四经济特区原点”,10月28日,文登南海经济开发区,河北卓达房地产的办公楼,立在仍显空旷的海边上,楼顶的标语格外醒目。
南海经济开发区,距离文登市区30多公里,沿着青威高速公路文登界,一条新修的公路,不经市区直接通往南海经济开发区。
公路上穿梭往来的农用车和路边田园风光,透露着胶东乡土的淳朴气息,然而不断呼啸而过的重型卡车,又昭示着这片土地即将面临着一场命运的转折。
“一年前,这里还是沙滩。”给工地运输建筑材料的重型卡车老板李玉杰指着海边的绿化带环绕的一个小别墅群说。
越过海边的绿化带,海面上漂荡着的木制渔船,跟岸边别墅群形成的反差,昭示着南海的过去和规划中的未来。
文登南海,156公里长的海岸线、绵延数十里的万亩翠绿松林和12公里的金色沙滩,曾经一度的定义就是,“文登郊区的渔村”。
然而,近一年,这里成了媒体眼中的一个蓝色经济开发区的“样本”。
“南海新区本身就是小的陆海统筹。”文登南海管委会负责人崔卫兵介绍,海洋上,文登南海(张家埠)新港建设全面推进。陆地上,以港口为依托,临港产业区内将汇集港口物流、船舶修造、高端制造等产业;以海岸线为依托,旅游度假区内有旅游、房地产等产业。
“临港产业区和旅游度假区以昌阳河为界,两大功能区定位清晰,互为犄角,并驾齐驱。”山东《经济导报》报道中说。
从实地情况看,显然,度假旅游区的房地产,借着房地产业竞争转向“二线城市”的东风,发展得更快一些。
沿着12公里的沙滩一线,聚集着文登、威海、烟台、青岛等地以及对外高调表示要建设一座“卫星城市”的河北卓达集团等一批房地产开发项目。
除了沿海一线,已经修葺一新的别墅群,房地产项目仍在向着昔日的鱼塘密布的陆地推进。
逐渐连成片的房地产项目,似乎显示着这片现在是地处青岛、烟台、威海腹地的郊区,即将成为下一个旅游度假的胜地。
昌阳河的另外一边,临港产业区已经搭出架子,刚刚起步。
截至10月底,这个规划一期工程建设2个5000吨级泊位、年吞吐量107万吨的港口,仍在基础建设阶段。
依托南海新港的临港产业区,极具地方特色的招商引资项目,在一片方圆数十公里的土地上,竖起了南方铜业、华博机电等一排排的项目招牌。
从几张木板床、几卷铺盖、一方灶台、几箱方便面起家的临港产业区,仍然处在创业的萌芽期。
文登南海,只是承载着新一轮经济复苏、振兴重任的蓝色经济开发区的一个剪影。
山东沿海各个地市行政区域里,都有像“文登南海”一样的开发区,随着“蓝色经济区”的规划,雨后春笋般出现在山东半岛的版图上。
“蓝色运动”自上而下
“蓝色经济区是一个基于经济、科技、社会和开放的陆海一体区域及系统创新体系,它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及新兴产业形成有着广泛的影响。”青岛社科院经济战略与管理研究所所长隋映辉说。
山东省委政策研究室副主任苏建华表示,以国际金融危机引发全球经济衰退为转折点,沿海各国纷纷将国家战略利益竞争的视野转向资源丰富、地域广袤的海洋,涉海资源的争夺日益激烈。
近年来,随着国家海洋利益的增多和国家海洋战略的深化,我国已经转型为海洋文明型国家,海洋资源的利用程度,已经被国内专家提高到了抢占未来文明制高点的高度,而这样的观点也影响着国家高层决策。
作为我国海洋战略的重要部分,蓝色经济区的发展,从最初发端,就是由国家高层推动的。
今年2月以来,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等国家领导人曾多次视察山东蓝色经济区,大力推动以海陆一体、区域创新为主体的蓝色经济区。
“要大力发展海洋经济,科学开发海洋资源,培育海洋优势产业,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4月,胡锦涛总书记视察山东时明确指出。
随后,山东省委九届七次全会上,山东省委书记姜异康,省委副书记、省长姜大明提出,打造胶东半岛高端产业聚集区和落实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建设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战略部署。
这份时间跨度直到2020年的规划蓝图中,半岛蓝色经济区内青岛、烟台等七大核心城市依据各自区位优势、区域产业布局等因素,确定了各自未来的发展方向。
随着蓝色经济区范围初步划定以及各地方发展方向的确定,一场遍及山东半岛的“蓝色运动”迅速展开。
建设海上山东
“蓝色经济区的提出,包含着胡锦涛总书记对山东的期望,也清楚地表明了中国发展海洋经济、建设海洋强国的决心和谋略。”国家海洋局海洋发展战略研究所所长、中国海洋法学会常务副会长高之国说,之所以选择山东,是因山东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山东拥有全国得天独厚的区位和海洋资源优势。
山东省是海洋大省,海岸线长达3000多公里,占全国的1/6。拥有海湾200多处,海岸2/3以上是港湾式海岸。近海岛屿299个,海洋面积16万平方公里,与陆地面积大致相当,近海海域占渤海和黄海总面积的37%,滩涂面积占全国的15%。
“山东半岛是中国最大的半岛,海洋是山东突出的优势。发展蓝色经济,山东的条件得天独厚。”山东省委书记姜异康说。
针对区位优势,高之国提出“一轴两翼”的概念,一轴是指山东半岛这个陆地轴,两翼是指渤海和黄海。这个轴不仅仅局限于山东半岛这个陆地,还有延长和发展海洋空间的深意。
上世纪90年代初,山东省就提出了“建设海上山东”的战略。到2008年,全省海洋生产总产值达到5346亿元以上,占全国的18%,其中海洋渔业、海洋生物医药等产业增加值居全国首位。
无可规避的审视
“半岛蓝色经济区应该成为中国沿海经济发展和沿海大开发的独立一极,并且是新的增长极,而不是从属于其他发展规划和布局的一部分。”博鳌亚洲论坛秘书长龙永图等经济专家在2009中国·青岛蓝色经济发展国际高峰论坛上表示。
作为中国经济版图上独立一极,同时又是应对金融危机、实现新一轮经济复苏振兴的战略载体,刚刚起步的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跟目前我国已经成熟的珠三角、长三角经济区相比,无可避免地面临着审视的目光。
在中央鼓励下,山东省委、省政府以及各级政府都表示,将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大力推动蓝色经济区的建设,但同时,缺乏“自下而上”的探索过程和经验,显然将是蓝色经济区建设中将要面临的问题。
“在新形势下,大力发展海洋经济,加快建设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需要先搞一个高水平的总体规划。”国家发改委副主任杜鹰表示。
缺乏探索过程和经验,蓝色经济区的建设和发展,对政府的决策和支持有着更强的依赖性。
长三角、珠三角是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吸引人才流入,而全面启动的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从启动阶段开始就需要大量的人才支持。
“高端人才队伍建设作为蓝色经济区建设的核心任务之一,整个人才工作的重心应该向引进、开发和培养高端人才倾斜。”鲁东大学商学院副教授魏一说。
同时,高科技、创新,成为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关键词。
“蓝色经济区生态链是区域创新的关键。”中国科学与科技政策研究会常务理事、青岛社科院经济战略与管理研究所所长隋映辉说。
而构建蓝色经济区的资源聚集平台和产业生态链,对于像文登南海经济开发区这样刚刚起步的“蓝色样本”,还需要一个相对充裕的发展时间。

- 频道推荐
- 最新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