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大运河走向渤海湾成为引领沧州发展的一面旗帜

来源:新华网   发布时间:2015-05-21 02:09:25 

()

沧州始建于北魏熙平2(公元517),因濒临沧海而得名。黄浪翻卷,泥岸泥滩,水咸地碱……千百年来,因土地盐碱瘠薄,淡水匮乏,沧州沿海区域发展受到制约。年复一年,苦海沿边成为沧州人心里永久的痛。1988年,沧州被国务院确定为沿海开放城市,成为河北省“两环”(环渤海、环京津)开放的一线地区。坐拥130公里的海岸线、1700多平方公里的非农用地和沿海滩涂,苦海沿边的沧州终归没有搭上改革开放的“动车组”,仍在欠发达地区的“阵营”里徘徊。

探究发展缓慢的原因,不排除客观因素:基础条件差,产业水平低;有海无港,虽处沿海但依然是“内陆城市”;即便后来有了黄骅港,单一煤炭输出港的“局限性”,使其对经济的拉动作用也并不明显……

与此同时,沧州人也在进行着深刻反思与自我剖析:沧州的发展主要植根于农耕经济,加之“发配文化”的影响,沧州人养成了天然的内敛和封闭性格。这种根深蒂固的特质,使沧州长时间将发展的重心放在土质相对肥沃的内陆地区,长久的心理暗示,又使原来本不强烈的沿海意识更加淡薄,迟滞了发展步伐。

沿海位置,内陆心态,成为沧州发展的最大尴尬和制约。20038月,时任沧州市市长的郭华提出了“从大运河走向渤海湾”的战略转移构想,强调“为了顺应世界经济一体化的潮流,为了在环渤海对外开放中争得一席之地,我们必须走出大运河,奔向渤海湾,实现运河时代向海洋时代的新跨越。这不是我们要割断历史,而是在历史基础上的发展,是沧州发展史上最具历史意义的转折,也是最具现实意义的跨越,不论这一过程有多么艰难,我们必须实现这一转变,并且首先在思想观念上为实现这一历史性的转变铺平道路”。“从大运河走向渤海湾”,当时,虽然有许多人对这一提法还没有今天这样清晰的认识和感受,但这个对于沧州性命攸关的发展定位,已经开始悄悄影响沧州人的思维,推进沿海临港经济崛起被纳入市委、市政府的重要工作日程。

从大运河走向渤海湾,其内涵主要是思想观念的提升和飞跃,是摒弃小农经济理念进而跨入现代市场经济的呼唤。正是得益于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的极力倡导,沧州人的思想观念变得敞亮了,“‘盐碱地不能长庄稼,咱就让它长项目’”开始被人们所认知。

新的观念决定新的思路,新的思路成就新的伟业。在“从大运河走向渤海湾”战略构想的推动下,原临港化工园区(现为渤海新区化工产业园区)应运而生,三四年时间就入驻项目50多个,总投资150余亿元,成为国家发改委批准建设的中国北方唯一以化工产业为主的工业园区。

“从大运河走向渤海湾”,成为引领沧州发展的一面旗帜。从这个起点发力,沧州昂首进入一片新天地:

20055月,市委组建了临港经济协调发展委员会,加强对沿海临港区域发展的协调和领导,强力推进临港区域加速发展;

2006年底,全市经济工作会议召开,东部沿海有了新的称谓:渤海新区;

20071月,市委召开七届二次全体(扩大)会议,审议通过建设沧州渤海新区的决议——举全市之力,打造渤海新区成为沧州的“一号工程”;

……

2007年7月20,渤海新区正式建立。

建设渤海新区,是沧州市实现“从大运河走向渤海湾”战略的必然选择,是沧州发展史上的一件大事,是沧州由内陆经济向沿海经济跨越的转折和开始。未来510年,渤海新区基础设施及重大项目总投资将达5000亿元,成为沧州乃至河北省经济发展的新引擎。

()

一位专家形象地描述:从全国来看,三个经济圈构成一只蝴蝶,长三角是蝶身,珠三角和环渤海地区是两个翅膀,蝶身和翅膀都强了,中国就能飞起来。“蝶身”和“蝶翼”的强壮,每一处都离不开港口的拉动。

沧州要实现超常规跨越式发展,成为全省经济新的增长极和隆起带,希望在渤海新区,关键在港口。

200310月,国家跨世纪工程黄骅大港一期工程竣工,沧州结束了有海无港的历史。此后,黄骅港连续4年年吞吐量实现千万吨增长,2006年突破8000万吨,首次超过了天津港,成为列秦皇岛港之后的我国第二大煤炭输出港。

但是,比起渤海岸边的其他港口,黄骅港可谓声名默默,单一煤炭港口的局限性,使其对沧州经济的拉动作用微乎其微,被全国人大常委会原副委员长费孝通形容为“酒肉穿肠过”。

如果没有综合港口,沧州和内陆城市一样,没有优势可言;如果不建综合港口,发展临港经济、临港产业,就是一句空话。“酒肉穿肠过”的尴尬,让沧州人越发感到拥有综合大港的重要性。

2005年开始,沧州市委托交通部规划研究院进行黄骅港总体规划编制。

2007年2月9,经研究并征求交通部意见,省政府正式批准了沧州市的《黄骅港总体规划》。批复明确:黄骅港未来发展将以港口为基础,拓展综合运输、临港工业、仓储物流等现代港口功能,逐步发展成为多功能综合性的现代化港口,具有装卸及仓储、中转换装、临港工业、现代物流、通信和信息、综合服务六大功能。

20084月,省长胡春华来渤海新区调研,提议再挖一条航道,并强调黄骅综合港区的规划面积128平方公里,总投资1000个亿,远期运量是6亿吨,如果不新挖一条航道,存在制约因素。

20088月,沧州开始修订港口规划,1231新的《黄骅港总体规划》获省政府正式批准。

站在综合港区施工现场极目远望,但见视线所及范围内红旗猎猎,百余艘大小船只在海面上或停或行,紧张施工。港口建设服务中心主任刘国华说,省政府批复的新的《黄骅港总体规划》,核心内容是新辟第二航道,以进一步突出黄骅港综合港区的龙头带动和腹地拉动作用。

()

沧州自古以“渔盐之利雄天下”著称,独具魅力的淤泥质海滩孕育了三疣梭子蟹、中国东方对虾等美味海产品。倚仗临海优势,东部沿海区域逐步形成了以海洋捕捞业为支柱,水产品养殖及精深加工衔接,盐业、海洋运输和貂狐养殖配套,特色鲜明的海洋经济。

但是,受自然条件变化等因素的影响,这些优势产业并不能担当起强市富民的重任。要实现又好又快发展,需要在张扬渔业捕捞、水产品养殖等特色产业的同时,进一步做大做强支撑沿海区域的“四梁八柱”。

通过地图,人们可以很清楚地看到:从黄骅港向西、向南,整个冀中南地区,都在沧州港区的辐射范围之内;通过神黄铁路,黄骅港的辐射范围甚至能够达到陕西、内蒙古。而从国内外临海经济发展经验看,每一座面向蔚蓝色海洋的港口,无不极大地带动着腹地经济的发展,而腹地经济的发展则成为临港区域的强力支撑。

毫无疑问,产业和港口是密不可分的。没有港口,很难形成强市富民的产业;有了港口,渤海新区及沧州市的产业一定会迅速崛起。

以港口为依托,渤海新区产业聚集目前已呈现强劲势头,石油化工、装备制造、电力能源、港口物流四大产业齐头并进,正朝着3000万吨装备新材料、1000万吨炼油、1000万千瓦电、100万吨PVC100万吨醇氨联产和100万吨醋酸系列产品的目标迈进。

站在新的起点,肩负新的使命,苏醒的沿海理应有新的更大的作为。面对新的机遇与挑战,已经苏醒的沧州沿海有这样的雄心壮志、有这样的坚定决心……

Copyright © 2004-2021 hycfw.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海洋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