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海洋与渔业厅专题研讨海参养殖生产与质量安全工作
海洋财富网综合消息
会议针对全省海参养殖业迅猛发展和日益严峻的生态环境变化以及不断提高的质量安全要求形势,系统分析了海参生产发展状况,通报了全省海参养殖以及苗种、产品质量监督抽查和阳性样品执法情况,深入研讨了促进海参养殖业健康发展的政策措施。
会上,省海洋与渔业厅渔业处、经贸处、渔政处、省水产品质检中心等通报了相关情况,重点养殖企业汇报交流了海参养殖生产情况和存在的问题,沿海各地分管局长就本地海参养殖业发展进行了交流。会议还特别邀请省渔业协会、科研机构负责人到会指导。
从各与会代表交流情况看,海参养殖已成为近年来北方沿海省发展起来的标志性养殖产业。据有关统计,全国海参增养殖面积达150万亩,产量达10万多吨,主产区山东、辽宁等省占全国的90%以上,目前养殖生产已发展到南方福建、海南等沿海省。
我省是海参养殖大省,生产方式已发生了根本性转变,由传统的自然海区捕捞生产为主向渔礁增殖、底播护养和围堰、池塘、工厂化、吊笼、网箱等养殖方式拓展。2008年,山东省海参育苗场、培育场达730多家,育苗水体42万立方米,育苗量达60亿头,大部分集中在烟台、威海地区。全省海参增养殖面积达56万多亩,年产量已突破6万吨,产品产值过100亿元,海参单一产品产业产值可达300亿元。全省海参主要以增殖护养为主,自然海域底播增殖面积约占全省增养殖面积的60%、池塘养殖占28%、围堰养殖占10%、大棚工厂化养殖和其他方式占2%。
除东部烟台、威海、青岛等沿海传统养殖区外,“东参西养”发展速度加快,东营市海参池塘养殖已发展6万亩,形成规模,滨州、潍坊也试养成功。“东参西养”的产业格局已初步形成,拓展了我省刺参养殖产业的发展空间,西北部沿海必将成为我省今后海参池塘生态养殖主产区之一。我省海参产业发展速度之快、生产规模之大前所未有,山东省刺参养殖总产量占全国刺参养殖总产量的比重达60%以上,形成了海水养殖的第五次浪潮。海参作为高端产品,已进入普通家庭消费,养殖生产形势稳定,海参养殖趋于成熟,成为沿海拉动渔业经济增长和增加渔民收入的主要养殖产业之一。
会议认为,海参养殖目前已成为加快养殖业结构调整和渔业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取得突破性进展的优势产业,在促进渔业增效、渔民持续增收中发挥重要作用。但随着养殖规模的快速扩大,单产水平的大幅度提高,在苗种、环境、养殖、加工技术、饲料、管理和食品安全等方面的问题日渐突出,我们应该保持清醒的认识,居安思危,避免重蹈 “对虾”、“扇贝”的养殖灾难以及“大菱鲆”药残事件惨痛教训,及时找准、及早解决制约海参养殖业发展的突出矛盾和潜在问题,保护好、引导好这一产业健康发展意义重大、任务艰巨。省渔业协会宋修武会长从协会的服务、联系、自律和维权的四个职能方面指出,海参产业的健康发展要抓住苗种、水质和管理三大要素加大工作力度。与会代表一致认为,目前,我省海参养殖业存在着海参苗种良种化率不高、部分养殖环境水质恶化、科研技术服务薄弱、饲料质量低劣、健康养殖理念和品牌意识不高、生产中滥用药物等问题突出。
会议要求,下一步应加强海参养殖生产宏观管理,严格实行养殖和苗种生产许可证制度,市场准入制度、药品抽检制度、加强刺参关键技术和新模式研发,健全海参养殖病害防治体系,进一步建立刺参种质资源保护区和主产区原良种场,尽快开展典型海湾生境与海参资源修复行动计划,积极宣传引导消费,打造“胶东刺参”品牌,促进产业的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