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成为我国海洋环境科学研究的中坚力量
科技要闻 作者:石磊 来源:山东海洋工程研究院 2006-4-19
山东在海洋环境学科领域拥有一支高水平的科技队伍,有两院院士4名,中青年带头人30多人,海洋环境学科博士后流动站1个,博士学位一级学科授予点1个,博士学位二级学科授予点2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6个,部委级海洋观测站6个,可用于海洋环境科研的科学考察船20多艘,海监飞机2架。这支科研队伍已经成为我国海洋环境学科的中坚力量。
“十五”以来,在海洋环境学科方面,这支队伍共承担国家级和省部级300万元以上项目17项,总经费2.03亿元,其中973计划项目4项,863计划项目6项,908专项项目4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1项,国家科技攻关计划1项,中科院院知识创新方向性项目1项。
在海洋环境的基础性研究方面,一批重大项目的实施为我国海洋环境的研究和治理奠定了理论基础。由中科院海洋研究所和中国海洋大学承担的“中国主要河口及邻近陆架海域陆架相互作用研究”、“中国东部陆架边缘海海洋物理环境演变及其环境效应”、“中国东部陆架边缘海海洋物理环境演变及其环境效应”等项目分别对中国的渤海、黄海、东海及黄河、长江间的陆海相互作用、入海物质的急剧变化及其对近海环境产生的影响等进行研究,为岸滩蚀退的遏制和河口三角洲环境的综合治理提供了科学决策依据。
“ST02区块水体环境调查与研究”、“STO3区块水体环境调查与研究”、“上层海洋-低层大气生物地球化学与物理过程耦合研究”、“东、黄海生态系统动力学与生物资源可持续利用”等项目,分别由中国海洋大学、国家海洋局一所和中国水科院黄海水产研究所承担,对黄海近海海域物理海洋与海洋气象、海洋化学和海洋生物与生态等环境要素的时空分布特征和变化规律及东、黄海生态系统动力学关键过程和生物资源补充机制等开展研究,摸清了我国东、黄海近海海域物理海洋与海洋气象、气界面热量、动量和部分物质的通量及其空间分布、关键物理过程的生态作用及海洋化学和海洋生物与生态等环境要素的时空分布特征和变化规律等关键科学问题。
国家海洋局一所完成的“WY02区块海岛、海岸带遥感调查与研究”和“WY08区块海岛、海岸带遥感调查与研究”两个项目利用卫星遥感技术,分别对山东、江苏的海岛、海岸以及西沙、中沙海域海岛(礁)进行大范围遥感调查,为海岛(礁)规划、管理、保护和合理利用提供信息服务。
环境监测、污染治理等方面几个重大项目的研究为海洋环境学科中高新技术的推广和应用指明了方向。中科院海洋研究所的“我国近海有害赤潮发生的生态学、海洋学机制及预测防治”、山东省科学院海洋仪器仪表研究所“大型海洋环境多层监测浮标关键技术”、国家海洋局北海分局的“海洋生态环境综合监测业务化应用技术”和“渤海海洋生态环境海空准实时综合监测示范系统”等项目,分别对赤潮、大型浮标系统、船载海洋生态环境现场监测集成示范系统和渤海海洋生态环境海空准实时综合监测示范系统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将在近海大规模赤潮爆发机制、赤潮生物—光学遥感监测原理和数值预测、大型浮标系统的完善,以及赤潮危害机理和生态调控原理等方面有所突破。
国家海洋局北海分局通过“船载海洋生态环境现场监测集成示范系统”、“船载海洋生态环境现场监测集成示范系统”(二期)、“船载海洋生态环境监测现场试验技术研究”3个项目的研究,形成以海洋监测船为平台的海洋生态环境大面积现场监测综合技术系统,为我国近海海洋生态环境监测技术提供了技术支撑与信息服务。
国家海洋局一所承担的“青岛奥运赛场及周边海域环境保护与治理技术研究”,摸清了2008年北京奥运会帆船赛场海域的环境特征,同时筛选出低污染、时效快的赤潮灭除剂,对赤潮的有效杀灭浓度进行了定量研究。
这些海洋环境重大项目的顺利实施,为海洋环境综合评价、海洋资源开发利用、海洋防灾减灾、海洋管理和环境保护等提供了基本依据,为我国海洋经济的健康、快速、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科学保障。
2006年4月2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