委员建议采取有力措施加强北部湾区生态环境建设

委员建议采取有力措施加强北部湾区生态环境建设

来源:人民政协报   发布时间:2015-05-21 02:11:25 
美丽富饶的北部湾三面陆地环抱,大陆架宽约260里,水深在10~60米,海底比较单纯平坦,从湾顶向湾口逐渐下降,从陆地带来的泥沙沉积在上面。北部湾天蓝海碧,近岸大部分海域保持一类水质,为中国目前少有的洁净海域。但北部湾海洋又属于半封闭状态,海流较弱,水交换速度滞缓,污染物不易扩散,生态具有一定的脆弱性。近年来,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农业产业化的推进,我国北部湾地区经济快速发展,生态环境建设的问题越来越突出,主要表现在:

1.海洋生态环境压力增大。由于北部湾地区发展势头强劲,工业废水、废渣和城市中有害物大量排入海洋,使沿岸水质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一些地方仅一天就有28件海域污染损害系列案在地方海事法庭审理,其中一件由数十个文蛤养殖场的经营者抱团向法院起诉的糖厂排污案,所涉及的3500多亩养殖场几乎绝收。

2.城市生态环境建设面临挑战。北部湾地区主要污染物的总量减排任务艰巨,主要环保设施不完善,污水处理厂日处理量不到污水总量的1/5。工业企业中水污染排放大户多属高能耗、技术含量低、规模较小、结构性污染严重。城市生活垃圾填埋处理过于简单,造成处理场周围的环境污染,尤其是地下水质污染严重。北部湾一些城市发展规划环境影响报告书提供的数据表明,COD的排放量已超过地表水环境理想容量,甚至已超出最大允许排放量。

3.农村生态环境面临失控。随着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养殖业快速发展,规模化畜禽养殖粪便的直接排放,成为北部湾次级河流被污染的主要污染源,加重了地表水和次级河流的污染。畜禽养殖专业户及企业逐步成为新的污染大户。尤其是水产养殖,由于大量投放富含氮、磷的饲料、化肥及畜禽粪便进行肥水养鱼,池塘、水库、河道污染面积呈高速发展之势,地表水富营养化问题日益严重。由于缺乏正确引导和监督不力,农用化学物品使用不合理,致使大量化肥的有效养分流失进入水环境,加重了水体污染。

2008年10月4日,温家宝总理在广西北海考察时强调指出:“要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把保护生态环境放在第一位”。北部湾地区必须抓住新的发展战略机遇,走出一条又好又快的发展之路,采取切实有力措施,加强北部湾地区生态环境建设。

为此建议:

1.建立区域性协调管理机制

建议由国家环保部牵头,水利部、国家海洋局和有关省、区参与,建立北部湾地区生态环境建设区域性协调管理机制,加强北部湾区域、流域和海域合作,强化各省、区协同治理,解决北部湾地区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问题。

2.建立环境与发展的综合决策机制

建立部门生态保护和建设目标责任制,逐步形成由多部门的分散管理协调到统一监督管理的轨道。北部湾地区各级政府要加强生态保护工作,提高监管人员素质,形成由环保、发改委、农业、林业、水利、国土等部门齐抓共管的局面。建立环境保护党政“一把手”负责制,将生态环境质量作为对党政领导干部实绩考核的重要内容,进行考核奖惩。

3.倡导生态工业,延伸绿色产业链

严格实行环评制度和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制度,优化产业结构和工业布局。严格执行环保准入制度,大力引进“科技型”、“环保型”、“效益型”等无污染的高新技术产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加大执法力度,而形成有利于低投入、高产出、少排污、可循环发展的机制和政策,促进北部湾地区工业发展与环境保护相协调。

4.推进农村生态环境建设

积极发展生态经济,实施生态家园富民计划。控制北部湾地区农村生产和生活污染、改善农村环境质量,发展低污少废的生态农业、有机农业和节水农业。强化污染控制,促进种、养业废物资源化。加强渔业资源和渔业水域生态保护,合理确定养殖容量和捕捞强度,优先推进规模化养殖场的污染治理。加强农药环境安全管理,减少不合理使用造成的危害。加强化肥施用的环境安全管理,减轻农业面源污染。加强农膜使用的环境安全管理,控制农膜严重污染。

5.加大环保基础设施投入6.加大宣传力度和公众参与力度。
Copyright © 2004-2021 hycfw.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海洋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