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色经济区领航海洋战略 全局辐射效应凸显

来源:瞭望新闻周刊   发布时间:2015-05-21 02:11:57 

海洋财富网综合消息 近日,《瞭望》新闻周刊了解到,作为一项重大战略部署,中央提出建设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构想。胡锦涛总书记今年4月视察山东时指出:“要大力发展海洋经济,科学开发海洋资源,培育海洋优势产业,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10月中旬,胡锦涛再次考察山东时强调,“山东海域面积辽阔,海洋资源丰富,发展海洋经济大有可为……使海洋经济真正成为山东经济的重要增长极。”

专家向本刊记者解读说,蓝色经济区是以临港、涉海、海洋产业发达为特征,以科学开发海洋资源与保护生态环境为导向,以区域优势产业为特色,以经济、文化、社会、生态协调发展为前提,具有较强综合竞争力的经济功能区,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海洋资源的开发越来越引起世界各国的重视,海洋经济日益成为一个国家或地区发展的重要增长极。”

资料显示,海洋和涉海经济已经占到世界经济总量的80%左右。“在人类社会发展的陆地资源日益受到制约的条件下,谁抓住并利用好了海洋资源,谁就占据了未来的战略制高点。”中国社科院工业经济研究所研究员沈志渔采访中告诉《瞭望》新闻周刊,近现代的世界史充分证明,掌控和利用海洋的能力,往往决定着一个国家的兴衰成败。

抢占蓝色制高点

山东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姜异康表示,胡锦涛总书记提出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这是从全局和战略高度做出的重要部署。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是思想观念的重大转变,是发展思路的重大创新,是生产力布局的重大调整,是发展环境的重大完善,是改革开放的重大进展。山东省委副书记、省长姜大明认为,由海洋经济到蓝色经济,体现了发展理念的不断创新。与传统海洋经济相比,蓝色经济有着更加科学、更加深刻、更加丰富的内涵。

山东省委政策研究室副主任苏建华也向本刊记者表示,当前,以国际金融危机引发全球经济衰退为转折点,沿海各国纷纷将国家战略利益竞争的视野转向资源丰富、地域广袤的海洋,涉海资源的争夺日益激烈。

据介绍,目前,美国把海洋作为地球上“最后的开辟疆域”,未来50年发展重心从外层空间转向海洋,抢占蓝色发展制高点;俄罗斯强调恢复海洋强国地位,依托科技打造海洋军事和航运强国;日本全面推进海洋强国战略,本世纪内将在近海建造2500座“海上城市”。另外,加拿大、欧盟、越南、印度、韩国等国家和地区也纷纷推出雄心勃勃的海洋发展战略。海洋已成为全球新一轮竞争发展的前沿阵地,蓝色经济已成为全球兴起的新型经济,已成为强国复兴的重大战略。

尤其是,当前世界经济已经进入资源环境瓶颈期,陆域资源、能源和空间的压力与日俱增,蓝色经济越来越成为集聚要素、产业资源的空间载体。从目前来看,人们解决粮食等资源短缺的希望都寄托在了海洋开发上。因此,海洋开发已受到世界各沿海国家的高度重视,海洋经济在世界经济中的比重也在不断提高。我国人均土地面积已不足世界平均数的1/3,人均耕地面积不足1/4,亟待向海洋拓展发展空间。

据《瞭望》新闻周刊了解,基于山东独特的区位、资源、科研、基础条件优势,山东正在积极“破题”海洋经济,特别是在中央领导的鼓励下,启动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标志着我国蓝色经济战略的破题。

山东“破题”的优势

采访中,本刊记者了解到,山东拥有全国得天独厚的区位和海洋资源优势。姜异康说,“山东半岛是中国最大的半岛,海洋是山东突出的优势。发展蓝色经济,山东的条件得天独厚。”山东半岛与朝鲜半岛、日本列岛隔海相望,是我国通向韩国、日本最近的出海口之一,是我国通向东南亚及世界各地的重要门户、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山东半岛是欧亚大陆桥桥头堡之一,是环渤海经济圈的南部隆起带,也是连接东北老工业基地、京津冀和长三角地区的桥梁和纽带。建设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具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

山东省是海洋大省,海岸线长3000多公里,占全国的1/6。拥有海湾200多处,海岸2/3以上是港湾式海岸。近海岛屿299,海洋面积16万平方公里,与陆地面积大致相当,近海海域占渤海和黄海总面积的37%,滩涂面积占全国的15%。近海栖息和回游的鱼虾类达260多种,主要经济鱼类有40多种,浅海贝类百种以上。其中,对虾、扇贝、鲍鱼、刺参、海胆等海珍品的产量均居全国首位。此外,山东已建成多处大中型盐场,是全国四大海盐产地之一。

更值得关注的是,山东拥有全国最雄厚的海洋科研力量。我国科技进步因素对海洋发展的贡献率只有30%多一点,而山东省的这一数字达到60%。山东省拥有国内一流的海洋科研教学机构,一流的海洋科技人才在山东半岛区域内云集,海洋科技人才占全国的40%以上。因此,发挥山东的海洋科技优势,借开发蓝色经济区之机,承担起国家发展海洋科学技术和开发利用海洋的重任当之无愧。同时,这也是提升我国综合国力的迫切需要。

山东在发展海洋经济方面具有丰富的经验和厚实基础。上世纪90年代初,山东省就提出了“建设海上山东”的战略,并将其列为全省两大跨世纪工程之一。到2008,全省海洋生产总产值达到5346亿元以上,占全国的18%,占环渤海地区近一半,其中海洋渔业、海洋生物医药等产业增加值居全国首位。山东省也是全国唯一拥有3个亿吨港的省份。

全局辐射效应凸显

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建设,将对全国经济发展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受访专家认为,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在全国发展大格局中可作这样的战略定位:黄河流域出海大通道经济引擎、环渤海经济圈南部隆起带、贯通东北老工业基地与长三角经济区的枢纽、中日韩自由贸易先行区。

“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建设,将拉动整个黄河流域社会经济快速崛起。”山东省海洋与渔业厅副厅长王诗成告诉本刊记者,黄河流域需要一个便捷的出海大通道和能带动整个流域发展的龙头,而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则是理想的选择。

全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大格局中,国家已经在沿海地区确立了“5个流域”龙头地位,即广东作为珠江三角洲的龙头、上海作为长江流域的龙头、广西作为大西南地区的龙头、天津作为环渤海地区的龙头、辽宁作为东北三省的龙头。考虑到流域经济发展,黄河流域也需要一个便捷的出海通道。

山东省社科院副院长郑贵斌向《瞭望》新闻周刊指出,山东半岛还有一个重要的战略地位,即东北亚经济圈的核心。东北亚经济圈是继北美、欧盟之后的世界第三大经济体,其发展不断加速的同时,也呼唤一个现代经济区来承接新一轮区域产业大转移。随着中韩经济合作关系越来越密切,中日关系趋暖,山东的海洋战略地位越来越重要,欧亚的通道作用日益明显。

为沿海经济升级探索新路

作为海洋大国,海洋经济将在我国未来发展中扮演重要角色。《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首次把海洋列为超前部署的全国五大重点战略领域之一。采访中,专家认为,中央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给山东提出建设半岛蓝色经济区的重要任务,应该是为全国沿海经济升级探索新路。

目前,山东省《关于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指导意见》已经出台实施。山东沿海地市干部均视其为一次重要的发展战略机遇。青岛市出台了《青岛市关于加快推进蓝色经济区建设的意见》。山东省委常委、青岛市委书记阎启俊向《瞭望》新闻周刊说:“我们必须抓住这一重大机遇,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全力推进“环湾保护、拥湾发展”战略,大力发展蓝色经济和高端产业,争取在较短的时间内,使青岛的综合实力与核心竞争力再上一个新台阶。”

青岛市市长夏耕向《瞭望》新闻周刊记者描述了青岛市建设蓝色经济区的新蓝图:依托海洋科技教育及资源禀赋优势,在发展战略布局、海洋环境保护、科技创新带动、优势产业培育和体制机制保障等方面制定规划、完善政策、加快实施,努力把青岛建设成为中国蓝色经济发展的先行区、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核心区、海洋自主研发和高端产业的集聚区、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的示范区。

目前我国18000多公里的大陆海岸线已经成为经济增长的重点。虽然海洋经济上升势头已经形成,但仍存在很大升级空间。如我国海洋产业发展较为粗放,科技贡献率偏低,国际竞争力明显不足,海洋环境污染等问题仍较为突出,等等。这些问题都有待于山东在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中逐一破解。

专家认为,中央领导关于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重要指示,提出了一个完整的蓝色经济理论框架,即大力发展海洋经济是主攻方向,科学开发海洋资源是基本前提,培育海洋优势产业是根本途径。在此框架下,需要山东省着眼全国乃至全球海洋经济发展趋势,探索蓝色经济的实现途径,为全国沿海经济升级探索新路。

“作为全国首个蓝色经济区,山东应定位高端。”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中国海洋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韩立民说:“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应该是全国海洋科技产业发展的先导区,生态文明建设和社会和谐进步的示范区,海陆一体开发和城乡一体发展的先行区。”

据姜大明介绍,山东省将在蓝色经济区建设上实现“五个突破”:即在发展布局上有所突破,形成海陆一体发展新格局;

Copyright © 2004-2021 hycfw.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海洋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