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科院牵头多部门联合加快建设全国性水产种质资源共享体系

来源:通讯员 刘英杰 记者 周泉涌   发布时间:2015-05-21 04:13:00 

本报讯 (通讯员刘英杰记者周泉涌)由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牵头、联合中国科学院、教育部及相关从事水产科研、教学的70多个单位共同承担的科技部“水产种质资源标准化整理、整合与共享”项目,取得了显著的进展。4月4日,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在京召开了水产种质资源共享平台年度项目总结会暨项目启动会。科技部农村司,农业部渔业局、水产技术推广总站等部门的有关领导和来自中科院、教育部以及各省级水产科研、教学单位的70多位专家参加了会议,认真总结经验和成绩,共同研讨“十一五”期间的水产种质资源共享平台建设方略。
据了解,该项目旨在整合全国水产种质资源,实现资源共享,更好的为科技创新、科学普及和政府管理决策服务。项目经过近两年的实施,制定了水产种质资源分级分类标准、描述规范及技术规程的总体框架。初步建立了水产种质资源标准规范体系;系统开展了主要海区、流域水产种质资源的整理整合,跨地区、跨部门整合了70多个种质资源保存单位,资源内容涵盖了我国水产种质资源的主要类群;建立了资源信息网络系统和全国性水产种质资源共享体系,制定了“十一五”期间水产种质资源平台建设计划,开展了相关研究,为进一步开展水产种质资源共享平台建设,推动我国水产种质资源科研自主创新并实现社会化服务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我国是一个水产种质资源十分丰富的国家,据不完全统计,已查明的水生生物达21000多种,分布广阔,类群众多。这些水产种质资源是我国生物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水产生物育种、养殖生产和渔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我国水产业能够持续高速发展,水产养殖产量连续多年保持世界第一,这完全得益于我国丰富的水产种质资源。
但与国外和国内其它领域相比,我国水产种质资源研究、保护和利用工作还有较大差距,水域生态环境恶化对资源破坏严重,重要养殖种的种质库和原(良)种场基础设施简陋,保存条件和手段相对落后,研究、保护、利用工作缺乏整体性,主导品种遗传基础理论研究不够,遗传背景不清,缺乏特异性的种质遗传标记,种质鉴别技术落后。虽然我国水产养殖产量达3200多万吨,占世界养殖产量的2/3左右,但良种选育工作滞后,遗传改良率低。到目前为止,我国水产养殖业的主导品种大多数是野生种类,遗传改良率仅为16%,严重制约我国水产业健康、稳定、持续的发展。
水产种质资源共享平台的建设,将有力地推动我国水产种质资源共享体系建设和共享效率的提高。该平台的良性运行,将促进我国濒危的水生物种的采集、整理和保存、遗传多样性研究、种质鉴别技术研究、种质资源库和人工生态库建设等水产种质方面的基础性研究工作的开展,同时培养一支高素质的研究队伍,加速我国水产养殖良种培育的进度,为彻底解决限制水产养殖业稳定持续发展的关键问题提供保证。
今年是自然科技资源平台建设“十一五”规划实施的第一年,也是水产种质资源共享平台建设关键的一年。项目“十一五”期间要实现三大目标:一是建立科学、开放、共享的水产种质资源信息的“Genebank”,形成全国性水产种质资源共建、共享、共赢的科技平台,促进相关研究的开展,为水产科技创新和行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和服务;二是建立符合管理者、生产者和大众科学普及需求的水产科技信息公共服务系统,争取做到“一条鱼一个网页”,为管理者提供技术手册,为生产者提供实用技术普及平台,为公众提供全方位权威性的科普服务;三是通过水产种质资源平台项目的实施,开展相关战略研究,为政府行业管理和宏观决策提供科学的依据。
与会的有关部门领导对项目的执行情况给予了高度评价,与代表们进行了充分的交流,同时对下一步的工作进行了部署并提出了具体要求。该项目的进一步实施,将极大的推动我国水产种质资源共享体系建设和运行,对提高我国渔业科技能力、完善国家水产科技创新体系、增强我国渔业综合竞争能力和促进科技进步将产生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2006年4月14日

Copyright © 2004-2021 hycfw.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海洋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