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全力打造半岛蓝色经济区 蓝色经济涌齐鲁

来源:新华社   发布时间:2015-05-21 02:13:12 

海洋财富网综合消息 胶州湾碧蓝海水中高耸的桩基,撑起青岛海湾大桥的骨架,到明年底大桥建成通车后,整个环胶州湾地区将更加紧密相连,为青岛“环湾保护、拥湾发展”,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核心区的宏伟蓝图描上点睛之笔。

烟台依托9月份新成立的保税港区和雄厚的产业基础,对外瞄准东北亚集装箱中转枢纽港目标,对内大力发展临港产业和海洋经济;潍坊利用横跨胶东半岛和黄河三角洲的区位优势,一方面主动承接青岛等地产业转移,一方面加快北部沿海高效生态产业开发;地处鲁西的聊城也主动对接,建设中西部能源资源“东引”进入山东、山东产品和服务业“西拓”占领中西部市场的“桥头堡”……

今春以来,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大潮在全省涌动,汇成一曲在新起点上科学发展、率先发展,加快经济文化强省建设的澎湃乐章。

新机遇与新高度

“大力发展海洋经济,科学开发海洋资源,培育海洋优势产业”,这是我省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基本思路。

今年4月,胡锦涛总书记视察山东时发表重要讲话,明确提出“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要求。这是从全局和战略高度作出的重要部署,充分体现了总书记对山东发展的亲切关怀和殷切期望,为山东经济社会发展指明了努力方向,提供了重大机遇。

随后,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姜异康等省主要领导深入青岛、烟台、威海等地调查研究,多次召开座谈会听取专家和实际工作者的意见。 630省委、省政府发出《关于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以沿海七市为前沿,以全省资源要素为依托,以海带陆、以陆促海、内外联动,努力建设我国海洋科技教育中心、海洋优势产业聚集区、海滨国际旅游目的地、宜居城市群和海洋生态文明示范区,形成连接长三角和环渤海地区、沟通黄河流域广大腹地、面向东北亚全方位参与国际竞争的重要增长极。 8 17 日,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规划编制正式启动,目标是:到 2015年,基本形成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海洋优势产业;到 2020 年,建成产业发达、优势突出、人与自然和谐、在国内外有重要影响的经济区。

“蓝色经济”成为山东各界关注的热点,各地纷纷出台指导意见和规划,采取有力措施积极推进。

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山东半岛有着占全国 1/6 的海岸线和良好的产业基础,打造蓝色经济区优势得天独厚。作为山东海洋研究领域的资深专家,省社科院副院长郑贵斌认为,从上世纪90 年代初我省率先提出建设“海上山东”,到进入新世纪明确将海洋经济作为区域发展版块,再到现在打造蓝色经济区,主题不断深化,内容不断完善,对省情的认识达到一个新高度。统筹了海陆资源、产业和区位三重属性和生态、经济、社会三重价值,对我省调整优化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挖掘潜力、增创山东发展新优势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是建设经济文化强省的战略举措和重要抓手。

新优势与新格局

9 24 日,海阳核电站一号机组核岛进行了第一罐混凝土浇筑。正是在这一天,该项目在获得国务院核准后拿到了国家核安全局颁发的建造许可证。作为山东单体投资规模最大的项目,海阳核电尚未开工,聚集效应早已显现。围绕海阳核电项目,烟台不断膨胀临港核电产业,初步形成了以山东核电设备制造有限公司和台海玛努尔核电为龙头,以国家核电技术基地、山东核电培训基地、顿汉布什空调为核心,近百家企业生产核电配套产品的产业集群。

通过打造重点区域,引导各地挖掘潜力、 发挥优势,培育新的经济增长极,以高端技术、高端产品、高端产业为引领,形成战略优势产业、骨干支柱产业、新兴高端产业鼎足发展新格局,是我省“一区三带”的战略布局的题中之义。

依托沿海七市,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形成黄河三角洲沿海高效生态产业带,胶东半岛沿海高端产业带和以日照精品钢基地为重点的鲁南临港产业带——在新的区域战略布局下,我省沿海各地依托区域优势塑造产业优势,依托产业优势再造区域新优势。

建设保税港,打造新高地,构建先行区,是山东乃至沿黄流域扩大开放、参与东北亚国际竞争的战略选择。 91,作为山东乃至沿黄河流域九省区第一个保税港区,青岛前湾保税港区(一期)顺利通过国家验收并封关运营,为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增添了一个强力助推引擎。依托港口、品牌、开放、产业、基础设施等独特优势,“拥湾”领跑蓝色经济,青岛作为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核心区和胶东半岛高端产业聚集区的龙头地位彰显。拥有明显资源开发优势和对韩开放优势的威海市提出,充分利用好蓝色经济与高端产业这两个“加速器”,全力推动经济升级转型,确保威海成为海洋产品生产加工、船舶制造、新能源和滨海旅游休闲等产业的领军城市。

黄河三角洲兼具河海双重优势,高效生态经济发展潜力巨大。作为主战场的东营,当前正加快构筑规模大、素质高、竞争力强的高效生态蓝色经济体系,着力实施临港产业开发、海洋渔业开发、生态旅游开发上的三个突破。该市将东营港—广利港之间1200 多平方公里的临海区域作为集中突破区,集中规划布局临港产业区、生态旅游区、生态高效农业区、高端产业区。

随着山钢集团重组日钢协议96 日签订,山东钢铁产业由内陆向沿海转移迈出重要一步。依托海洋、港口、鲁南临港产业带和新亚欧大陆桥桥头堡的独特区位、产业优势,通过实施“港城一体、港带一体、陆海一体”战略,日照经济强势崛起。

新定位与新引擎

“蓝色经济引领未来,高端产业合作发展”,是今年第三届(青岛)潍坊周的主题。潍坊市提出,立足区位、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以北部沿海为主战场,以陆域经济为依托,全面加强与临海城市合作,重点推进青岛潍坊蓝色经济发展一体化,努力把潍坊打造成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重要发展区域。

用统筹理念推动蓝色经济区建设,把海洋和陆地作为整体来谋划,统筹利用海陆资源,大力推进一体化发展,并在海陆统筹中实现城乡、经济、文化、社会、生态协调发展,已成共识。日照港以地处鲁南的临沂、枣庄、济宁、菏泽等市为腹地,梯次辐射,为西部开发提供出海通道;烟台市从海陆联动视角谋划和推进蓝色经济区建设,把 1.37 万平方公里陆地与909公里海岸线、2.6万平方公里海域作为有机整体规划建设;威海市出台的《打造蓝色经济区实施意见》中,指导原则的第一条就是坚持保护与开发并重。该市的“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是项目准入“第一道关口”,高污染、高消耗项目一个不上。

沿海城市率先发力,内陆地区也借力海洋,融入蓝色经济区,在海陆互补互动、融合发展中共赢。德州市按照“承接辐射,当好配角,错位发展,互利共赢”的思路,向北“对接”环渤海经济圈各城市,向南“ 融入”济南城市群经济圈,实现产业、市场、劳动力、基础设施等多方位发展。作为鲁南经济带和淮海经济区的重要城市,济宁从三个层次谋划发展定位:站在鲁南经济带发展前列,成为全省发展重要增长极;争当淮海经济区的“龙头”;打造“长三角”与“环渤海”两大经济区、东部沿海和中原地区之间的重要“节点”城市。

区域格局的变化,对任何一个地区来说都是变中有“机”,关键在于能不能发现和捕捉,激发内生动力,能不能按照全省“一盘棋”的要求,在大局中找准位置,发挥优势,主动对接,积极作为。有了这种对接融合和优势互补,我省沿海地区的腹地将越来越广阔,而内陆地区迈向海洋的脚步也会更坚实,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必将加速崛起,成为发展沿海、联动全省、服务全国的强力引擎。

Copyright © 2004-2021 hycfw.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海洋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