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财富网综合消息 沈家门滨港路改造已近尾声,预计10月底可以完工,“南风吹吹,烧酒醉醉,鱼鲞扒扒,老酒喝喝”的夜排档也要从东港迁回了,美丽的渔港景致又将“熏得游人醉”。
但你可知道,沈家门港的年龄,今年,她整整600岁!
海上丝路之要道
舟山有人居住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所谓靠山吃山,靠海吃海,自古以来,舟山居民自是以渔为生。
沈家门港有据可查的历史,起源于北宋,从宋到元,沈家门港边有个小渔村,渔业有所发展,若要探究其规模,应该仅限于这个小渔村的范围,一来当时能长途跋涉的渔船不多,二来当时的海洋生物资源丰富,在自家门口就足以满足需要。
不过,自从东亚有了海上贸易以来,沈家门港就肩负着一个“重大任务”,那就是“海上丝路”的中转地,所谓“来去番船,皆泊于此”。
据毕生研究这段历史的
在宋徽宗四年(1122年),北宋外交家徐兢在前去为高丽国王吊丧的途中,路过沈家门。在他写的《宣和奉使高丽图经》一书中,言简意赅地书写了沈家门历史的滥觞:“……而后至沈家门抛泊。其四山环拥,两门对开,其势连亘,尚属昌国县。其上渔人樵客,丛居十数家,就其中以大姓(沈姓)名之”。
600年前建港的标志性事件
不过,之前所述的沈家门港还没有名字,直到1409年。
此时已是明朝,东南沿海政局不稳,倭寇横行。大将军信国公汤和奉命平定流窜在闽浙的方国珍残部,驱逐倭寇势力,此时我国沿海实行了严厉的海禁政策,从此关闭了国门。
洪武十九年(1368年),汤和用兵舟山,他到定海亲自部署浙东沿海及舟山诸岛的军事设施,共置九个巡检司,十六个关隘,五十四个烽堠。
普陀海韵诗社的
永乐七年(1409年),改沈家门水寨,成为沿海水师基地。至此,沈家门正式登上了历史舞台,我们今天所采用的沈家门港元年就是1409年。
但那时沈家门港的地形与现在有很大不同。如今的戚家湾、泗湾、陈家塘、龙眼及小水埠一带,还是一片汪洋,沿岸有大大小小的沙滩和“汰横头”。
在这个延续近300年的军港中,发生过无数大大小小的战役,著名的“戚家军”也曾在此驻扎,并最终荡平了倭寇。
明末,沈家门居民曾在圣母庙(后改天妃宫,清朝改天后宫,址在现区人民医院处),纪念戚继光等抗倭名将,但在1939年,被日本侵略者焚毁。
还有沈家门特有的“马鸣王庙”,也是为了纪念抗倭时,一名叫马鸣的哨官而建,现在马鸣已成为保一方平安的城隍老爷。
当然,在这个历史时期中,由于“片板不得入海”的海禁政策,渔业是完全废止了的,大多数舟山群岛的居民都被迫迁往大陆,直至清朝。
从军港到渔港的成功蜕变
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海禁政策废止,“展海令”还舟山以勃勃生机。卸下了沉重的军事负担后,沈家门港开始了自己的世界性渔港之路。
沈家门港港南有鲁家峙、马峙、小干岛为屏障,挡强风巨浪;港北有刺棚山、青龙山、毛芦湾岗、大平岗、岭陀山等作藩篱,阻西北大风。由于避风条件好,水道畅通,渔船、客货船进出极为便利,此天然良港的条件不可多得。
随着渔港设施的逐渐完备,生产力的大幅提高,清朝中期,沈家门渔港便成为浙闽苏沿海的主要渔港。热闹的街市,曾有“市肆骈列,海物错杂,贩客麇至”的记载,素有“小上海”“活水码头”之称。每逢渔汛,沿海十几个省市的几十万渔民云集港内,桅樯林立,鱼山虾海,形成了一道独特的海岛渔港景观。入夜,渔灯齐放,繁星如织,美不胜收。
清代诗人刘慈孚曾作《沈家门》一首,“海山叠叠衬红霞,茅屋村村绕白沙。趁市船归潮有信,落帆风好水生花。荻芦烟软藏渔户,杨柳阴浓护酒家。贾利及时夸富有,只因鱼米胜桑麻。”展现的正是清朝时沈家门渔港的美景。
曾于上世纪60年代在沈家门任书记的蒋
那时的沈家门渔港可以用辉煌来形容。
来自沿海六省一市的渔船在需要避风、补给的时候都会停到这里。港里常常集中着上万条渔船,看也看不到边,白天桅杆林立,晚上灯火辉煌。当时的景象是白天“街上五洲来往客,港中万国泊航船”,入夜时“灯火万家闹渔港,桅樯十里涌潮波”。
那时的滨港路上挤满了来自全国各地的渔民,人多时真的可以用“摩肩接踵”来形容。这里是沿海鱼货集散、船只修理、渔业生产生活资料补给的中心。
1960年时国家就对渔港有过重点的建设,以上海外滩的样子建的,后来停工了,不过现在的格局就是那个时候形成的。沈家门的商品意识强,经济活跃。沈家门本地的渔民不多,但是有百分之七八十的沈家门人都是以渔业服务为生的。
全方位融入城市的现代渔港
从上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渔业资源的萎缩,沈家门渔港进入了一个转型时期,不再如此忙碌喧嚣,传统渔港开始转身为工业发达、第三产业蓬勃向上的全方位融于城市的现代渔港。
一个以十里渔港为中心,包容四周岛屿的大沈家门渔港概念逐渐形成。
临港产业已经取代传统渔业成为引领城市发展的第一主力军。最为直接的就是我们所能看到的船舶修造业,中国和新加坡合资的舟山万邦永跃船舶修造有限公司和浙江欧华造船有限公司这两个大型船舶企业的进驻就是我们所能看到的最大改变。
然而,真正为百姓所熟知的还是“沈家门夜排档”这张黄金名片。早在上世纪80年代末,沈家门新街有十几摊小吃,供渔民吃夜宵。 1991年9月,普陀工商部门组织了几个待业人员,在渡轮码头旁边,开起了6摊海鲜排档。 1992年,普陀供销联社又安排下岗工人再就业,增加了12摊,这是沈家门海鲜夜排档的雏形。
近几年,沈家门夜排档引进了国内外最新的管理理念,从整体形象设计包装到帐篷、灶具、地板等等,诸多举措提升了沈家门海鲜夜排档的档次和品位。
沈家门渔港还从古代“海上丝路”的中转站,变成了现在是前往周边海岛旅游的最佳中转站。普陀山、朱家尖、桃花岛、东极诸岛、白沙岛、蚂蚁岛等诸多充满海岛特色的旅游区都与这里隔海相望,每逢旅游旺季,这里就会重现当年渔港“摩肩接踵”的盛况。
滨港路改造为渔港庆生
由于沈家门老城区建设年代较早,城区排水系统都是沿用早年建设的雨污合流管道,雨污水通过简单的路面收集后纳入城区各种排水明浜暗渠,最后直接排入沈家门渔港,对海洋环境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近年来,政府采取一系列措施进行整治。
去年6月26日,滨港路综合整治工程开始实施。据普陀区建设局工程管理科科长黄海频介绍,该工程东起半升洞码头,西至中洲路(鲁家峙大桥),工程范围长约3.5公里。综合整治工程主要由排水工程、防浪堤工程和道路改建工程3部分组成。整个工程预计在10月底就可以顺利完工。
通过对滨港路沿线截污纳管及防浪堤改建,对滨港路进行景观总体改造、道路改造、码头改造等一系列滨海综合整治措施,滨港路将成为一条向公众开放的,以观光、休闲、餐饮、旅游为主,区域交通功能为辅的综合性滨港旅游观光道路,形成滨海旅游休闲走廊。
整整六百年,从渔村到军港,从军港到渔港,从传统渔港到现代综合性渔港,沈家门港走出了一条蜿蜒曲折的道路,作为舟山人,期待在连岛大桥通车后,沈家门港能愈发蓬勃。
渔港简介:
沈家门渔港位于舟山本岛东南侧,面临东海,东起半升洞,西至勾山浦,全长11.5公里,港区宽度0.19~0.70公里,港区面积约10平方公里,水深4~12米不等,海底平坦,泥质粉砂,东、西、南各有水道,可通3000吨级船舶,可泊渔船5000余艘。
这是一个天然的避风良港,目前是舟山渔场的中心、中国最大的天然渔港,与挪威的卑尔根港、秘鲁的卡亚俄港并称世界三大渔港。它与海天佛国普陀山、海上雁荡朱家尖、海上仙山桃花岛形成了东海旅游的金三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