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滨州市用38元的“宴请”引来11亿元投资
日期:2006-03-20 来源:新华网
三件小事
香港客商郑和国先生讲了三件小事:他前来考察洽谈项目时,初次见面的滨州市委书记孙德汉请他吃了一顿自助餐,每位38元。郑和国说,这让我感到钱投在这里放心;
桥是百年大计,孙书记责任心一点也不比投资人差,经常不打招呼就来了,穿上靴子戴上安全帽就进现场了。
一次,运料车在倒车时把他的车撞坏了,孙书记不声不响地“私了”了。事后,司机才知道撞了市委书记的车,有些不信但还是吓了一跳;
听说这里公安局刑警队长挺清闲,一年接不到多少案子。
在地处黄河三角洲的山东省滨州市,黄河岸边遍布盐碱涝洼地,一直是致富的障碍。然而近几年,还是那块有些贫瘠的土地,好像突然被唤醒了一般:
一座公铁两用的“千里黄河第一桥”正以矫健的身姿跨越这条平原上的“悬河”,鲁北老区人做了几十年的铁路梦,今年终将梦圆。
主要经济数据好像提前坐上了火车,近几年一直成番论倍地增长。地方财政收入去年实现32.1亿元,增长近46%,而其中工业对财政的贡献更是同比增长近64%。
滨州市委、市政府向全市干部群众庄严承诺:明年地方财政收入将超过60亿元,这个市将彻底告别一直以来的欠发达状态。
而当有人问市委书记孙德汉,是什么优势成就了跨越式发展的“滨州速度”呢?他认真想了一想后的回答却十分出人意料:“靠盐碱地”,接着他又说:“如果真的落实科学发展观,就能‘点土成金’。”
“盖这么多楼,滨州哪来的这么多钱?”
乘车穿行在滨州市宽阔平坦的新路上,两旁掠过一座座风格各异的高楼大厦、一片片白墙碧瓦的花园小区,间或眼前会闪现一片蔚蓝的湖水。这往往会使人产生一种空间错位感,会不由自主地问:这是在哪儿?这水又是哪里来的?回答往往令人难以置信——引来的黄河水。
“盖这么多楼,滨州哪来的这么多钱?”
出租车司机随意答道:“外来投资商。”
“他们能赚回钱吗?”
小伙子自豪地笑了:“这他们还排队抢着盖呢。我们孙书记大会上也是这么说的,想盖还得挑选对我们最有利的呢。”
据介绍,滨州也像许多城市一样,在启动新一轮经济增长时遇到靠什么能吸引外来投资的难题,大家往往最终想到手中的土地。而不同的是,滨州却很少占用耕地,就靠盐碱涝洼地,不但引来了金凤凰,而且卖了个金子般的价。
这一奇思妙想源于一个不大不小的难题。黄河流经滨州段,“悬河”的特点更加明显。两岸又多为盐碱涝洼地,无论是修路还是盖房,都要从别处取土垫高路基和地基,过去时常发生到处乱挖、盗挖土方的现象,群众反映十分强烈,再不制止,不知又要破坏多少耕地了。
一直发愁城建亟缺资金投入的孙德汉书记忽然灵机一动,能不能把取土与造景统一起来呢?
随即,这个市成立了一个土方调度中心,按规划统一指挥取土挖湖。建设单位取土再也不用偷偷摸摸了,而原来的涝洼地上出现了第一个人工湖——中海。从黄河引水,经沉沙澄清后,一片蔚蓝色的迷人风景,海市蜃楼般出现在黄河三角洲上。
事实证明,这堪称神来的一笔搅活了当地经济的一池春水。有人算了一笔账,挖中海这样规模的人工湖,至少需要动土方1500多万方。结果不但没花一分钱,反而还挣了钱。建设单位取土,抢着交钱买还供不应求;湖区周围的盐碱涝洼地,现在出让金增值到每亩20多万元,一举解决了城建的启动资金。而群众心中还有一笔大账,大地添了一处风景,湖边多了一大片水岸花园社区,更不知保护了多少耕地。
以此为起点,这个城市制定了“水活滨州”的战略,建设“四环五海72湖36桥”的城建战略正在平稳有序地实施着。“四环”即环城公路、环城水系、环城绿化和环城风景带;“五海”即5块骨干风景水面;72湖是要在不拆迁扰民的前提下,给每个居民小区造一处水景;这个城市还要将世界建筑史上的36座名桥的微缩景区搬来。去年,“滨州市四环五海”工程建设作为科研课题,荣获了山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一座新型的北方水岸园林城市已初具规模,泥沙滚滚的黄河水入城后,从没像今天这样蔚蓝可人。
出租车司机的一笔账和老支书的“怅惘”
GDP成番论倍地增长,普通群众的收入是多了还是少了?到处是高楼大厦,原来生活在这里的老百姓又到哪儿去了?
随意与一位“农转非”出租司机聊天,于是有了下面一番回答。
“没了,被开发征去了。”
“给补偿了吗?”
“这就是。”小伙子拍了拍方向盘,“用它买了这辆车。”
“日子比以前怎么样?”
“好了不少。以前咱那盐碱地种不了啥,只能挖塘种点藕,一年卖不了几个钱。现在一天少则挣100多元,多则近200元。最重要的是天天见现金。”
也许,地名更能标记出一个城市所处的历史地位,当前,这里的许多地名中既有街道名又保留村名,这么不城不乡地“矛盾”着。“滨城区市西街道办亚药刘村”,就是其中的一个。
老书记刘传墨从31岁开始当村支书,今年已经63岁了。他说,目前虽然还叫村,但村里已几乎没人干农活了。原来每家有6、7亩地,好年景每亩也就能收700元左右。现在因为在城边,来建厂的人多,目前每年一亩补偿1000多元。不敢一次补全款,怕有人不会计划再给全花光了。其实,大家大多也没闲着,本事小的进厂做工,本事大的干脆自己开厂,搞纺织、印刷、机械加工什么的,产品有的还出口了呢。其实,土地补偿款也就像是你们城里人的基本工资。
不过,老书记对过去的日子还多少有些怅惘。过去一天早晚忙着记工分、分粮食。现在权小了,也清闲了。那就干点力所能及的吧。村里还有房产出租,每年过年给大家分点红,去年每人100元,60岁以上200元,70岁以上300元。“唉——我也要领300元了”,老人盯着窗外,叹了一口气。
据了解,这个市确定了反弹琵琶抓“三农”的思路,把农村出路定位在城镇化上,农业出路定位在工业化上,农民出路定位在非农化上。去年,滨州市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达3817元,比上年增长1147元,年均增长12.7%。
听说这里公安局刑警队长挺清闲,一年接不到多少案子
真是靠盐碱地造景引来了八方商旅吗?那么最终又靠什么来安商富商呢?
地处平原的滨州市至今还未通火车,这对外人来说确实有些让人费解。铁路局韩局长自嘲自己可能是惟一的没有铁路的局长,他道出其中苦衷:首先是技术难度大,愈近出海口、河面愈宽,每年还有让人头疼的凌汛;其次最关键的还是投入产出比不划算,巨大的资金投入与长达数十年的投资回收周期,让不少投资者望而却步。滨州市地方铁路局成立22年了,第一任局长已白发苍苍了,可是火车还是过不了黄河。
思路决定出路。滨州市委、市政府又是灵机一动,为什么不把投资回报高、回收快的新公路桥与铁路桥打包,以“公”养“铁”呢?
就是这个创意成全了“千里黄河第一桥”。广东海外建设集团、上海建通投资有限公司决定共同投资11亿元,采用BOT合作方式建设黄河公铁特大桥和小营至滨州的铁路线。据了解,尽管此前黄河上已架起很多桥,但公铁两用特大桥还是第一座。而主桥单跨度180米的大跨径,也是同类桥型中亚洲最大的公铁两用钢桁梁桥。
滨州何来那么大的魅力?项目的主要投资人、香港客商郑和国先生讲了3件耐人寻味的小事。前来考察洽谈项目时,初次见面的市委书记孙德汉请他吃了一顿自助餐,每位38元。郑和国说,这让我感到钱投在这里放心。第二件,桥是百年大计,孙书记责任心一点也不比投资人差,经常不打招呼就来了,穿上靴子戴上安全帽就进现场了。一次,运料车在倒车时把他的车撞坏了,孙书记不声不响地“私了”了。事后,司机才知道撞了市委书记的车,有些不信但还是吓了一跳。第三件,听说这里公安局刑警队长挺清闲,一年接不到多少案子。
据了解,铁路今年就会建成通车。届时,大宗货物的运输成本将比现在降低1/3左右。铁路运货受阻天险,靠汽车中转搬过黄河的窘况将成为历史,仅一家大型企业就可节约运输成本上亿元。滨州作为山东省北大门的区位优势,将充分释放出来,转化为经济优势。(冯英男 新华社专稿)
2006年3月2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