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沿海海平面30年升100毫米 出台应对方案
辽宁沿海海平面30年升100毫米 出台应对方案
辽宁省出台《辽宁省应对气候变化实施方案》,针对我省未来气温升高、降水量减少、海平面上升、极端天气与气候事件增多等情况提出防范措施
2007年初沈阳的暴雪、今年8月的酷热……近年来,极端天气频频在辽宁出现。
如何加强应对气候变化能力建设?如何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近日,省政府出台《辽宁省应对气候变化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
《方案》披露,辽宁省的气候变化主要表现在气温升高、降水量减少、海平面上升、极端天气与气候事件增多四个方面。
加强海洋监测应对海平面上升
现状:近30年来,全省沿海海平面上升100毫米左右,每年平均上升速率为3.2毫米,2004~2007年,辽宁省海平面上升均高于常年。预计未来10年,沿海海平面将比2007年上升约35毫米。沿海海平面上升,加重了沿海地区的海水入侵灾害。
2007年,辽东湾北部及两侧的滨海地区海水入侵的面积已超过4000平方公里。盘锦地区海水入侵最远距离达68公里,辽东湾北部海岸盐土区向陆地最远距离达20余公里,辽东湾东侧营口市盖州西河口沿岸盐渍化分布范围距岸达2公里。锦州、葫芦岛、营口等地区的盐渍灾害尤其严重。
主要任务:辽宁省将加强海洋环境监测、观测能力建设,加快沿海省、市、县三级海洋环境监测观测能力建设,加大投入,提高省、市级海洋环境监测、预报中心(站)的监测观测能力水平。
跟踪监测海平面上升情况,定期核定警戒潮位,防止海平面上升影响海岸带和沿海地区。加强海岸带应对能力建设,科学利用海洋资源。合理利用海岸带,保护滨海湿地,提高海岸防护建筑物等级,加大沿海防护林保护与建设,严禁开采地下水,科学利用海水资源并采取有效措施遏制海水倒灌,加强对海洋监测和海岸带生态系统监管。
加强供水设施建设应对极端降水
据预测,全省未来水循环加剧,极端降水事件(旱涝)的频率和强度明显加强,降水量波动幅度增加
现状:近50年来,全省年降水量略有减少,降水日数明显减少,干旱和强降水事件增加。据预测,全省未来水循环加剧,极端降水事件(旱涝)的频率和强度明显加强,降水量波动幅度增加。这对未来的影响主要体现在:降水量减少,气温升高,蒸发量增加。辽河流域水资源总量下降。降水时空分布的不均匀性更加显著,相应洪涝灾害的发生频率增加、强度增强。
主要任务:辽宁省将加大节水型社会建设力度,逐步建立以节水为核心的水价形成机制,在全行业推行节水技术和节水器具。
重点抓住工业节水,支持企业进行节水技术改造,建设水循环系统和中水回用系统,降低工业产品用水量。
同时辽宁省将加强供水设施建设,按照优先利用地表水,合理开采地下水,鼓励使用中水、海水、劣质水的原则,继续加快供水工程建设。辽西北地区主要在流域内修建蓄水工程和调水工程。中部地区重点建设大伙房水库输水及二期、石佛寺水库一期等工程。东部地区重点建设三湾水利枢纽、引观入本等蓄水和引水工程。南部地区主要是修建跨流域调水工程、海水淡化及其他小型供水工程。
加强供水能力建设,到2010年,新增供水总量22亿立方米,主要河流防洪标准达到50~100年一遇,城市主城区防洪标准达到或超过100年一遇。
力争2015年用上节能灯
《方案》中,关于应对气候变化,重点提出了加强技术创新,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方案》强调,要依靠科技进步,鼓励支持企业开展节能减排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利用节能减排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和新材料,加快重点高耗能行业的节能,用高新技术的增量盘活存量,淘汰落后的工艺和设备。
在建筑领域,要推广新型节能建筑,到2010年,全省新改扩建建筑要强制执行节能率65%的节能标准,农村全面执行节能率50%的节能标准。积极推进城市既有居住和公共建筑节能改造,2010年公共建筑使用节能灯具的光源率达到60%以上,既有住宅达到40%以上,力争2015年公共建筑和既有住宅使用节能灯具的光源率达100%。
应对气温升高:调整农业结构、保护生态环境
据预测,未来100年内,辽宁省依然是我国最大的增温地区之一,增温范围在2.5℃~6.5℃
现状:近50年来,全省年均气温升高1.4℃,是我国增温最快的地区之一。辽河流域、东部山区、辽东湾沿岸及大连南部地区升温明显,主要体现在冬、春两季,夜间升温高于日间,霜冻日数显著减少。据预测,未来100年内,辽宁省依然是我国最大的增温地区之一,增温范围在2.5℃~6.5℃。
辽宁省是全国农业受气候变化影响的高脆弱区,主要表现为农业气候带北移,二十世纪90年代比70年代增温0.91℃,作物带在水平方向上北移150公里。玉米主栽品种种植范围逐年扩大,冬小麦北界北移250公里。冬季冻土期缩短,冻土层变薄,近50年最大冻土深度缩减了23厘米,植被根系层土壤水分和养分流失,土壤结构和成分发生变化。冬季变暖畜禽发生疫情的风险加大。
主要任务:农业方面,辽宁省将调整农业结构。开展农业气候资源精细化区划,针对未来气候变暖导致本省农业气候带北移的趋势,改进作物、品种布局,有计划地培育和选用抗旱、抗涝、抗高温和低温等抗逆品种。加强适应气候变暖的农业适用技术研究、试验、示范、推广。
调整树种结构,保护恢复自然生态环境。到2010年,每公顷森林平均年生长量提高到3.0立方米,再建成森林、湿地、野生动物类型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个,省级保护区2个,新建市级保护区4个,使林业系统保护区面积达到138.2万公顷,湿地面积达到121.96万公顷。
应对极端天气:全方位气象监测
据预测,2070年前后,辽宁省极端最高温将升高1.5℃~2.5℃,极端高温日数增加,极端最低气温日数减少
现状:极端天气与气候事件方面,近50年来,全省极端高温事件趋多,强度增大,酷热日数趋多。极端降水事件趋多,降水趋于集中,干旱与洪涝事件增加。据预测,2070年前后,极端最高气温将升高1.5℃~2.5℃,极端高温日数增加,极端最低气温日数减少。
主要任务:辽宁省将加强气象灾害监测能力建设,完善气候综合观测系统,在全省50个县级气象台站开展地下水位观测和物候观测;
在全省14个市建立大气成分观测站,开展大气灰霾、气溶胶、反应性气体、大气能见度及太阳辐射等的观测。建设由100个海岸(海岛)自动气象站、4个海洋气象浮标观测站、4部风廓线雷达组成的沿海经济带气象灾害监测网。
建设30个以能见度观测为主的沈大、京沈高速公路气象监测网。建立1000个雨情、旱情监测站组成的人工增雨监测网,建立14个移动气象应急车组成的移动气象监测系统。
同时辽宁省将加强极端天气事件预报预警服务能力建设,完善暴雨、暴雪、沙尘暴等极端天气事件预警服务系统。辽宁省将建立气候变化信息数据库和气候变化信息共享平台,开展气候变化监测检测、影响评估和未来趋势预估。(华商晨报 记者 何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