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财富网综合消息 青岛市委市政府自去年下半年提出并实施"环湾保护、拥湾发展"战略以来,在全市各界引发了强烈反响。作为一个在新的历史时期,以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为主线、以确定未来青岛城市发展路径为重心的城市发展战略,"环湾保护、拥湾发展"战略的提出,既是对青岛城市空间战略布局的一次重新审视,更是对未来青岛城市发展模式的一种升华;既是在建设生态文明的基础上,对胶州湾潜在资源和城市资源的再挖掘,更是在"又好又快"主题下,对城市发展内涵的一种战略重塑;这既是一项宏大的城市发展战略规划,更是一项着力改善民生的"老百姓工程"。目前,这个关涉到城市未来经济、社会、生态等领域发展的重要战略,已经从战略酝酿、战略出台逐步进入实施阶段,一系列"环湾保护、拥湾发展"的项目次第展开,全市上下正形成一种齐心协力推进"环湾保护、拥湾发展"战略的热潮,一些规划设想正在变成可期的蓝图。为进一步引导社会各界理解"环湾保护、拥湾发展"战略的内涵、推动"环湾保护、拥湾发展"战略的实施,本报采写了一组相关报道,今天推出第一篇《大青岛,开启拥湾发展新时代》。
城市的发展和人的成长一样,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常常只有几步。
当下的青岛,无疑就处在这样的节点上。
在经历多年的高速发展之后,传统的发展空间已经饱和,城市有强烈的扩张冲动;区域间竞争愈演愈烈,必须着眼于区域发展完成对城市的重新定位;以现代服务业为核心的第三次国际产业转移浪潮风起云涌,产业升级迫在眉睫……挑战,纷繁复杂;机遇,稍纵即逝;发展,面临突破。
正是基于对外在机遇的敏锐把握和对自身特质的战略性洞察,青岛市委市政府科学、审慎、果断地提出了以"环湾保护、拥湾发展"为核心的城市发展战略。
这一战略,启动了青岛跨越式发展的新引擎。它是青岛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努力实现城市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抉择。
这一战略,以科学谋划、超前谋划的战略气魄,重新审视和明确了青岛城市发展的未来路径,搭建起了青岛城市发展的全新坐标系。它是对青岛城市发展历史的有机延续,更是对城市发展水平的一次全力提升。
这一战略,将青岛推向了又一个极富前瞻意义的发展平台,站在这个平台上、在改革开放30年这一宏大历史背景下,青岛将以大手笔"拥湾发展"的姿态,开启一个崭新的发展时代。
城市空间演进的科学选择
"环湾"、"拥湾"是这一城市发展战略的关键词。它恰切地点明了这座城市在空间布局上对城市内在肌理和未来走向的深刻理解--充分依托胶州湾,构建海湾型城市。
这样的空间布局是青岛城市空间拓展的现实需要。
现在的青岛,处在又一个发展临界点上,城市空间急需拓展。从产业发展来看,目前沿胶州湾东西两岸既有空间的产业布局已经完成,而且在国家严格土地供应政策的刚性约束之下,市区每年不足两万亩的土地供应指标,使得城市建设用地与经济增长间的矛盾日益尖锐。"缺地"成为了城市经济增长的主要瓶颈。局限现有空间,已经很难有腾挪的余地。
而人口增长对城市空间的压力也不容小视。在充分考虑到时间增长、经济增长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后,权威机构预计2010年青岛市域常住人口将达940万,到2020年将达到1200万。这意味着主城区人口将达到500-550万。而按照城市规划的一般规律,这需要将近200平方公里的土地来承载。
这样的空间布局更是青岛城市空间演进的必然选择。青岛急需新拓展空间,但是在哪里布局?沿胶州湾北上的"环湾"视野和"拥湾"抉择,不仅仅是对城市空间压力的单纯疏解,其中更蕴涵着决策层对城市空间拓展内在规律的深刻把握。
城市是有历史的,它不但塑造了城市的过去,决定着城市的现在,其实也深刻地影响着城市的未来。城市的空间布局,不是"傲慢"地指点江山,不是"野心勃勃"地在白纸上做出最美的图画,而应是"谦卑"地研究城市空间布局的内在理路,找出城市内在的脉动节律。
回溯青岛百多年的发展轨迹,人们能够发现一个鲜明的规划发展足迹,这其中,胶州湾一直以来就是这座城市发展的重要着眼点。
1891年建置,这座城市在胶州湾东岸布局。先后经过德占期规划、日占期规划、国民政府时期规划和新中国成立后的多轮规划,至20世纪80年代,青岛形成了沿胶州湾东岸集中发展,以自然河道划分为南、中、北组团的带状城市格局。
然而,真正让青岛城市空间开始发生规模性嬗变,还应追溯到上个世纪的90年代初。1993年,青岛行政中心东迁,进一步扩大了东岸城区的发展空间,加速了城市发展,积累了城市扩张的"势能"。从这一时期的城市规划的文本看,在发展胶州湾东岸的同时,北部的红岛、西岸的黄岛,乃至整个环湾区域,一直作为远期发展区域被一再提及。
时光演进到1995年,这座城市的空间布局终于跨越了烟波浩淼的胶州湾,在胶州湾西岸铺陈开来。在那一年的青岛总规编制中,青岛提出了以东岸为主城,西岸为辅城, 环胶州湾沿线发展组团的"两点一环"的城市总体布局结构。这一设想在1999年国务院批复1995版总规时被充分肯定。"两点一环"的空间布局,使青岛突破了沿胶州湾东岸集中发展束缚,迈出了环湾布局的第一步。
然而,尽管胶州湾屡次进入规划的视野,但其环湾保护与发展的形态仍然没有完成,胶州湾沿岸特别是北部具有深厚底蕴的沿海资源仍然没有得到整合与发掘,人们的视野屡次扫过胶州湾,但还没有形成战略聚焦,一座环湾大城市的设想处于亟须推进的状态。
所有的这一切都构成了当下的战略冲动:在完成了城市空间的"东扩"、"西进"之后,"北上"环胶州湾发展就成为了拓展城市新空间的必然选择,整合挖掘环湾资源、让胶州湾进一步"活起来"、"动起来",优势发挥出来成为城市内涵式发展的必然需求。因为只有这样的空间布局、这样的资源观和资源发掘模式,才能有机地承接和延续这座城市历史发展的足印,才能最有力的借助胶州湾东西两岸多年积累的发展"势能",做到顺势而为,使空间布局得到现实的强大支撑。
一切都顺理成章。
在崭新的城市空间演进布局下,青岛开始了新一轮的发展进程--又好又快的发展进程。
区域竞争下的全新定位
毋庸置疑,"环湾保护、拥湾发展"是在全新的经济社会发展的条件下,对城市空间布局的一次全新布局。然而,它着眼的绝不仅仅是城市空间层面的简单突破,它更是这座城市发展理念的突破,发展战略的突破,发展模式的突破。
所以称其为"突破"的意义在于:这一战略着眼于青岛区域竞争能力的进一步提升、着眼于其"龙头城市"作用的进一步发挥,将青岛置于一个更大的空间发展背景下,一个更能突出青岛发展优势、更能发挥主导辐射作用的背景下,致力于挖掘青岛沿海城市的固有特质,努力营造更具发展潜力的环湾城市形态,使青岛拥有一个更清晰、具有更可期待前景的战略定位。
这正是"拥湾发展"的重要指向。而仔细审视"环湾保护、拥湾发展"这一战略,它依托胶州湾勾勒出的"三个圈层,三条轴线"发展模式,正是基于依托战略布局调整、提升青岛战略资源优势这一目标。
"三个圈层"即以胶州湾为依托,以主城区和黄岛区、崂山区、胶州湾北岸三个辅城为支撑,把环胶州湾地区打造成城市核心圈层;以即墨、胶州、胶南为内圈层;以莱西、平度及临近的海阳、莱阳、高密、诸城为外圈层。"三条轴线"即依托济青高速、胶济铁路,形成中心城区--胶州--平度--济南发展轴,重点发展胶州市、平度市,并与半岛城市群的潍坊、淄博、济南相协调。依托蓝烟铁路、青威高速、烟青一级公路,形成中心城区--即墨--莱西--烟威发展轴,重点发展即墨市、莱西市,并与半岛城市群的烟台、威海市相协调。依托同三高速、204国道,形成中心城区--胶南--日照发展轴,重点发展胶南市,并与半岛城市群的日照市相协调。
这一发展模式的选择,跳出了青岛城区狭小的市域范围,从整个青岛区域、山东半岛,乃至更为阔大的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视角审视、规划青岛的未来。而这样的视野、这样的理念,可以说切中了青岛未来发展的"要点"。
实际上,在当今经济全球化的全新语境之下,城市发展的模式和路径已经被深刻改写。区域竞争正在成为城市发展中必须面对的大课题,在区域竞争中扮演怎样角色,承担怎样的使命将直接决定城市的未来。昔日"躲进小楼成一统"式的自我、自足的发展模式必须被扬弃。
那么,当下的青岛在区域竞争中处在什么位置?也许我们只有回溯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历程才能给这座城市确立相对清晰的坐标。
有专家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区域经济的发展划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可以命名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