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年青岛经济实现大跨越

来源:刘芳滨   发布时间:2015-05-21 02:19:45 

1949年新中国诞生那天起,青岛经济年年岁岁都在发生着巨变。

这些巨变所结出的丰硕果实,不仅让世人看到了青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伟大成就,更让世人看到了一个沿海开放城市、一个计划单列城市、一个最具活力城市和一个品牌之都的魅力,看到了她在区域经济中的龙头带动作用,看到了她为山东乃至全国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作出的重要贡献。

60年来,尤其是改革开放30年来,青岛经济实现了让全世界瞩目的大跨越。而青岛,也在这不断的超常跨越中成长和崛起。

经济总量实现大跨越

GDP,是一、二、三产业所创造的生产总值,即经济总量。它是反映一个国家和地区综合经济实力的关键性指标。

下面的一组数据,见证了新中国60年来青岛经济总量实现的惊人跨越:

1949,青岛完成GDP仅有2.87亿元。1952年完成6.74亿元,3年翻了一番多。到1978年,青岛完成GDP达到38.43亿元,按现价计算,是1949年的13.39倍。

1978年以后,当改革的大幕从中国农村而后到城市迅速拉开后,青岛经济开始进入快速发展阶段。1987年,青岛GDP突破100亿元,达到111.75亿元;1991年突破200亿元,达到205.65亿元。

1992年邓小平同志南巡谈话以后,青岛经济进一步加快了发展速度。1993年,青岛提前实现了“世纪末翻两番”的目标。2000年,青岛GDP突破1000亿元,达到1150.07亿元。2004年,突破2000亿元,达到2163.8亿元,经济总量在全国副省级城市中的位次,也由2000年的第七位跃居第五位。

随着工业基地和产业集群建设的加快,以及投资、消费、出口“三驾马车”的拉动,青岛经济又有了新突破。2007年,全市GDP达到3786.52亿元。2008年,全市GDP越过4000亿元大关,达到4436.18亿元。

经济总量从100亿扩大到1000亿,青岛用了12年。从1000亿到2000亿,用了5年。从2000亿到3000亿,用了3年。而从3000亿跨进4000亿,青岛仅用了1年。

60年来,青岛经济按现价计算,总量扩大了15455倍。

青岛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大幅度提升了城市的综合实力。2005年,青岛首次跨入全国城市十强、副省级城市四强行列。2006年,郊区五市全部进入全国百强县。

城乡走上富裕大道

沐浴着新中国60年来的阳光雨露,今天的青岛,已经成长为一个较富裕的城市了。它的“致富之路”,可以从《青岛统计年鉴》中清晰地看到——

1949,青岛地方财政收入仅有1527万元。1952年,突破1亿元,达到1.98亿元;1978年,上升到13.07亿元。

青岛真正的富裕,还得从改革开放以后说起。从那时起,青岛以改革为动力,在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同时,大力培植财源,积极组织财政收入,全市经济运行质量和经济效益显著提高,地方财政实力显著增强。

1990年至2000年十年间,青岛地方财政收入从24.23亿元一路飙升到80.01亿元。至2002年,突破了百亿元大关,达到110.89亿元。此后一直显现出良好的增势,2006年,突破200亿元大关,达到225.77亿元。2008年则突破了300亿元大关,达到342.44亿元,如果按现价计算的话,相当于1949年的2242.57倍。

在财政收入增加的同时,财政的支出也在不断增加,1949年仅支出306万元,而到2008年则达到369.41亿元。在这个增加的过程中,城市基础设施日趋完善,人民生活条件日趋改善,老百姓的腰包鼓了起来,群众生活水平普遍有了翻天覆地般的提升。

如果把财政收入比作城市富裕的“硬”指标,那么能源综合利用率可以看作一个“软”指标。这个指标所显示的不仅是青岛单位GDP产出的背后消耗了多少能源,更可以看出城市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承载能力,从一个侧面表明了青岛对科学发展、共建和谐的更深刻更全面理解。

近两年,青岛的能源综合利用率不断提高,而能耗不断下降,是全省17城市中完成节能指标最好的城市。2007年,青岛万元GDP能耗比2006年下降4.94%2008年又比2007年下降5.97%,超额完成省政府下达的计划指标。目前,我市已累计完成“十一五”节能降耗目标计划的62.9%,为保证完成今明两年节能目标,全面完成“十一五”节能计划奠定了良好基础。青岛市政府也因此连续两年获得省政府颁发的“山东省节能突出贡献单位”奖。

产业结构渐趋合理

在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前30年里,青岛经济虽然有了很大发展,但经济结构极不合理,服务业仅占全部经济总量的四分之一,几乎与农业所占比重相当。

改革开放以来的30年,不仅全面、深刻地改变了青岛的发展道路、发展模式和发展进程,大幅度提升了综合经济实力,经济结构也在优化升级中发生了意义深远的根本性变化。

在全市生产总值中,1978年,第一、二、三次产业的比例为22.7:52.7:24.6,农业比重过大,服务业比重太小。这种经济结构很难推进全市经济实现又好又快发展。

1978年以来,青岛产业结构调整在国家宏观调控的大背景下,紧紧抓住新的历史机遇,通过加强基础产业、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家电电子、汽车造船、高新技术等优势产业和现代服务业,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形成了一套独具特色的发展之路。

经过30年的调整优化,特别是近几年青岛确立了新的经济发展思路,着力打造以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全市服务业呈现出“增速明显加快、总量日趋壮大、投资快速增长、贡献日益突出”的良好发展态势,青岛三次产业逐渐绘就了新的发展蓝图,城市的吸引力、辐射力和影响力明显提升。

2008年,青岛三次产业的比例调整为比较合理的5.1:50.8:44.1。第三产业在全市经济中的比重明显上升,比1978年提高19.5个百分点;第一产业比重下降17.6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比重保持基本稳定态势,形成了二、三产业共同支撑全市经济增长的格局,初步实现了跨时代的产业大转移目标。

工业迈出巨人步伐

青岛工业是全市经济的支柱产业,但是打开尘封的记忆,青岛这座具有百年历史的老工业城市却令人汗颜:新中国成立初期,青岛工业主要以轻纺工业为主,数量少、规模小,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很低。1949

Copyright © 2004-2021 hycfw.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海洋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