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安全论坛:中国石油安全及其对策

来源:余乐安   发布时间:2015-05-21 04:13:42 

作者:余乐安、… 文章来源:www.sciencetimes.com.cn 2007-1-13

随着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拉动能源需求特别是石油需求迅速增长,石油的供需矛盾越来越突出,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积极开展中国石油安全问题的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中国石油安全形势分析
总体来讲,在当前和今后一个比较长的时期,我国石油安全将面临六大风险:
石油价格风险
随着石油资源的采出程度越来越高,勘探开发逐步向复杂和困难地区延伸,石油成本逐渐增加,国际石油价格逐渐震荡上扬是一个必然的趋势。2004年,我国进 口石油花掉430多亿美元,2005年花掉500多亿美元。随着今后中国石油进口量的加大,油价攀升,中国外汇支付将大量增加。因此,油价高企对国家经济 安全的影响也会加大。
然而,形成石油定价机制的上海原油和成品油期货市场还刚刚开始运作,影响能力有限。所以目前中国通过期货和现货进口的原油和成品油完全是被动地接受外国原油市场的价格机制。这种被动接受外来价格机制的情况很不利于我国控制和影响石油的进口价格,风险很大。
另外,减缓国际油价冲击的中国石油储备才刚刚起步。现有石油储备主要是石油、石化企业的生产性周转储备,主要集中在油田,只能应付5至7天的石油需求。据 统计,美国、日本、德国、韩国的石油储备分别是158天、161天、127天、74天。由此看来,如此薄弱的石油储备量使得石油必将成为其他国家威胁和控 制我国经济的一根软肋。
第二,进口依赖风险
自1993年中国成为石油净进口国以来,2004年中 国进口原油达1.2272亿吨,进口依存程度超过40%。根据国际能源机构预测,到2010年,中国的原油进口量将达到1.6亿吨,到2020年将达到 2.5亿~3亿吨,对外石油依存度将分别超过61%和76.9%。而国内外研究机构的结果表明,对国外能源的依赖程度越高,国际能源市场动荡对一国经济平 稳运行的影响就越大。随着中国对石油进口依赖程度的提高,今后国际石油市场暂时和局部的短缺以及石油供应的异常波动,将对中国石油供给和国民经济产生越来 越大的影响和冲击。
第三,进口油源风险
目前全世界年产原油38亿吨,除了本国使用外,真正进入国 际石油贸易的只有22亿多吨,其中美国年进口石油7亿多吨,占世界石油贸易总量的1/3。日本年进口石油2.6亿吨,韩国、德国、法国等年进口石油都在1 亿吨以上。在这种情况下,各石油消费国围绕石油资源的争夺将愈演愈烈,我们有钱能不能买到这么多的石油,油源风险也是一个大问题。而目前我国石油进口来源 主要集中在中东和非洲,占我国石油进口的60%以上,而中东和非洲正是目前国际政治经济局势动荡的主要地区,一旦发生局部冲突,就可能威胁中国的石油安 全。
第四,进口通道风险
我国石油进口主要采用海上集中运输,且走霍尔木茨海峡和马六甲海峡。据统 计,中国、日本、韩国等国家和中国台湾地区所进口的原油有90%需要经过马六甲海峡。当前,袭击石油生产和运输设施已成为恐怖分子的新方式,再加上美国在 这一地区的军事布控,石油运输通道极有可能由于战争、恐怖袭击和政治因素等切断,从而威胁着中国的石油安全。
第五,利用效率风险
我国既是石油相对短缺的国家,又是石油利用效率低下、浪费十分严重的国家。据统计,我国的GDP石油消耗比美国高约30%,是日本的2倍多。1994年经 合组织国家每万美元的能源消费量为2.97吨油当量,而中国则高达14.29吨油当量,是世界平均水平的3倍。这样的石油利用效率也是威胁我国未来石油安 全的一个重要因素。
第六,地缘政治风险
石油已不是一种简单的经济商品,而是政治商品是战略物资。现在石油的背后往往是国与国之间的较量。随着中国石油依存程度的增加,国与国之间的政治风险也成为关系到我国石油安全的一个重大问题。
另外,由于我国陆地石油储量有限,迫使我国不得不将获取石油的努力向海洋拓展。尽管我国领海的海底能源拥有很大潜力,但在中国周边,地缘关系极其复杂,存在着领土与主权冲突,这一切都与能源(如石油、天然气)有关,直接影响我国未来的石油安全。
构建中国石油安全体系的战略对策
石油是不可再生的重要矿产资源,是关系国民经济安全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物质。当前中国石油消费进入快速增长时期,必须抓紧制定和实施石油资源可持续发展 战略,搞好石油资源的勘探、开发、生产和节约使用,保障国民经济长期稳定发展。展望未来20年,建立中国石油安全体系的主要对策有:节约使用石油资源,提 高石油利用效率,降低石油进口依赖;积极参与国际竞争,争取石油国际定价权;搞好周边地缘关系,加强国际石油领域合作;建立多元化供给体系,多渠道保障石 油供应;加速建立石油储备体系,确保国家石油安全的一整套措施和相应的对策。归纳起来,这些对策可以总结为:"增效节油,降低依赖","参与竞争,争取定 价","协调关系,加强合作","多元供给,保障供应","建立储备,确保安全"。
第一,增效节油,降低依赖
这一对策的主要措施包括:(1)节约优先,效率为主。加大力度推进节约石油,提高石油利用效率。一是改变企业的粗放型经营方式为集约型经营方式,全方位提 高利用效率,提升石油节约在社会经济发展战略中的重要地位;二是积极发展节油技术,加强高油耗企业和产品的技术改造,大幅度提高石油利用效率;三是综合运 用投资、税收、价格、法律等经济和行政手段,鼓励节约,杜绝和防止无效、低效使用石油,提高石油能源利用效率。(2)立足国内,开发新源。作为一个发展中 的大国,为保证石油安全,必须长期坚持石油供应基本立足国内的方针。首先要加强国内石油资源的勘探开发。加强国内,特别是周边领海的石油勘探开发工作,加 大海洋石油资源勘探开发力度。主要策略是继续深化东部挖潜、加快发展西部、积极拓展海上,保持我国石油产量稳定增长。其次是开发新的石油替代能源,如加快 核能发展,同时加紧研究和利用可再生能源,如太阳能和生物能等。
第二,参与竞争,参与定价
这一战 略对策的主要措施包括:(1)积极实施"走出去"的战略。利用世界石油资源主要有两种途径:其一,通过石油贸易,从国外直接购买石油;其二,积极向外投资 参与国外石油资源开发,建立海外长期的石油生产基地,稳定地获取石油"份额"。(2)争取国际石油定价的话语权。中国参与国际石油市场竞争的根本意义,一 方面要打破西方大国对石油控制权的垄断,另一方面要把国际市场上的价格风险尽可能多地释放在国际市场中,并能在国际石油市场的采购价格和采购规模上取得较 大的主动权和话语权。开放石油期货市场,中国可以借此取得市场交易、交割规则的制定权,变国际价格的被动承受者为积极影响者。通过建立石油期货交易市场, 影响石油的进口价格,捍卫我国石油进口的正当权益。如果中国石油期货价格成为国际石油价格中心之一,成为国际石油价格的重要参考,那么中国石油的交易价格 也就摆脱了国际资本的控制和操纵。
第三,协调关系,加强合作
这一战略对策主要包括:(1)围绕着 石油资源开采和运输问题,与周边国家协调地缘关系,避免发生政治和军事冲突。中国要想到中东、俄罗斯、非洲等国家和地区大规模地从事石油的合作开发和生 产,必须要搞好地缘关系。第一,"搁置争议,共同开发",仍然应该是我国对待有争议海域能源资源勘探、开发和生产的主要原则。第二,在石油运输问题上,我 们应加强同东盟的良好合作关系,通过东盟,抵制美国、日本等大国家对海上运输咽喉--马六甲海峡的干预企图。第三,作为保障手段,我们必须加强和发展海空 军。(2)积极开展石油外交。当今世界,能源外交在国际石油资源角逐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中国要用"双赢"的手段,以市场换资源,在中东、北非、中亚、 东北亚和东南亚等地区的外交活动中强化石油外交,加强国际石油领域的交流与合作,以有力的石油外交来提高获取国际石油资源的安全系数。
第四,多元供给,保障供应
这一战略主要包括:(1)石油合作伙伴多元化。建立起以中东国家为重点,以中南美洲、俄罗斯和中亚国家为次重点,以非洲和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为增长点的多 元石油合作伙伴体系,全面展开石油资源的开发与生产,确保石油供给。(2)石油运输渠道多元化。在石油运输方面,除了东部沿海地区的海运外,与俄罗斯及中 亚国家建立石油合作伙伴关系时应使用铁路和管道运输方式。(3)积极建设多元化的国际贸易网络,拓宽石油贸易业务。从而实现石油来源、运输方式和贸易方式 的多元化,确保石油供应安全。
第五,建立储备,确保安全
主要措施包括:(1)加快建设高效的国家 石油战略储备体系。首先,有计划有选择地实行地下自然储备方法,即对一些大油井有意识地进行封存,到紧急时才开启。其次,尽可能分散建立石油储备基地。最 后,加强我国石油经济的科研队伍建设,提高石油价格波动趋势的预测水平,争取以最低价格(无论是期货还是现货)签订补充战略石油储备的合约或合同,从而以 最快的效率、最高的效益逐渐增加我国的战略石油储备规模。(2)构建"石油金融"体系,保证国家石油安全。一是建立石油产业投资基金,为建立石油战略储备 库、风险勘探、重大项目评估等提供专项基金,为国家石油安全提供重大项目的启动资金;二是设立石油投资基金,由专业投资机构利用各种手段在国际石油期货、 期权市场、国际货币市场以及与石油相关的证券市场上进行石油实物、期货、债券、汇率、利率和股票等的投机操作,赚取价格波动差价,为"石油金融"操作起到 保驾护航的作用;三是兴建"石油银行",使中国的石油战略储备得到多元化、多层面的安全保障,以期缓冲未来石油价格的进一步上涨或波动,减少对进口石油时 间上的过度依赖。


编辑人:张凤成

2007年1月25日

Copyright © 2004-2021 hycfw.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海洋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