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市:海洋环保考核全省第一是这样来的

来源:福建省海洋与渔业局   发布时间:2015-05-21 02:21:48 

海洋财富网综合消息 “泉州市在2007年、2008年福建省政府环保工作海洋专项考核中,成绩名列全省沿海设区市第一”这是泉州市副市长洪泽生日前向记者介绍海洋环境保护工作时透露的。

泉州市是福建省乃至全国发展最快、最具活力的地区之一。经济总量连续10年居福建省首位,经济总量约占全省四分之一,工业产值约占全省三分之一。泉州市是如何协调经济快速发展与海洋环境保护齐头并共进的呢?曾经担任过泉州市委书记,现任福建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的郑道溪对此有独到的见解。他说,泉州市海洋环保工作之所以取得显著成效,得益于近3年来该市对海洋环保工作是“大举措、大投入、大整治”。

大举措:几套班子形成合力

“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泉州市党委、人大、政府、政协对近海污染治理工作达成共识,几套班子领导齐心协力,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共同推进工作。

2006年市人大通过了《关于加快近海水域环境污染治理的决议》,近海治污工作列为每年市人大监督工作的重点。人大主任亲自抓,几位副主任协同抓,常委会各工作委员会共同抓,3年来已开展了13次专项检查和视察,还多次进行暗访。每次检查、视察都形成报告,向主任会议和常委会报告,形成意见建议交市政府整改落实。

市委、市政府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环境保护工作的决定》,将近海水域环境污染治理作为重要内容。前后两任书记、市长都亲自调研、检查、协调和指导整治工作,原市长朱明多次主持召开整治工作会议,提出“要作为法定作业来完成,向人民交上一份满意的答案卷”和“要对重污染企业要勤查重罚”等要求。李建国代市长接任后,多次强调要重视环保工作,要确保取得明显成效。各县市(区)也都亲自抓环保工作,并层层落实责任。

大投入:3年投入治理资金38亿元

雄厚的经济实力为泉州市近海治污工作顺利开展提供强有力的保障。3年来,全市累计投入治理资金38.54亿元。

目前,已建成一批环保基础设施,完成了包括污水处理体系、垃圾处理处置体系、工业污染源整治、畜禽养殖污染治理、河道整治等五大工程的295个项目,其中环保基础设施项目133个。

泉州市在全省率先实现所有县(市、区)均建成一座城市污水处理厂,全市污水和垃圾总处理能力分别达到56.5万吨日和3460吨日,分别是2006年整治初期的3.5倍和2.2倍。投入使用的乡镇垃圾中转站、焚烧炉、垃圾无害化(卫生)填埋场超过138个。

大整治:近海陆源双管齐下

泉州市近海治污工作始于2003年市政府开展的晋江、洛阳江流域水环境工业污染源综合治理“零点行动”,即从20038月开始至200511零时,要求两江流域工业企业全部配套污染防治设施,实现稳定达标排放。“零点行动”行动圆满完成,全市238家市级重点监控企业除8家自然停产外,有217家实现达标排放,13家未能完成治理任务的企业被关闭或停业。

2006年,市人大作出加快近海治污的决议,进一步完善了治理措施。包括清理海漂垃圾、清理废弃船舶、给渔船配置“两桶”、推行污水集中排放、选划海洋倾倒区等。

2007年,在惠安县青山湾滨海旅游区、石狮市祥芝国家中心渔港、晋江深沪湾森林遗迹自然保护区开展海漂垃圾整治试点工作,取得良好成效。在此基础上,去年全市又新增了泉州湾河口湿地保护区洛阳江入海口近岸海域、崇武渔港等10余处整治点。截至目前,海漂垃圾整治范围已基本覆盖了全市主要海洋保护区等海洋生态敏感区,清理废弃船舶172艘,石狮祥芝、晋江深沪大型渔船还配置了废油回收桶和生活垃圾回收桶。

目前,泉州市已建成4个漂染企业污水集控区、2个皮革企业污水集控区和1个电镀企业污水集控区,实施尾水深海排放和废水深度处理循环利用工程。为满足临海工业和港口码头建设等工程倾废的需要,经过论证划定3个海洋倾废区并获得国家海洋局批准。

作为泉州湾海洋环境生态修复项目的核心内容,清除互花米草、种植红树林的工作同样在2007年启动。截至目前,已清除互花米草2200亩,人工种植红树林1500余亩,放流各类鱼虾苗逾5000万尾。泉州湾现有的红树林7500多亩,除近300亩原生外,其余均为2000年以来人工种植恢复,是我国东海沿海人工种植红树林面积最大区域,预计近年将现万亩红树林的壮观景象。

通过一系列的整治和修复,2006年、2007年、2008年泉州市近岸海域功能区水质达标率分别达到50%66.7%70.8%,呈逐年上升趋势。

数字总是枯燥的,但它却凝聚着泉州人的智慧和付出。

Copyright © 2004-2021 hycfw.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海洋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