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色经济区:科学发展新坐标--青岛市委副书记、市长 夏 耕

来源:《青岛日报》   发布时间:2015-05-21 02:24:48 

众所周知,蔚蓝色的地球正是因为拥有辽阔而富饶的海洋,才有了生命和人类文明。进入新世纪以来,伴随着世界产业革命和经济全球化加快发展,伴随着人口膨胀、陆域资源枯竭以及生态环境的恶化,为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世界各国开发利用海洋资源的规模和技术进入了一个全新阶段,综合利用和保护海洋资源,已经成为缓解人口、资源和生态环境压力的主要出路,海洋正在成为全球经济的增长点、经济合作的交汇点、海陆经济的联接点、区域经济的拉动点。

率先发展

蓝色经济青岛优势明显

今年4月,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指出,"要大力发展海洋经济,科学开发海洋资源,培育海洋优势产业,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这是从全局和战略高度深谋远虑,开辟海陆统筹发展的新路径,推进科学发展的战略构想。

我们理解,打造蓝色经济区,应更加注重海陆统筹布局,科学开发和综合利用各类资源;注重科技先导和开放带动,提升海洋经济的整体实力;注重推进海洋产业高端发展,培育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优势产业;注重海洋生态文明,实现资源节约、环境友好;注重强化"海洋国土"意识,培育海洋特色文化。因此,蓝色经济区将是以临港、涉海、海洋产业发达为基础,以科学利用海洋资源与可持续发展为前提,以先进科技和优势产业为特色,经济、文化、社会、生态协调发展、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功能区。

基于上述认识,青岛确定了建设蓝色经济区、实现科学发展的新蓝图:依托海洋科技教育及资源禀赋优势,在发展战略布局、海洋环境保护、科技创新带动、优势产业培育和体制机制保障等方面制定规划、完善政策、加快实施,努力把青岛建设成为中国蓝色经济发展的先行区、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核心区、海洋自主研发和高端产业的集聚区、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的示范区。

青岛作为中国重要的经济中心城市,特别是成功承办北京奥运会帆船比赛,综合经济实力进一步增强,城市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国际知名度进一步提升;作为久负盛誉的中国海洋科技城,青岛拥有众多国家级海洋科研教育机构,集聚着大批高层次海洋科研人员,海洋科技创新能力较强,海洋资源和临港工业基础较好,具有率先发展蓝色经济的综合优势。

五个方面

推进蓝色经济区建设

建设蓝色经济区,需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统筹协调、形成合力。我们考虑,从五个方面加以推进:

——坚持海陆统筹联动。由于海陆空间相互衔接、产业相互渗透、技术相互依赖,发展蓝色经济需要以海陆统筹联动和海陆一体化为基础。海洋资源优势只有在海陆经济联动中,才能充分发挥;陆域经济的发展制约只有在海陆经济互补中,才能逐步消除。

因此,必须从陆海互动的视角推进蓝色经济区建设,做到海陆产业统筹规划、基础设施统筹建设、资源要素统筹配置、生态环境统筹治理,把海洋资源优势向陆域扩展,把陆域资源开发与技术向海洋倾斜,促进海陆经济相互渗透与交叉,形成资源互补、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格局。

——坚持科技创新支撑。从历史上看,每一个时代海洋开发的突破,都是运用当时最先进技术的结果。当前,面对全球经济高技术化、集约化和可持续发展的趋势,科技创新必将成为发展蓝色经济的决定性因素。

在全球化背景下,成功的创新依赖于对最新技术和信息的获取能力,依赖于通过参与全球性科技创新活动提升技术水平。为此,建设蓝色经济区,应把握科学技术发展规律,在一些基础性、先导性、关键性领域寻求突破,力争尽快逼近或跨入当今国际海洋产业技术发展的前沿;需要加快海洋科技成果转化,促进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共建产学研基地,构建科研成果与产业需求有效对接的快速通道,建立具有可持续创新能力的政策支撑和人才体系。

——坚持高端产业带动。从历史上看,海洋产业先后呈现出从一产到三产,从三产到二产,再从二产到三产为主导的动态演化特征。我们认为,海洋产业的一般演化规律,具体到不同国家或地区,往往表现出较大的差异。特别是一些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借助于先进技术和成熟经验,产业结构的演进也可能出现跳跃式发展。

因此,建设蓝色经济区,既要遵循海洋产业结构发展的演变规律,又要借助现代科学技术的推动力,突破传统的技术扩散线路和产业传递路径,优化一产,突破二产,提升三产,特别是在海洋船舶、海洋工程装备制造、海水利用、海洋化工、海洋生物医药等有条件的领域加快向世界先进水平对接,不断提高先进技术对海洋传统产业的渗透能力,尽快开发和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先进技术和产品,培育一批有特色、有竞争力、有较强辐射力的优势产业。

——坚持保护开发并重。海洋自身是一个遵循生态平衡规律的生态系统,海洋的流动性使其生态环境比陆地更加脆弱。人类已饱尝陆地生态环境恶化的苦果,有效保护并逐步改善海洋环境,已经成为沿海国家和地区的共同责任。

建设蓝色经济区,需要进一步提高全社会的海洋保护意识,完善海域环境评价制度,通过陆海联动治理近岸海域环境污染,加快建设海洋自然保护区和海洋特别保护区,保护与修复海域生态环境,健全海洋灾害预警和应急管理机制,使发展规模、速度与资源生态环境承载力相适应,实现人类与海洋和谐共处。

——坚持开放合作共建。海洋是一个开放的循环体系。建设蓝色经济区应按照国际通行规则,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加强与世界各国与地区海洋科研机构、企业的合作,承接国际产业和技术转移;加强与中国沿海城市的分工与协作,建立新型科技合作和产业发展模式,共同提高海洋科技创新能力。

三点建议

建立互利共赢新机制

围绕加快蓝色经济发展,建立互利共赢的新机制,我提出三点建议:

1.加强蓝色经济战略试点。建议国家和山东省政府在青岛进行海陆经济统筹发展的体制机制改革试点,设立面向国内外的海洋科技成果合作与转化中心、国家海洋产业标准化基地。

2.深化海洋科技交流合作。我们愿与国内外有关方面加强海洋科技交流和联合攻关,深化在海洋高新技术研究前沿和海洋科学研究热点领域的合作,突破海洋科研成果转化的瓶颈制约。

3.联手开展海洋生态保护。我们愿与中国沿海城市和国际相关机构联合建立环境保护合作机制,完善海洋生态环境分类保护制度,加强海洋环境监测监督,促进海洋生态系统良性循环。

2009年8月12日

Copyright © 2004-2021 hycfw.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海洋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