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海一体建设蓝色经济区

来源:青岛日报   理论周刊   发布时间:2015-05-21 02:24:50 
随着全球经济社会结构发生了重要的变化,越来越多的国家将发展战略的视角从陆地延展到海洋。陆海一体建设蓝色经济区,已经成为各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重点和基本国策。

一、从陆地到海洋渐进发展蓝色经济区

蓝色经济区的形成是一个陆地资源到海洋资源开发利用的渐进发展的过程。世界上没有一个国家不是首先实现陆地的工业化,完成原始资本积累,然后才转向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以及经济空间的扩张和投入。从陆地资源开发利用来说,高新技术成果的产业化与规模经济扩张,已使产品的单位成本大幅度下降。但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要比陆地资源开发利用的难度大得多。海洋产品尤其是海洋高新技术产品,从研发到实际应用一般需要10年左右,而且投资强度高、转移难度大。因此,陆地与海洋的资源开发利用,就其投资规模、研制周期、生产成本等来说,海洋高新技术产品的设计、研制和转化要比在陆地更为复杂,且初期投入较大。而且,这种综合复杂因素,还取决于陆地开发利用的资本积累、效益积累、创新成果和转化能力。在陆地形成经济效益和资本积累,科技成果应用水平已具有较高水平的条件下,海洋资源的研究开发和利用将会获得迅速发展。随着海洋资源的深度开发利用,并通过扩大经济规模,降低成本,提高质量,海洋产品的市场空间将会不断扩大。如此才能打破陆地与海洋产业经济发展的竞争均势,形成新的空间布局结构。另一方面,在陆地资源日趋紧缺,生存空间日益缩减的情况下,运用陆地成熟的先进科技成果,开发利用海洋资源,研发和生产海洋高新技术产品,将对缓解陆地资源紧缺、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作出贡献,并使海洋与陆地的人口、资源、经济与科技得到协调发展。因此,通过陆海各自的支撑条件、装备、数据、知识和技术等,凭借先进科技成果的交互应用,为海洋资源开发利用服务,并进一步协调海洋与陆地资源利用的关系,缓解陆地资源、生态等承受的各种压力,这一循环发展的规律表明,在扩大经济、科技空间活动的范围中,人类为了不断开拓生存空间,一般是从陆地到海洋,再从海洋到陆地,通过科技成果扩散和产业转移,加快蓝色经济区的发展,获得更大的陆海一体的经济社会效益。

二、从陆地到海洋科学发展蓝色经济区

进入陆海一体的经济发展时期,人们的国土观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各国普遍关注的不仅是领海、大陆架和专属经济区之类的国土开发利用与管理,而且越来越重视形成这种国土观念的综合实力、创新能力和社会效益。作为一项具有重大战略利益的课题,在全世界现有资源消耗每年按2.5%递增,以及世界人口急剧膨胀、物资消耗不断增加、陆地资源日趋枯竭的情况下,人们思考更多的是:全球资源枯竭对经济社会发展将产生什么影响;陆地是否有足够的生存空间和资源来满足不断激增的人口和消费需求。自进入资源短缺的时代,资源短缺直接导致工业增长的衰退、物价上涨、通货膨胀、高失业、高税率和生活水平下降等,人们开始将视野延伸至海洋领域。从空间结构来看,地球表面的2/3是海洋,海洋作为人类的“生存基地”,是最具有潜力的经济空间和最大的经济生产基地。全球资源严重短缺、生态压力增大等带来的经济社会问题,促使人们越来越重视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加快蓝色经济区的建设与发展。

事实表明,当工业化迅速发展,各国面临着全球性的人口激增、资源短缺、环境恶化等问题,经济不可持续发展的问题越来越凸显。人们不得不从更为广泛的视野寻求解决资源、人口和生态问题。作为基本的战略形态,陆海一体发展不仅满足了科技经济与社会在转型期的互动,而且确立了作为新经济及新兴产业发展的内生变量的地位。从发展的角度,陆海一体的互为需求不仅包括结构优化、科技变迁和制度创新,还包括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目标、运作机制等之间的配置关系。这种关系并不限于在自然和社会资源的约束下进行代际之间的安排,而是在经济、科技与社会的战略层面,做出科技、经济与社会在总量、结构、效益和代际兼顾等目标之间的战略配置。同时,在知识渗透与资源整合下,逐渐成为一种与社会发展目标相兼容的经济社会行为。

因此,建设蓝色经济区,实现陆海一体的持续发展,要从根本上提高陆海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的能力,从知识创新、科技进步与生产力以及经济增长的现象之间寻求一种普遍的共识或一种新的发展观,即通过科技、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以及知识链、产业链和价值链的协调整合,构建陆海一体可持续发展的战略优势和产业运作机制。通过实现这一特殊经济属性的战略变革,并将陆海科技、教育转变为特殊资本形态,以增强建设蓝色经济区的科技经济实力。

其一,基于陆海一体加快科技创新,提高开发海洋的能力。通过科技成果转化并应用于海洋开发利用,推进海洋资源开发利用和产业经济的“陆地化”。

其二,基于陆海一体建立蓝色经济区可持续发展形态。“可持续性”取决于经济的变化与社会、文化变革及其生态演变的相互关系,而蓝色经济区可持续发展取决于经济增长、科技进步、社会稳定乃至体制改革及其协调发展。

其三,制定蓝色经济区持续发展的规划和标准。其发展规划和标准应是整体性而非局部性的,某一领域、地区的发展规划和标准不是唯一的标准。通过建立陆海一体的评估框架和指标体系,进行量化统计分析。

其四,蓝色经济区建设不应当满足于GDP政绩考核,而应当有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以及对社会生活的实际贡献。

三、从陆地到海洋协调发展蓝色经济区

陆海一体建设蓝色经济区,需要对海洋经济发展进行全新的思考。进入经济全球化和创新全球化发展阶段,蓝色经济区建设并不简单地起因于海洋经济发展的作用,还涉及到一国或区域的科技、经济、社会和政治等方面的协调发展。这就需要不仅仅将陆海一体发展与经济发展联系起来解释,而且还要突破这一狭义认知范围,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制约因素,如科技制约、经济制约、社会制约、政治制约、时空制约等因素进行解释,并进行全景式的思考。

作为对持续发展、运作模式和战略框架的补充与完善,从陆地到海洋的协调发展一般考虑到以下因素:一是发展因素的不协调。陆海人才资源、资本运作、风险投资、制度安排和政策法规等因素都可以形成制约,引起发展失衡和结构矛盾,造成发展政策的冲突。这些冲突是并行制定陆海战略、体制、政策和法规的结果。二是发展阶段的不均衡。陆海科技、经济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及政策设计的严重缺陷,将导致蓝色经济区发展的不均衡、不顺畅和不协调,在发展速度、发展规模、发展质量和发展形态等方面形成明显差距。三是发展结构的不合理。产业结构、投资结构、技术结构、教育结构、市场和需求结构等的不合理也会造成蓝色经济区的结构失衡现象。这些现象需要进行体制协调、政策协调、机制协调以及管理协调。

陆海一体建设蓝色经济区,关键要实现多元要素的协调发展。

首先,要实现目标的协调。实现发展目标是建设蓝色经济区的最终目的。作为总体达到或要实现的整个发展战略的方向和标准,协调目标的目的就是避免各行其是,以便协调统一达到总体要求。正是基于这样的目的,建设蓝色经济区,由一个总的发展目标体系组成。它既包括多层次的具体目标的协调,又包括总体目标的协调,并在发展运行中始终符合整个发展战略的方向和标准。

其次,要进行重点协调。协调发展重点是为了实现既定目标而确定的重点领域和重点内容。在建设蓝色经济区的发展阶段和运行过程中,一般都会有重点领域和相对重点内容。因此,在具体发展过程和具体条件上,准确选择某一关键领域作为发展重点,可以“牵一发而动全局”,实现全局的综合平衡、协调发展。需要注意的是:要从全局确定重点,正确处理好全局与重点的关系;兼顾其他优势条件;立足于发展的效益和发展过程的关键环节。

第三,要重视结构协调。实现结构合理是建设蓝色经济区的基本要求。建设蓝色经济区需要有效协调结构关系,加强经济、科技、社会政策的重组和调整,使发展系统处于一个结构合理的体系中。在实现结构调整中,一般采取综合性调整手段,运用政策、法规以及财政、金融和税收等杠杆,促使多元要素结构经过调整日臻完备。

总之,建设蓝色经济区,取决于陆海一体的发展战略和政策体系构筑。虽然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国家或地区,尚未完成海洋经济与陆地经济发展的协调发展,对陆海一体建设蓝色经济区尚有不同的观点。但从发展远景来看,未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必然纳入陆海一体协调发展的轨道。因此,我们的战略思维必须适应这一未来发展的变化,为加快建设陆海一体的蓝色经济区奠定思想和理论基础。
Copyright © 2004-2021 hycfw.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海洋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