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个不折不扣的重大战略机遇。
山东半岛监色经济区日渐勾勒成型。据悉,打造“蓝色经济区”,将与胶东半岛高端产业聚集区、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和鲁南经济带建设紧密相连,作为对“一体两翼”战略的提升,其涵盖范围有望超出山东省内沿海7市。此时,这样一个面向国家战略层面的“蓝色经济区”,正带给人们更多憧憬。
“半岛”区划之辩
谁将是“半岛蓝色经济区”核心区的成员?这是个颇受各方瞩目的问题。
“必须明确,这里指的山东半岛,而非胶东半岛。”山东省政府的一位人士透露。
一字之差,区划大不相同。胶东半岛是指胶莱河以东地区,包括青烟威以及潍坊东部;山东半岛则指寿光小清河口到日照岚山头苏鲁交界处的绣针河口两点连线以东的部分,区域面积明显扩大。而“蓝色经济区”涵盖的区域又将超出地理意义上的山东半岛。
那么,谁将跻身核心区?
“建议将沿海7市全部纳人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规划版图。”在近日举行的一次山东省政府高层和沿海7市负责人参加的内部会议上,日照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侯成君如是表述。他建议,抓住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力图使之上升为国家沿海发展战略的难得机遇,进一步完善对半岛区域范围的界定,尽量扩大国家级战略政策的受惠面,以增强对区域经济和内陆腹地的辐射带动
知名海洋经济专家、山东社会科学院副院长郑贵斌研究员则认为,“蓝色经济区”的区划还不仅限于沿海7市。郑贵斌曾参与即将出台的山东省委省政府打造半岛蓝色经济区指导意见的前期研讨,他表示,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可以以沿海城市为前沿形成核心区。从长远看,视国家的政策情况,济南、泰安、莱芜、淄博、临沂也要划进来。其他为外围区。核心区往海一侧有约14万平方公里的海域,往内一侧有山东和黄河中下游的广阔腹地。这样形成一个海陆统筹的有中心有外围的广大区域。
这一观点,与山东省政府一位负责人不谋而合。这位负责人在近期一次会议上说:“什么叫山东半岛?山东就是山东半岛。”虽然这里所说的“山东”并非山东全境,但经济意义上的山东半岛无疑应该有更大区域范畴。
由此,值得期待的是,很可能会有更多区域进入这一国家战略的政策受惠面。也就是说,除德州、聊城、济宁、菏泽、枣庄5市之外的山东其他12地市,都有望被划入“蓝色经济区”范畴。
半岛与蓝色新解
作为国家海洋局政策法规与规划司司长,王殿昌来山东的次数连他自己都数不清,因为在沿海区域实地的调研、考察,是制定相关海洋法规、规划的依据。自从“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发展战略提出后,王殿昌来山东的次数明显增多,“以后来山东的机会估计会更多。”王殿昌笑言。
这个战略规划在王殿昌看来,“是山东‘正当其时’的机遇所在。”
“从我国2008年地区总产值的指标看部沿海10省市就占了54.3%。显而易见,海洋区位优势促进了东部地区的发展。”王殿昌说,反过来,国家对东部海洋经济的发展,也早就从战略高度进行了一系列部署。
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的区域发展布局定位中曾明确提出: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东部率先发展。在王殿昌看来:“东部率先发展的基础是海洋,优势也是海洋。”
国家区域发展战略规划的出台,特别是“东部率先发展的提出,为海洋经济发展迎来了大发展的机遇”。而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是发展东部海洋经济的应有之意,山东应该顺势而为。
谈到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区位优势问题,研究了一辈子海洋的王诗成激情满怀,他说:“山东半岛完全具备了打造蓝色经济区的客观条件。”
“山东半岛是我国最大的半岛,东与朝鲜半岛、日本列岛隔海相望,北临渤海湾经济圈和东北老工业基地,西连黄河流域,南接长三角,处于东北亚的核心区域,辐射、带动作用大,具有得天独厚的区域发展优势。”
王诗成表示,山东拥有海岸线长达3000多公里,占全国的1/6。全省海湾有200余处,港口资源条件优良,海岸2/3以上为基岩质港湾式海岸,是我国长江口以北具有深水大港预选港址最多的岸段,可建万吨级以上深水泊位的港址有51处。“山东半岛海洋资源类型多样,打造蓝色经济区将会在全国具有普遍的示范意义。”
除此之外,山东拥有海洋科研、教学机构55所,拥有1万多名海洋科技人员,占全国同类人员的40%多,拥有24家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在王诗成看来,“山东半岛海洋科技资源雄厚,打造蓝色经济区的科技支撑力量很强。”
王诗成认为:“对蓝色经济的理解不应仅仅局限在海洋经济,应该是海洋经济、涉海经济、沿海经济与海外经济的统一体。”
“蓝色应该是环保的、可持续的,是生态、经济与效益统一的,是陆海统筹的,是立体的、复合的经济区。”王诗成补充说。
“精华区”的政策憧憬
继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之后,山东争取“蓝色经济区”上升至国家战略层面的雄心显露无遗。当然,国家层面意味着大力度的政策支持。
与“黄三角”不同,“蓝色经济区”荟萃了山东经济的精华,因而此次战略提升更为引人瞩目。
据了解,山东省委省政府将出合引领“蓝色经济区”建设的指导意见,目前已数易其稿,正紧锣密鼓进行修订完善。
6月20日,山东省委主要负责人召集起草人员对指导意见做了进一步修改。修改的内容之一,是将“蓝色经济区”与胶东半岛高端产业聚集区、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鲁南经济带建设相结合。旨在利用沿海优势和海外带动优势,引领山东多个区域板块协调发展。目前已基本确定,7月底召开山东省党政“一把手”参加的工作会议,具体部署“指导意见”。
此时,多个城市对“蓝色经济区”已充满政策憧憬。
无疑,“蓝色经济区”将给区域内城市以土地利用、基础设施建设、综合改革试验等方面的重大政策支持。据悉,潍坊市提出,争取将其滨海经济开发区升级为国家级开发区;加快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尽快规划开工半岛地区南北走向的高速公路,打破交通瓶颈;建议将潍坊划为全国土地改革试点,为开发潍北地区大片不适宜耕种的未利用土地提供政策支撑。
充满憧憬的不仅是潍坊,日照市亦提出建议。面对江苏沿海战略提升到国家层面和土地、劳动力等方面的巨大优势,建议把日照作为国家省级重大项目的布点城市;借鉴江苏推动沿海一线发展的有关做法,建议省政府尽快出台用地、税收、利益分配等方面优惠政策和措施,以增强对鲁南经济带的辐射带动作用;建议紧紧抓住今年全省土地规划调整修编的机遇,为鲁南沿海产业区的发展留出更多的建设用地空间。
而威海市则将目光瞄向蓝色经济区的“先导区”。他们提出,要将威海打造成对东北亚地区开放的前沿区、先进制造业的聚集区。
这是令人向往的“蓝色”。郑贵斌表示,上述沿海城市处于“蓝色经济区”前沿,有了国家层面的政策支持,其经济社会的跨越必将有效带动内陆腹地发展。
“蓝色经济”支撑
“蓝色经济”与海相关,但绝不仅限于海。那么,将如何打造“蓝色经济区”?
重要的是以体制机制创新为支撑。不容否认,无论是“海上山东”重大战略,还是半岛制造业基地、半岛城市群等规划,实施时都曾遭遇多重困扰。规划出了,但体制机制之结总是难解,从而导致实施难度颇大。
据悉,山东省政府高层在近期的一次内部会议上明确表示,必须把大家的利益和积极性有机结合起来,进而实现体制机制创新。
创新的背后,是区域竞争大战略的督促。目前,国家已在沿海地区确立5大区域龙头,即以广东为珠三角龙头、上海为长三角龙头、广西为大西南龙头、天津为环渤海龙头、辽宁为东北三省龙头。山东处于长长三角和京津冀地区的“南北夹击”中,战略性经济高地在山东南北两个方位快速崛起,特别是在河北曹妃甸工业区、江苏沿海一线、福建海峡西岸经济区等陆续进入国家战略的情况下,山东面临形势的紧迫可见一斑。
在此背景下,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会参考福建“海西经济区”等地的做法,但也会凸显山东特色。郑贵斌认为,必须凸显山东的绵长海岸线特色,以及与日韩交流的优势,进而在区域竞争中强势崛起。
山东半岛监色经济区日渐勾勒成型。据悉,打造“蓝色经济区”,将与胶东半岛高端产业聚集区、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和鲁南经济带建设紧密相连,作为对“一体两翼”战略的提升,其涵盖范围有望超出山东省内沿海7市。此时,这样一个面向国家战略层面的“蓝色经济区”,正带给人们更多憧憬。
“半岛”区划之辩
谁将是“半岛蓝色经济区”核心区的成员?这是个颇受各方瞩目的问题。
“必须明确,这里指的山东半岛,而非胶东半岛。”山东省政府的一位人士透露。
一字之差,区划大不相同。胶东半岛是指胶莱河以东地区,包括青烟威以及潍坊东部;山东半岛则指寿光小清河口到日照岚山头苏鲁交界处的绣针河口两点连线以东的部分,区域面积明显扩大。而“蓝色经济区”涵盖的区域又将超出地理意义上的山东半岛。
那么,谁将跻身核心区?
“建议将沿海7市全部纳人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规划版图。”在近日举行的一次山东省政府高层和沿海7市负责人参加的内部会议上,日照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侯成君如是表述。他建议,抓住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力图使之上升为国家沿海发展战略的难得机遇,进一步完善对半岛区域范围的界定,尽量扩大国家级战略政策的受惠面,以增强对区域经济和内陆腹地的辐射带动
知名海洋经济专家、山东社会科学院副院长郑贵斌研究员则认为,“蓝色经济区”的区划还不仅限于沿海7市。郑贵斌曾参与即将出台的山东省委省政府打造半岛蓝色经济区指导意见的前期研讨,他表示,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可以以沿海城市为前沿形成核心区。从长远看,视国家的政策情况,济南、泰安、莱芜、淄博、临沂也要划进来。其他为外围区。核心区往海一侧有约14万平方公里的海域,往内一侧有山东和黄河中下游的广阔腹地。这样形成一个海陆统筹的有中心有外围的广大区域。
这一观点,与山东省政府一位负责人不谋而合。这位负责人在近期一次会议上说:“什么叫山东半岛?山东就是山东半岛。”虽然这里所说的“山东”并非山东全境,但经济意义上的山东半岛无疑应该有更大区域范畴。
由此,值得期待的是,很可能会有更多区域进入这一国家战略的政策受惠面。也就是说,除德州、聊城、济宁、菏泽、枣庄5市之外的山东其他12地市,都有望被划入“蓝色经济区”范畴。
半岛与蓝色新解
作为国家海洋局政策法规与规划司司长,王殿昌来山东的次数连他自己都数不清,因为在沿海区域实地的调研、考察,是制定相关海洋法规、规划的依据。自从“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发展战略提出后,王殿昌来山东的次数明显增多,“以后来山东的机会估计会更多。”王殿昌笑言。
这个战略规划在王殿昌看来,“是山东‘正当其时’的机遇所在。”
“从我国2008年地区总产值的指标看部沿海10省市就占了54.3%。显而易见,海洋区位优势促进了东部地区的发展。”王殿昌说,反过来,国家对东部海洋经济的发展,也早就从战略高度进行了一系列部署。
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的区域发展布局定位中曾明确提出: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东部率先发展。在王殿昌看来:“东部率先发展的基础是海洋,优势也是海洋。”
国家区域发展战略规划的出台,特别是“东部率先发展的提出,为海洋经济发展迎来了大发展的机遇”。而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是发展东部海洋经济的应有之意,山东应该顺势而为。
谈到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区位优势问题,研究了一辈子海洋的王诗成激情满怀,他说:“山东半岛完全具备了打造蓝色经济区的客观条件。”
“山东半岛是我国最大的半岛,东与朝鲜半岛、日本列岛隔海相望,北临渤海湾经济圈和东北老工业基地,西连黄河流域,南接长三角,处于东北亚的核心区域,辐射、带动作用大,具有得天独厚的区域发展优势。”
王诗成表示,山东拥有海岸线长达3000多公里,占全国的1/6。全省海湾有200余处,港口资源条件优良,海岸2/3以上为基岩质港湾式海岸,是我国长江口以北具有深水大港预选港址最多的岸段,可建万吨级以上深水泊位的港址有51处。“山东半岛海洋资源类型多样,打造蓝色经济区将会在全国具有普遍的示范意义。”
除此之外,山东拥有海洋科研、教学机构55所,拥有1万多名海洋科技人员,占全国同类人员的40%多,拥有24家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在王诗成看来,“山东半岛海洋科技资源雄厚,打造蓝色经济区的科技支撑力量很强。”
王诗成认为:“对蓝色经济的理解不应仅仅局限在海洋经济,应该是海洋经济、涉海经济、沿海经济与海外经济的统一体。”
“蓝色应该是环保的、可持续的,是生态、经济与效益统一的,是陆海统筹的,是立体的、复合的经济区。”王诗成补充说。
“精华区”的政策憧憬
继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之后,山东争取“蓝色经济区”上升至国家战略层面的雄心显露无遗。当然,国家层面意味着大力度的政策支持。
与“黄三角”不同,“蓝色经济区”荟萃了山东经济的精华,因而此次战略提升更为引人瞩目。
据了解,山东省委省政府将出合引领“蓝色经济区”建设的指导意见,目前已数易其稿,正紧锣密鼓进行修订完善。
6月20日,山东省委主要负责人召集起草人员对指导意见做了进一步修改。修改的内容之一,是将“蓝色经济区”与胶东半岛高端产业聚集区、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鲁南经济带建设相结合。旨在利用沿海优势和海外带动优势,引领山东多个区域板块协调发展。目前已基本确定,7月底召开山东省党政“一把手”参加的工作会议,具体部署“指导意见”。
此时,多个城市对“蓝色经济区”已充满政策憧憬。
无疑,“蓝色经济区”将给区域内城市以土地利用、基础设施建设、综合改革试验等方面的重大政策支持。据悉,潍坊市提出,争取将其滨海经济开发区升级为国家级开发区;加快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尽快规划开工半岛地区南北走向的高速公路,打破交通瓶颈;建议将潍坊划为全国土地改革试点,为开发潍北地区大片不适宜耕种的未利用土地提供政策支撑。
充满憧憬的不仅是潍坊,日照市亦提出建议。面对江苏沿海战略提升到国家层面和土地、劳动力等方面的巨大优势,建议把日照作为国家省级重大项目的布点城市;借鉴江苏推动沿海一线发展的有关做法,建议省政府尽快出台用地、税收、利益分配等方面优惠政策和措施,以增强对鲁南经济带的辐射带动作用;建议紧紧抓住今年全省土地规划调整修编的机遇,为鲁南沿海产业区的发展留出更多的建设用地空间。
而威海市则将目光瞄向蓝色经济区的“先导区”。他们提出,要将威海打造成对东北亚地区开放的前沿区、先进制造业的聚集区。
这是令人向往的“蓝色”。郑贵斌表示,上述沿海城市处于“蓝色经济区”前沿,有了国家层面的政策支持,其经济社会的跨越必将有效带动内陆腹地发展。
“蓝色经济”支撑
“蓝色经济”与海相关,但绝不仅限于海。那么,将如何打造“蓝色经济区”?
重要的是以体制机制创新为支撑。不容否认,无论是“海上山东”重大战略,还是半岛制造业基地、半岛城市群等规划,实施时都曾遭遇多重困扰。规划出了,但体制机制之结总是难解,从而导致实施难度颇大。
据悉,山东省政府高层在近期的一次内部会议上明确表示,必须把大家的利益和积极性有机结合起来,进而实现体制机制创新。
创新的背后,是区域竞争大战略的督促。目前,国家已在沿海地区确立5大区域龙头,即以广东为珠三角龙头、上海为长三角龙头、广西为大西南龙头、天津为环渤海龙头、辽宁为东北三省龙头。山东处于长长三角和京津冀地区的“南北夹击”中,战略性经济高地在山东南北两个方位快速崛起,特别是在河北曹妃甸工业区、江苏沿海一线、福建海峡西岸经济区等陆续进入国家战略的情况下,山东面临形势的紧迫可见一斑。
在此背景下,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会参考福建“海西经济区”等地的做法,但也会凸显山东特色。郑贵斌认为,必须凸显山东的绵长海岸线特色,以及与日韩交流的优势,进而在区域竞争中强势崛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