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望21世纪科学前沿与中国的机遇

来源:龚旭   发布时间:2015-05-21 04:14:12 

展望21世纪科学前沿与中国的机遇
作者:龚旭 摘自:基金委政策局


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成立20周年之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于2006年5月25-26日,在北京举办了“21世纪科学前沿与中国的机遇”高层论坛。包括7位诺贝尔科学奖得主在内的20位国内外科学精英,以及来自美国、德国、英国、日本等7国的科学基金组织领导人出席了高层论坛。国外科学基金组织领导人分别介绍了本国科学政策的最新进展,回顾了与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开展的富有成效的国际合作,阐述了与中国开展国际合作的重要意义与发展前景;国内外知名科学家则结合自己独特而丰富的研究经历,凭借对科学内涵的深刻理解与敏锐洞见,分析了未来科学发展的前沿与趋势,并对我国科学政策提出了极具启发性的建议。
以诺贝尔科学奖得主的演讲为例。在科学前沿与发展趋势的分析中他们认为,21世纪的科学技术不仅关乎人类的经济活动,而且关乎人类社会的全部生活。特别是以科学为基础的技术,是世界各国提升综合国力的源泉,同时也与人类未来的生存息息相关。人类所面临的人口增长、能源短缺、环境污染、贫富差距加剧等许多重大问题,都给科学提出了严峻挑战,而科学发展将为解决或减缓这些问题做出贡献。诺贝尔化学奖得主、美国的Alan MacDiarmid教授和日本的野依良治教授指出,全球环境问题和能源危机给地球系统科学和可再生能源研究与开发提出了许多前沿科学问题。诺贝尔化学奖得主、瑞士的Heinrich Rohrer博士将生物技术、信息技术、机器人技术、纳米技术列为影响21世纪的关键技术,强调纳米技术不仅将带来新的技术革命和形成新兴产业,而且对科学发展本身也提出了根本性挑战——人们对纳米材料的关注将从“更小、更快、更便宜”转变到“更聪明、更复杂、更强大”,对智能系统的关注将从外部中心处理转移到局部处理与自动控制。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美国的Michael Spence教授和野依良治教授都指出了信息技术(IT)研发的重要性,Spence教授强调基于IT的网络发展对于经济增长和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意义,而野依教授则分析了IT技术给科学研究本身带来的变化。

几位科学大师都对中国科学的未来寄予了殷切期望。MacDiarmid教授指出,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科学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近十年来中国大学的研究条件也得到了极大的改善。但漂亮的大楼和精良的设备不过是吸引优秀人才的手段,而研究水平的高低最终取决于优秀科学家的研究工作,因为科学的关键在于人。他建议,中国应当在基础研究领域投入更多的经费,同时制定和实施真正鼓励科学家开展具有国际水准的创新性研究的政策。改变现有的科研评估制度,不要给科学家过多“发文章”和“拿项目”的压力,让科学家可以潜心进行研究;中国科学家的研究质量应该由世界范围内的科学家同行来评价,而不是简单地由行政部门通过论文数量和所在期刊影响因子等指标来评判。此外,国家应通过更多的有效政策,吸引在国外接受过教育并且已经取得一定科研业绩的中国学者回国效力,以提高国家科研的整体水平,保证中国在一些重要领域保持或赶上世界领先水平。

诺贝尔化学奖得主、美国的Sidney Altman教授认为,国家的整体科学实力并不是仅靠几个大项目或几位大科学家就能提高或体现的,科学事业进步所需要的是源源不断的许许多多向权威挑战的科学家——他们热爱科学,对探索自然和人类自身的奥妙充满好奇。丁肇中教授也以20世纪物理学发展史上的典型案例分析指出,科学发展最直接的动力是好奇心,而不是经济动力。Rohrer博士也认为,科学家的任务是质疑被公认的知识、思想、信念和方法,解决不可能解决的问题,不断向前沿挑战。这就需要科学家始终保持自由的心灵,而国家和社会则有责任为科学家营造自由探索的良好环境,甚至应当允许科学家探索过程中的失败。他们一致认为,中国政府应该更多地通过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支持科学家个人出于研究兴趣自由选题开展的研究。因为正是这类研究,探究的往往才是科学中最基本的重要问题,才是真正具有原创性的前沿研究。

2006年6月2日

Copyright © 2004-2021 hycfw.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海洋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