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烟台:“蓝色经济”扬帆起航

来源:中国海洋报   发布时间:2015-05-21 02:28:41 

进入烟台,从昆仑山麓到月季花城,从渤海湾畔到黄海岸边,时时感觉到发展的热潮逼人。人们谈机遇、谋发展、话未来,士气高昂。

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是烟台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烟台市委书记孙永春这样说。

高新区单独设区,是一个发展的新起点。我们肩负着把高新区打造为烟台蓝色经济引擎的新使命,深感责任重大。烟台市高新技术产业园工委书记刘洪波这样说。

扎根烟台筹备建所3年来,我们时时感受到当地各级领导干部对研究所的支持和厚望,要努力出成果,成为烟台和山东发展蓝色经济的科技助推器。中科院烟台海岸带可持续发展研究所副所长高玲瑜这样说。

求突破,夯实发展基础

对交通滞后造成的发展受限,烟台有着切肤之痛。由于受铁路发展缓慢的制约,缺乏延伸腹地,曾是山东最大港口的烟台港先后被青岛港和日照港赶超。

面对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重大战略机遇,烟台市委、市政府提出,要从战略高度抓好硬环境特别是重大基础设施建设,把事关烟台经济命脉和长远发展的重大基础设施建设作为首要项目全力推进。

蓝烟(蓝村烟台)铁路,是烟台与内陆腹地连接的主动脉。与蓝烟线相连的胶济线等线路已经完成电气化改造,牵引质量为5000吨。而蓝烟铁路的牵引质量仅为3500吨,铁路线路等级、标准不一致,影响路网整体效益的发挥。烟台市铁路建设管理局蓝烟铁路项目部长刘晓辉介绍说,总投资15.7亿元的蓝烟铁路电气化改造工程将于年内完工,届时蓝烟铁路牵引能力将从现在的3500吨提高到5000吨。

在机遇面前,烟台求突破,挖潜力,强筋壮骨,夯实基础。

我们每年都从国外进口鳕鱼、鲽鱼、虹鳟等深海鱼类搞水产加工,剩下的鱼骨、鱼头、鱼皮和鱼尾则以每吨几百元的价格卖给周边一些饲料厂,每年产生的下脚料达1万吨左右。山东东方海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李存明说,今年东方海洋投资1000万元上了一个新项目,利用现代生物技术将下脚料开发出蛋白胨、磷酸胶原蛋白片等多个高附加值产品。如此一来,深海鱼皮的产值就增加了1020倍,项目达产后产值近亿元。

创新,让这些下脚料化。烟台市一直重视自主创新对经济的拉动作用,始终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为支撑经济社会发展、提升城市竞争力的重大基础工程来抓。

目前,烟台建立了3处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47处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为企业的技术创新提供支撑,研制出了一大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技成果及专利。烟台市科技局副局长孟庆国说。

项目建设作为投资的载体,对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尤为明显。在国际金融危机的逆境中,烟台牢牢把握大项目建设这个关键点,为经济发展注入活力。

据悉,今年烟台市共确定了148个市级重点项目,总投资3467亿元,年度计划投资563亿元。与去年相比,项目个数增加38个,年度计划投资增加129亿元。

烟台市发改委副主任牟广文介绍说,在重点项目的选择和引进上,他们充分发挥国家投资的导向作用,进一步优化投资结构,严把项目准入关,引导投资向民生保障、三农、基础设施、节能环保、自主创新等重点领域倾斜,坚决防止高耗能、高污染、低水平重复建设,以投资结构的持续优化带动经济结构的不断升级。

多措并举、重点突破的效应已经初现:今年一季度,烟台全市固定资产投资459.95亿元,同比增长20.2%;一季度生产总值达到780.49亿元,同比增长8.7%。

谋提升,调整发展思路

两倍于陆域面积的广袤海洋,绵延900多公里的黄金海岸,蔚蓝的大海给烟台带来了旖旎的海滨风光,也埋下了丰富的经济矿藏

上世纪90年代,烟台就组织实施了海上烟台战略。这一战略就是要把海域的开发使用,参照陆地土地的开发使用来进行管理,使海洋经济成为烟台整体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烟台市海洋经济发展推进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杨少春说。

海上烟台战略实施以来,烟台的海洋经济和临港经济取得长足发展。去年,烟台实现海洋经济总产值943亿元,同比增长18.5%;临港工业营业收入3491亿元,同比增长29%,占烟台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收入的45.2%。

就拿长岛海水养殖来说,目前已建立了6600多公顷国家级种质资源保护区,建设了海参、鲍鱼和贝鱼类生物种子工程中心。去年,长岛县实现水产品产量30万吨、产值37亿元,分别增长27%、29%。

海洋产业发展构想逐步变为现实,而新的蓝图更加华美动人。蓄势待发的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战略已经跃出水面。烟台处于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中心位置,迎来了重大发展机遇。

海上烟台建设,到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孕育着烟台海洋经济战略的提升。蓝色经济,不是狭义的海洋经济,而是陆海统筹、科学发展,是海洋经济的提升,是生态、循环、高效、可持续的增长新模式。烟台要依托丰富的海岸线和陆海空间,建设环境友好、科技先行的示范区。烟台市海洋渔业局副局长杨明说。

发展蓝色经济,为烟台加快产业升级提供了新的契机。事实上,自去年山东省提出建设胶东半岛高端产业聚集区战略以来,烟台谋求产业升级的步伐明显加快。

在烟台市福山区宝钢钢管一期工程建设现场,记者看到,1000多名建筑工人正紧张地进行主厂房及工辅设施的建设。一期工程力争在今年10月份建成投产。福山高新区管委会高级工程师王孝昌说,烟台宝钢钢管是上海宝钢在上海之外的最大投资项目,二期工程达产后,可实现年产值100亿元。

在宝钢带动下,先后有10多个特钢企业落户烟台,一个高端的特钢产业群正成长为烟台先进制造业新的增长点。

今年3月,烟台对高新区管辖范围和管理体制进行了调整,单独设立高新区,并赋予市级管理权限。

单独设区后,我们要全力打造全市高新技术产业隆起带、产学研结合示范区和高端服务业聚集区。烟台市高新技术产业园工委书记刘洪波说,高新区必须在现有基础上提升发展层次。今后,烟台高新区将大力发展生物制药、新材料、电子信息等为重点的高端制造业和以软件外包、金融保险、文化创意等为重点的高端服务业,要把蓝色经济和高端产业的发展融为一体。

重融合,积聚发展能量

烟台大学药学院是山东绿叶集团和烟台大学联姻的产物。学院有超过一半的教师在绿叶集团兼职,而绿叶集团也有为数不少的科研人员在学院执教。以刘珂为例,他既是烟台大学药学院院长,又是山东绿叶制药有限公司首席科学家。

绿叶集团副总裁李又欣介绍说,2001年,他们与烟台大学各出资50%组建烟台大学药学院,开创了制药企业产学研相结合的研发模式。实践证明,这种融合模式效果明显。由十几万元起步的绿叶集团今年的销售额将达到15亿元,拥有10多个国内领先的研究平台,成为国家“863” 计划成果产业化基地和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一个企业与高校主动融合带来的质变,令人惊叹。烟台市委、市政府提出三个引进,则将融合的目光放得更加远大。三个引进,就是积极引进央企、引进国内外500强企业、引进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通过外引内联、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增强烟台的核心竞争力和综合竞争优势。

中科院烟台海岸带可持续发展研究所正是烟台三个引进结下的硕果。

当前,烟台最缺的就是科技和人才,科技和人才是烟台经济先行一步的根本保证,也将是未来发展最关键因素。谈起引进科研院所和人才,烟台市委书记孙永春流露出求贤若渴的神情。

3年间,研究所在荒地上建起了3栋大楼,科研人员由创建初期的七八个人猛增到两百多人。中科院烟台海岸带可持续发展研究所副所长高玲瑜说,从建所之始,我们就与烟台市的发展紧紧结合在一起,坚持知识创新、技术创新与区域创新相结合,坚持科技创新与创新创业人才培育相结合,坚持院地共建与国际合作相结合。

融合,为烟台聚集起巨大的发展能量。

去年,山东省公布了《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将以东营、滨州、潍坊、莱州四大临港产业区为主体,划定约4400平方公里的范围作为率先突破区域,作为山东省级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

以莱州为桥头堡,烟台市主动融入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热潮。

今年,莱州港启动2号港池建设,开工25万吨级和210万吨级通用泊位。到2010年,港口吞吐能力将达到5000万吨。烟台市努力做大做强莱州港,力争使其成为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的龙头港。

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胶东半岛高端产业聚集区、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三大经济圈在烟台融合交会,带给烟台前所未有的区位优势。烟台提出,围绕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以更大力度推进海洋经济和临港产业,使之与陆域经济比翼齐飞;加紧对建设胶东半岛高端产业聚集区的规划布局,争取在发展高端产业方面走在前面;以莱州为桥头堡积极融入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培育新的经济板块。

Copyright © 2004-2021 hycfw.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海洋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