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色龙头

来源:人民网-青岛视窗   发布时间:2015-05-21 02:29:55 

海洋钻井设备制造。 傅学军 摄

当历史进入新的纪元,在经济全球化不断深入和国家大力推动经济区域化发展的大背景下,省委、省政府果断提出了建设"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重大战略,并将其上升到区域发展战略的高度,力求进入国家宏观布局的大视野。这使得青岛这一因海而生的城市,这一具备深厚临海产业积淀的城市,这一山东发展的龙头城市,再一次站到了历史重大机遇面前。
担当山东发展蓝色经济的龙头,青岛理应当仁不让。
发展蓝色经济青岛占尽天时地利
我们可以将海洋对于人类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归结于两点,一是海洋本身拥有丰富的资源可供人类开发利用,二是海洋长期以来并将在以后相当长的时期内发挥世界贸易主渠道的作用。而对蓝色经济这一概念来说,正是从海洋这两大作用延伸开来,从而组合为足以驱动一个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引擎。
作为一座以海闻名的城市,青岛得到了海洋毫无吝啬的资源恩赐,比如新鲜美味的海鲜、洁白细腻的食盐、海洋生物医药等等。而更为重要的是,青岛紧紧围绕自身的海洋特色,以科技创新为核心,将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提升到了一个新的层次。
有几个数字向来是令青岛海洋科技工作者们引以为傲的,那就是青岛市集中了全国三分之一的海洋科技开发机构,三分之二的海洋科研人才,涉海领域两院院士占全国的80%左右。如果将这些分数换算成绝对数,则是青岛拥有28家有关海洋的科研、教育机构,7000多人的海洋科技人才队伍,包括10多位海洋科研领域的两院院士、200多位博士生导师、1000多位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海洋科技工作者。
正因为如此雄厚的海洋科研力量,青岛的海洋资源利用走在了全国前列。比如,全国首个社区海水源空调项目是在青岛正式启用,这是我国民用海水空调项目的实质性重大突破,与传统空调相比,节能30%;青岛百发海水淡化项目是我国目前最大的海水淡化项目,设计总规模为10万吨/日。目前,本市年海水利用总量达12亿立方米,位居全国前列。
而对海洋资源利用的另一个经典案例便是青岛的旅游产业。田横岛、温泉、崂山风景区、前海一线、薛家岛、琅琊台风景区等等,青岛最主要、最核心的旅游资源大部分集中于海滨一线。以山海城一体为特色的自然风貌与人文风貌的完美结合,是青岛最令游客陶醉的地方。
在此基础上,一系列旅游大项目纷纷落子青岛海滨,推动着青岛旅游产业由观光游向度假游的转型升级。比如已经成为青岛旅游业标志性项目的青岛海底世界和极地海洋世界,均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港中旅集团投资建设的海泉湾项目正在建设中,建成后每年可接待海内外游客280万人次,成为世界领先、亚洲一流、国内最好的温泉旅游度假项目。
奥帆赛的成功举办更是为青岛海洋旅游产业的发展铺垫了文化底蕴,成为青岛旅游产业的一块新的品牌。2008年,全市旅游总收入高达420.28亿元。
大港口大工业大物流的临港产业链条
海洋之于人类的另一个重要作用,就是国际贸易主渠道的作用,以及在此基础之上的庞杂的产业链条,我们可以将其统一归结为临港产业,包含着港航业、临港制造业、临港物流业等行业。在经济全球化持续深入发展的今天,以大港口带动大工业,大工业推进大物流,实现港陆联动发展,海洋的这一作用对于区域经济发展的意义显得尤为重大。
如同市委、市政府多年来反复强调的那样,青岛最强的比较优势就在于港口。2008年,全年港口吞吐量突破3亿吨,达到30029万吨,增长13.31%;外贸吞吐量突破2亿吨,达到20664万吨,增长8.69%;集装箱吞吐量突破1000万标准箱,达到1037.7万标准箱,增长10.3%
当前来看,在经济全球化的体系之中, 中国已经成为承接世界制造业,尤其是先进制造业转移的大本营。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有了大港口这个资源交流的界面,青岛临港制造业的兴旺几乎是顺理成章的。
服务于港航生产的海洋装备制造业无疑是临港制造业的重量级业态。青岛统一规划了海西湾、即墨、胶南三大船舶基地,实施修造、船配、海洋工程于一体集群化发展,三个基地总占地面积13平方公里。在中船重工、中海油等海洋装备制造业巨头的推动下,这三个基地5年规划总投资240亿元,船舶工业年产值将达到500亿元以上。
而在集装箱制造领域,已有中集、太平货柜、马士基、交运新华昌等多家企业在青投资设厂,生产的集装箱总量占到华北地区的一半左右。
依托于港口进出口功能的外向型加工制造业则是临港制造业的另一种业态,其典型代表之一便是石化加工业。由中石化投资上百亿元建设的"大炼油"项目无疑是青岛临港石化工业的龙头项目,其一期工程年原油加工能力达1000万吨,它得以落户青岛的重要前提就是这里拥有得天独厚的港口优势。也正是在青岛港口优势的吸引下,韩国高合化纤、SK化工、丽东化工等一批大型石化及深加工项目相继在西海岸落户,打造出了一个完整的临港石化产业集群。
当然,数量更为庞大的临港制造业则广泛分布于轻工业领域。海尔、海信、澳柯玛三大家电企业全部在毗邻港口的西海岸建设制造基地,方便原材料和产品的进出口贸易。还有更多数以万计依赖于港口的外向型制造业企业,涉及机电装备、纺织玩具、食品药品等诸多行业,吸纳了大量社会就业。
在港口与临港制造业繁荣发展的同时,用于联系两者的临港物流业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发展成就。2008年,全市物流产业实现增加值433.8亿元,同比增长18.5%,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9.8%,已经成为全市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
其中,海港物流系统是青岛物流发展毫无疑问的龙头。规划占地9平方公里的青岛前湾国际物流园区和由前湾保税港内部的保税物流园区、综合物流区整合组成的前湾保税港物流园区已经吸引了一大批的世界知名物流企业入住,成为连接东南沿海、辐射沿黄流域的物流分拨中心和仓储中心。
蓝色龙头期待形神兼备
尽管从这一幅幅壮丽的图景来看,青岛发展蓝色经济具有良好的自然优势和产业基础。但是,我们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从区域发展战略高度来审视蓝色经济的概念,从蓝色经济龙头的要求来对照目前的发展形势,青岛无疑还有许多工作要做。
身为蓝色经济龙头,其最根本的要求就是要有足够的产业体量,从而能够实现产业的对外辐射与溢出。从目前来看,随着大炼油、大造船等一系列临港制造业大项目的相继竣工投产,以及青岛固有的海洋资源开发利用的优势,宏观意义上的蓝色产业布局已初步完成。
要进一步拓展自身的产业量级,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一个就是扩大区域,加大对未开发岸线资源的保护性开发;另一个就是提升层次,既要提升现有产业的技术层次,也要延伸自身在产业链条中的位置,晋升至更具价值的产业环节。
刚刚开始启动建设的董家口港区可以看做是青岛拓展蓝色产业区的一个雄心壮志。在这个总投资规模高达千亿元的青岛新港区,规划建设的泊位总数高达112个,比胶州湾内总和还多21个,将逐步发展成为国内干散货重要集散中心和能源运输中转基地。目前,青岛港40万吨级矿石码头、鲁能通用码头正在建设之中,中石化LNG码头、加蓬矿石码头、香港现代货柜等一大批项目正在推进之中,一座现代化的新港城已经在逐步浮现。
董家口也将为青岛蓝色经济的层次提升起到重要作用,在我省近期出台的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规划草案中,董家口海洋高新科技产业集聚区被定位为九大蓝色经济核心区之一,将大力发展海洋装备制造、海洋精密仪器、海洋生物制药等海洋高新技术产业。
与此同时,另一个对于提升青岛临海产业层次具有重要意义的机遇就是即将实现一期封关运营的青岛前湾保税港区。在这个9.72平方公里的"境内关外"区域里,青岛将实现与世界的无障碍联通,全球的资源将在这里共享,这使得蓝色经济的概念有了更大的想像空间。
比如,青岛、日照、烟台三港的铁矿石吞吐量占据全世界的25%左右,而随着董家口港区的开发建设,这一比例还有望上升。利用保税港区的政策优势,青岛完全有望借此将自身打造为铁矿石的全球交易中心。此外,在原油、铝锭、大豆、煤炭等大宗商品领域,以及船舶、海洋施工设备等海洋工程装备的买卖和租赁领域,都有这样的机会存在。一旦形成这样的交易中心,那么青岛临港产业的链条则可以进一步拓展到更具价值的临港金融业,其对全省蓝色经济的辐射作用也将大幅提升。
根据青岛前湾保税港区的发展设想,中日韩自由贸易区将是其发展的更进一步形态。而一旦此种设想成真,那么,对于青岛来说,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龙头则将是完完全全的形神兼备。

Copyright © 2004-2021 hycfw.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海洋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