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日报:“蓝色”空间 “绿色”保障——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眺望

来源:李剑桥 盛刚   发布时间:2015-05-21 02:30:06 

9个核心区4个发展服务业

在山东长达3100多公里的黄金海岸线上,自黄海之滨到渤海湾畔,点缀着大大小小近十个明珠般的城市。黄金线上缀明珠,这样的资源优势和城市布局,足可与世界上任一度假海岸媲美。

国家海洋信息中心曾对沿海各省市的滩涂、浅海、港址、盐田、旅游和砂矿六种资源进行过丰度评价,我省位居全国首位。

资源越好,我们越要珍惜。青岛国家海洋科学研究中心主任李乃胜表示。他说,海洋的自然属性比陆地复杂得多,生物多样性特征更加明显,生态系统也比较脆弱。很多海洋开发活动具有不可逆性,一旦破坏,难以恢复。所以,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更应绿色先行,从生态、环保的角度考虑产业发展和布局,确保资源实现可循环利用。

近年来,伴随着国内沿海土地缩减和地价攀升,人们纷纷把目光投向大海,围海造地、围滩造田,一浪高过一浪,致使自然岸线锐减。

与之相比,在对待围海造地上,世界上许多沿海国家的态度却悄然有所转变。围海造地的先驱荷兰,现在又把一些围堤放开,让大海回归;韩国出台法令,严格限制填海;日本曾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开展了大规模填海造地,现在改为以建设人工岛为主。

随着近年来以围海造地为主的海洋开发的愈演愈烈,往昔平静的海洋已难以保持平静。赤潮、海底浊流、海上溢油危害越来越大。近几年,水母、海星暴发性生长等海洋生态异常现象,已带来严重的生态安全隐患,甚至危及人类生命。李乃胜认为,目前我们面临三大海洋安全:海洋食品安全、海洋生态安全和海洋环境安全。面对各类海洋安全隐患,驻鲁海洋院所开展了多项科技攻关,建立起了立体化监测、实时预警预报和应急处置体系。

烟台中科院海岸带可持续发展研究所所长施平建议,在填海造地的同时,须确保海岸线长度不减,最好略有增加,同时把部分岸线打造成生态岸线。他透露,在我省制定的《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初步构想》中,构画出九个核心区,其中四个将以生态环保的绿色服务业为主。他同时希望,其他五个以工业区为主的核心区,也能大力发展生态产业,实现和谐发展。

蓝天 碧海 金沙滩

穿行于横跨沿海7市的山东黄金海岸,处处可见蓝天、碧海、金沙滩,记者真切地感受到,绿色环保、生态宜居的理念已渐趋深入人心。

在日照,山东亚太森博浆纸有限公司二期投资的113亿元中,有近1/3用于环保项目。为保证厂区周围空气质量,避免有味气体散发,公司花费126万美元从加拿大引进了国内第一套、具备世界领先水平的有味气体处理装置。

近岸岛群、贝壳砂堤、滨海湿地,滨州人当宝贝一样看待。市委书记邓向阳表示,围绕环境保护、生态建设、循环经济三大重点,滨州着力建设循环经济示范工程、生态环境保护与整治工程等十大生态环保工程,以鲁北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为载体,搞好循环经济网络化设计,积极争取建设国家级循环经济示范区。

以海强市的威海,海洋经济在全省举足轻重。但威海人最看重的依然是联合国人居奖中国人居环境奖最适合人类居住的地方等品牌。在最新规划建设的威海蓝色经济五大功能区中,生态区占两个,即休闲旅游度假区和海洋生态保护区。

威海有一个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所有项目首先要过环评关,高污染、高耗能的项目一律拒之门外。为提升海洋经济发展水平,他们提出产业结构三个转变”——捕捞业由近海向远洋转变,海上养殖由传统品种向海珍品转变,水产品加工由粗加工向精深加工转变,实现由渔业大市向海洋经济强市的跨越。

威海市委书记王培廷告诉记者:如果半岛经济发展起来了,但沿海生态环境破坏了,海洋污染程度加剧了,这样的开发是失败的开发。我们要建设的是一个创新开放宜居幸福的现代化新威海。

集中集约用海养海

时下,以争夺海洋资源、控制海洋空间为主要特征的国际海洋权益之争愈演愈烈,世界各国纷纷把海洋经济定位为大时空发展战略。

蔚蓝的大海同样为山东未来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具体而言,向海洋拓展将为我省发展空间搭建四大新平台:独具优势的海陆统筹新平台、承载人口和产业转移的新平台、 对外开放的新平台、科技创新的新平台。

拓展发展空间,向海洋进军,当然始终绕不开海洋环保这个话题。据测算,海洋约八成污染源于陆地。保护海洋免遭污染之痛,最根本的途径是转变发展方式、优化调整产业结构。就山东半岛而言,保护海洋,实现可持续发展,还须走集中、集约用海之路。

省海洋与渔业厅副厅长王诗成是一位海洋专家。他说,所谓集中,是指在布局上,改变传统的分散用海方式,在适宜海域实行集中连片适度规模开发;所谓集约,是指在结构上,改变传统的粗放用海方式,提高单位岸线和用海面积的投资强度,从而占用最少的岸线和海域,实现最大经济收益。他认为,实施集中集约用海,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正确处理海洋开发与保护,保证海岸带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重大战略决策。

有资料显示,自 2002年以来,我省确权发证的各类用海项目9116个,用海面积32.8 万公顷。 其中填海造地4200公顷,保证了沿海地区231个建设项目落地,项目总投资额达353亿元,支持了重大项目建设,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我省海岸线较长,海岸类型多样,海域空间资源比较丰富,集中集约用海存在多选性。《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初步构想》设想,山东半岛海洋经济开发试验区的核心区,为9个集中集约用海区,每个用海区都是一个海洋或临海具体特色产业集聚区。据测算,到2020山东半岛海洋经济开发试验区9大核心区总投资约1.4万亿元,集中集约利用海陆总面积约1600平方公里,其中填海造地 420平方公里,相关联的开放式用海400平方公里,相当于在海上再造一个陆域大县。

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应是以环境优美为重要标志的经济区。专家建议,总体而言,在岸线开发上应适度开发渤海沿岸,重点开发黄海沿岸。这是因为,渤海湾内生态脆弱,海水交换能力较弱,不宜较大规模填海和发展重化工业;黄海沿岸海域面向太平洋,海水交换能力较强,适宜进行较大规模填海造地。力求少占用自然岸线,推行人工岛、多突堤和区块组团式用海,不搞顺岸平推式填海,以顺应水动力规律,维护海洋自然生态环境。

耕海万顷,养海万年。这是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应有的理念,也是我们对大海最好的馈报。

Copyright © 2004-2021 hycfw.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海洋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