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海陆一体化中崛起——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眺望
海陆联动是大势所趋
全球生产要素“东移”,中国改革开放重心“北扩”,山东是个交汇点。在这一交汇点上,由于鲁南临海产业区位于亚欧大陆桥东方桥头堡、全国重点发展区域沿海轴线上,也由于日照钢铁精品基地、日照港 30万吨原油码头等大项目的规划建设,日照市正越来越受到海内外的关注。
日照市委书记杨军说:区域经济发展一体化是大势所趋,全球经济海陆一体化正风生水起。日照因港而立、依海而兴。但日照港不仅仅是日照的,而是鲁南经济带、新亚欧大陆桥沿桥区域共同的开放资源。
在杨军看来,海洋经济作为陆域经济的扩展和延伸,彼此之间是一种“链条式”的关系。临港经济需要大进大出,沿海地区也需要内陆腹地资源产品的巨大支撑,日照市发展海洋经济只有从陆域经济寻找到自身的定位和市场后才能大有作为。基于此,日照提出“港城、港带、港桥、陆海”四个一体化,将港口与城市,港口与鲁南经济带、新亚欧大陆桥,陆地与海洋统筹考虑,相互融合,协同发展。
中国海洋大学韩立民教授告诉记者,以往发展海洋经济,注重的主要是海洋产业产值的增加,现在则要强调海陆资源互补、海陆产业互动,推进海陆经济的一体化。就是说,在开发海洋资源的同时,必须充分利用临海的区位优势和海洋的开放性,发展临海产业,辐射带动陆域经济,形成海洋经济和陆域经济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格局。
据业内人士介绍,我省海洋产业结构处于不断的演进升级过程中。2008年,海洋三次产业比例为 7.2: 49.2: 43.6。已初步形成了海洋渔业、港口经济、滨海旅游、油气开发及装备制造、船舶修造等一二三产业相互促进、产业链条不断延伸的发展格局。随着全球生产要素“东移”,我省应该积极承接世界海洋装备制造业、滨海重化工业、海洋服务业、海洋高技术产业的转移,提升海洋产业结构层次。同时,以临海产业为载体,一方面将对海洋的利用及海洋优势的发挥由海域向陆域转移和扩展;另一方面,促使陆域资源的开发利用及内陆的经济技术力量向沿海地区倾斜,充分发挥沿海港口、海洋资源等方面的优势向海外辐射。内陆相关企业还可以通过“增量调活”的途径配合、参与这一生产力布局调整。如某些新增项目或新增投资,以“跨区”“飞地”或股份的方式,投向沿海地区。
只有海陆联动,海陆一体,山东才能跳出陆域资源的制约,才能拓展腹地经济,谋求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眼里有海与心中有陆
临沂没有港口,但临沂紧靠日照。2008年 3月 28日,日照港集团临沂立晨物流国际集装箱合作箱站在临沂正式启动,鲁南经济带区域内的首个“无水港”由此建立。它拉开了日照、临沂“沿带”城市合作的序幕,也形成了两者的共赢格局。临沂因此由港口腹地间接成为港口城市,临沂市外贸企业的物流成本和运输费用也随之降低,而日照则在拓展临沂腹地货源方面拔了头筹。临沂市每年有大宗产品,需要通过集装箱运往世界各地。临沂内陆箱站的设立,极大增强了日照港对鲁南地区货源的辐射力和吸引力。
“海洋再大再深再广,也要为陆地服务,蓝色经济最终要落实在海陆一体上。港口的任务就是把来自海和陆两个方向的要求都满足好。”日照港(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杜传志如是说。
“黄三角”城市原本靠海却嫌海“贫”,海洋资源的开发建设远不及胶东半岛城市,沿海优势没有充分转化为经济优势。如今,这里“海”文章做的风生水起——
5月27日,潍坊滨海水城中央商务区的建设现场——规划中的两条总长 25公里的防波挡沙堤,蜿蜒朝深水区延伸;20多只吹填工程船正在紧张施工,一条条管道将泥沙送到吹填现场……滨海经济开发区的同志笑着对记者说:“来这里买房吧,建成后,滨海水城就是离济南最近的海滨旅游度假地了!”
东营市开始打造30万亩现代渔业基地,先期规划建设了4.1万亩的起步区。在垦利县的施工现场记者看到,整齐的百亩养殖区在荒原上一字排开,原来寸草不生的滩涂,摇身一变要成现代海上牧场了。
德州不靠海,在半岛之外,但它距天津最近,与天津的合作有着得天独厚的地缘优势,于是积极向北对接天津滨海新区,力争在环渤海经济圈取得一席之地……
东营市副市长吕雪萍告诉记者:“眼睛只看到海没有陆,是一种短视,而只守着陆而不会靠海则是自闭。无论沿海还是内地,发展经济,都应眼里有海,心中有陆。形象地说,这也就是海陆统筹吧。”
身在海边要识海,不在海边也要靠海。这是一种蓝色思维,是一种超越单纯的地理界限和空间概念的开放意识,有了这种思维和意识,可以预见,我省沿海地区的腹地将越来越广阔,而内陆地区迈向海洋的脚步也会愈加明快,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必将加速崛起。
路畅才有陆海通
海陆一体化发展,港口是轴心。通过港口的集聚与扩散作用,带动内地的经济发展和技术进步,是实现海洋经济与陆地经济接轨的最有效方式。
但在烟台采访,当地的同志会告诉你“路”有多么重要:1861年烟台开埠时,青岛还只是胶州湾畔一个小渔村。37年后的 1898年,青岛开埠,1904年,胶济铁路全线贯通,很快,青岛替代烟台成为中国北方重要的港口城市。随着胶济沿线工业的迅速发展,青岛一跃成为经济大市。而直到1956 年,烟台才有了首条铁路——蓝烟线,烟台的发展也一直落在青岛的后面。
胶济铁路虽然给青岛带来了繁荣,但其建成百年间,却也因没有以干线形式向西延伸而留下遗憾。由于与西部诸省区缺少陆路联系,再加上黄河不通航,山东这一主要门户城市的腹地范围局限在省内,青岛的龙头作用并没有得到很好的发挥,从而大大制约了山东半岛对沿黄流域广大腹地的辐射。
有良港无腹地,等于英雄无用武之地。腹地怎么来的?是靠路连通起来的。
山东公路名满天下,相形之下,铁路建设却是短腿。资料显示,全省每万人平均拥有铁路0.36公里,不足全国平均水平的60% ,每百平方公里拥有铁路 22公里,虽然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但在华东沿海地区处于落后状态。而铁路运输承担了山东70% 以上的煤炭运输和主要港口 50% 以上的大宗货物集疏运。
这一切正在改变。《山东省2008-2015年铁路建设规划》,已绘出“四纵四横”的铁路网主骨架。“ 四纵”通道自西向东分别为京九通道、京沪通道、烟大轮渡—蓝烟—胶新通道,以及黄岛——日照——连云港通道;“四横”从南至北依次为菏兖日、山西中南部出海通道、邯济—胶济通道以及德龙烟通道。“四纵四横”铁路网建成后,山东省铁路运输将实现繁忙干线客货分线,主要干线电气化成网,济南、青岛两大枢纽客运设施建设和三大港口的铁路连接得以强化,高速铁路、客运专线和城际铁路建设力度得到加强,铁路将连接起全省 50% 以上的地级市,以济南、青岛为中心,形成京沪沿线和半岛城市群两个“一小时生活圈”。
与此同时,山东省与长三角、京津唐等发达地区及山西、内蒙古等主要煤炭生产基地相连的出省干线铁路也将因此被打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