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日报:以战略思维打造“蓝色引擎”——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眺望盛刚

来源:李剑桥   发布时间:2015-05-21 02:30:18 

今年4 月,胡锦涛总书记在山东考察时,明确提出要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姜异康强调,建设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是胡锦涛总书记对山东提出的殷切期望,是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机遇。各级党委、 政府一定要充分认识建设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重大意义,着眼全局,统筹规划,突出重点,加快推进。

为贯彻胡锦涛总书记指示精神和省委要求,本报今天起推出这组报道,以期能对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崛起提供有益借鉴。

机遇当前,山东得天独厚

大于陆域面积的海洋国土,绵延3100多公里的黄金海岸,旖旎的海滨风光、丰富的海洋资源,是大自然赐予山东的宝贵财富。山东半岛因海而生、依海而存、靠海而兴。海洋经济能否走在全国前面,一定程度上决定着我省能否在新一轮区域经济竞争中占得先机。

这种认识在我省沿海各市正在付诸行动。526日,在烟台采访,市委书记孙永春兴奋地对记者说:我省在1991年就提出建设海上山东发展战略,这些年来海洋强省成效很大。胡锦涛总书记明确提出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要求,不但是对我省海洋经济发展成绩的首肯,也意味着国家寄望山东半岛在全国经济区域发展大格局中有更高的定位。无疑,这是把山东半岛发展纳入国家战略的一个很好的机遇。对烟台来说,机遇千载难逢。

曾几何时,提到蓝色经济,让人们联想到的是渔盐之利、舟楫之便。而今,我们重新面向大海,现代蓝色经济已经成长为一个立体的产业集群,涉及传统产业、新兴产业和未来型高技术产业,是一个跨地区、 跨行业、 跨部门,需要多产业、 多学科、多领域通力打造的新兴经济群。海洋不但是解决人类资源问题的新选择,也为蓝色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依托浩瀚的海洋,蓝色经济显现出广阔的发展前景。

当前,新一轮蓝色经济浪潮兴起。北望京津冀辽,天津滨海新区、河北曹妃甸工业区、辽宁五点一线建设如火如荼,态势强劲,已经和正在进入国家战略;南眺闽粤桂,福建海峡西岸经济区、深圳海洋强市战略、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箭已上弦,蓄势待发。从北向南,沿海各省,均着力抢占海洋经济发展制高点,谋求全国发展大局中的重大战略位置,以得到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赢得大发展的空间和活力。

海洋是我省的最大优势,突出表现在区位、资源、科技三大方面。山东半岛与朝鲜半岛、日本列岛隔海相望,处于环渤海地区和东北亚经济圈的关键地带,是沿黄河流域最便捷的出海通道;全省海岸线、海域面积、海洋资源等条件位居沿海省市前列;依托中央驻鲁海洋科教单位,我省拥有全国最强大的海洋科技阵容。山东半岛是欧亚大陆桥的桥头堡之一,是环渤海经济圈的重要一翼。 半岛经济与日韩俄远东地区经济具有很强的互补性,开展国际经济合作条件优越。

建设蓝色经济区,发展海洋经济,山东得天独厚。

陆海一体,区域协调发展

一个浦东再造了一个新上海,一个滨海新区让天津展翅腾飞。因成为国家科学发展试验区和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区,位于渤海之滨的曹妃甸,一个昔日默默无闻的荒芜沙岛,短短几年间,已发展成生机勃勃的新兴产业区。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使我省海洋强省战略找到了抓手,如果能上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它必将成为我国区域经济布局的重要经济增长极。

要成为这样一个增长极,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应当如何定位?

在省海洋与渔业厅厅长侯英民看来,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应该是以海洋经济为特色、以海陆统筹为基础、以海洋生态文明建设为前提、以海洋优势产业为主导、相关产业协调发展的新型临海经济区,具体可分为主体区、核心区和关联区三个层次。主体区为沿海七市陆域及其临近海域;核心区为沿海36个县市区的陆域及毗邻的领海以内海域;关联区为全省陆域和所有管辖海域。而省海洋与渔业厅在《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初步构想》中,在对山东半岛海洋经济的区位、资源、科技和基础设施等各种条件分析的基础上,对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在全国发展大格局中作出了这样的战略定位:黄河流域出海大通道经济引擎、环渤海经济圈南部隆起带、贯通东北老工业基地与长三角经济区的枢纽、中日韩自由贸易先行区。

显然,半岛蓝色经济区虽立足于半岛,立足于山东,但它既不是纯粹的自然地理概念,也不是完全的行政区划概念,而是在全国、在世界范围内寻找自己的定位:它以海洋为重要特色,但又不局限于海洋,目标是推动陆海一体,区域协调发展。以这样的视野、这样的理念审视、规划半岛的未来,可以说切中了山东半岛未来发展的关键,使之有了更清晰、前景更可期待的战略定位。

这一定位,从开放的角度看,就是要把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成为山东乃至整个黄河流域对外开放的前沿地带, 之成为外来投资的承接地、吸引国际产业转移的接续带,成为全省乃至全国区域经济发展新的强力引擎,推动沿海与内地的良性互动。从地缘角度看,有助于将山东半岛无可替代的区域优势更好地转化为区域竞争优势和产业融合优势;成为崛起于环渤海南部的新的经济增长极,在增强向周边腹地的集聚和辐射作用的同时,与辽宁沿海经济带和天津滨海新区形成优势互补、 良性互动的环渤海区域发展新格局,为东部沿海经济开放区的对接整合、联动共赢奠定基础。

发展保护,生态环境共赢

除了大海,蓝色还意味着什么?

走访沿海各市,无论是地方政府领导,部门官员,还是企业负责人,专家学者,大家形成共识:打造半岛蓝色经济区绝不仅仅意味着向大海要空间,要资源要效益。蓝色,既和海洋有关,还意味着生态和环境,要求环保健康和可持续发展。

中国海洋大学海洋发展研究院刘洪滨教授指出,不是向大海伸伸手就蓝色了。在对海洋的利用上,发展必须和保护并重。 没有保护的发展,就如同又来一次大跃进,大铺摊子,乱上项目,后患无穷。

潍坊市委常委、滨海经济开发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苏立科提出,蓝色,意味着科技含量、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陆海相连,是人与自然、长远与现实、产业与社会的协调发展。

中国海洋大学海洋发展研究院副院长韩立民教授说,打造蓝色经济区必须牢牢把握这样四个特征:即陆海一体与海陆统筹、海洋科技先导与外向辐射、生态文明与环境友好、开放互动(向海、向陆)与城乡一体。

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不单单是引来投资、承接产业转移,也不仅仅是山东自身经济增长模式的提升,而是在探索一条新路—— 经济增长、统筹协调、环境友好区域发展新模式;不单单是重复建开发区,开辟几个示范窗口,而是在建设海洋强省战略目标指引下,通过制定科学的海洋产业发展规划,根据各地各行业的比较优势和发展潜力整合资源、找准突破口,形成合理的产业布局,实现海洋产业持续发展;也不是沿海各市单兵突进,各地在经济区功能定位方面,既要体现自身特色,又要与其他经济区形成互补,错位发展,在沿海和腹地的关系上,沿海城市与内陆城市也要优势互补、互为依托,实现共同发展。

记者在青岛采访时了解到,目前该市正组织实施老企业搬迁,计划用5年时间,把100多家市区老企业改造升级或搬迁。这是该市环湾保护、拥湾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按照这一战略,传统的工业岸线将变身为现代化经济岸线、生活岸线和生态岸线,传统产业也将让位于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这就意味着,青岛正在用发展的力量,将胶州湾的保护推向新的平台,同时其自身的产业发展和升级也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机会。而放在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大背景下,定位于半岛龙头的青岛,主动抢占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发展高地,必将对实现半岛地区的产业错位、优势互补和经济一体化产生强大的推动力量。

Copyright © 2004-2021 hycfw.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海洋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