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半岛蓝色经济区系列之——“海上山东”再次发力
烟台的大宇造船,是山东造船分段规模最大的企业,山东半岛经济区建设将大大提高其竞争力。
“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战略,如雷霆万钧,震动了齐鲁大地。近二十年的“海上山东”建设 ,迎来了更高层次的升华、提炼。对于参加“海上山东”发起工作的中国海洋大学海洋发展研究院刘洪斌教授来说,这是一个莫大的鼓舞。20年前提出“海上山东”。
我省海洋经济产值曾经全国第一
1989年秋至1990年春,刘洪斌教授给当时的省委书记姜春云写信,提出山东海洋开发战略。1990年,全国首届海洋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刘洪斌承担了给我省领导人起草发言稿的工作,至今,他仍清晰地记得,发言稿的题目是《迎接蓝色挑战,建设海上山东》。
1991年,省委、省政府采纳建设海上山东的理念,正式提出建设“海上山东”战略。“当时定位不很明确,陆上一个山东,海上一个山东,目标是‘海上山东’的产值达到陆上农业的产值就算建设成功。很多人把‘海上山东’作为农业的一部分,媒体大量报道水产养殖。后来科技兴海做得不错,我省海洋经济产值做到了全国第一,但现在广东上来了,我省屈居第二。可以说,我们在全国率先提出了‘海上山东’,后来才出现了‘海上辽宁’、‘海上江苏’,但我们走了很多弯路,产业发展上有偏差,有成绩也有教训,要重新找准方向和定位,从海洋经济大省走向海洋经济强省。胡总书记提出建设半岛蓝色经济区,非常准确,非常及时。”
在刘洪斌教授看来,“ 海上山东”的发展,最主要的不足就是产业优势同质化,半岛七个城市的产业结构相似。虽然青岛的科技优势较为明显,但产值比烟台多不了多少,不像长三角和珠三角,有非常明显的优势龙头。人才不足也是个很大的问题。“ 我省的院士很多,但没有几位是研究工程的。青岛海洋科技城做了二十年了,但依然没有做强。对海岸资源的开发利用过度,现在已经没有几公里的自然海岸线了。”刘洪斌教授说。
山东省科技厅副厅长、省海洋工程研究院院长李乃胜也指出,山东的人才结构不合理,青岛1万多名海洋科技工作者,90% 以上是国家工艺性研究机构的基础研究,真正研究高新技术的海洋产业领军人物少,科技与经济的结合不紧密。产业结构也不合理,传统产业一统天下,新兴产业少。“像港航运输、养殖、晒盐,老祖宗就会做,高附加值的产业规模小。”产品技术含量不高,以劳动密集型粗浅加工为主,原料型、食品型、中间型产品为主,高端产品少。“缺少品牌,去了北京,就认辽参。”突破“海上山东”
打造“蓝色经济区”,要整合各种资源
“突破‘海上山东’,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一定要强化全省人民的海洋意识。广东年年开海洋经济工作会议,但我省建设海上山东二十年开了不过两三次。现在滨州、东营、潍坊、烟台等市都提出对接曹妃甸、滨海新区,有点山东孔雀西北飞的感觉。”中国海洋大学海洋发展研究院副院长韩立民教授说。
韩立民教授提出,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首先要体现城乡一体、海陆一体,社会生活、经济、生态协调发展。要以总书记的批示为契机,整合以前实施的各种规划,如建设大而美、富而强的新山东,建设山东半岛城市群,打造胶东半岛高端产业聚居区、一体两翼等,搞一个世纪工程,不是发改委牵头,而是书记工程、省长工程,一代一代传承,有长期的引导、示范作用。“除了省内各种规划的对接,还要做好四种规划的对接:与国家‘十二五’规划的对接;与国际上日本、韩国的规划对接;与省际如辽东半岛、苏北规划的对接;与省内城市之间的规划对接。要放眼山东、黄河流域、全国乃至东北亚,放眼整个21世纪。在规划基础上,要搞好项目支撑。南方地区发展得快,很大的原因是项目支撑。项目的落实需要资金、人才的支撑,融资机制的完善是第一保障,需民间资本、国际资本的参与。在人才上,山东的人口密度大,人才密度小,需要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如何把科学优势转化成技术优势、产业优势和市场优势,至关重要。”
韩立民教授还提出,在半岛蓝色经济区的建设中,政府的定位应明确。除了搞规划,要在政策上予以扶持,大力发展新型环境友好型、高附加值的产业。要大力建设半岛地区公共基础设施,加强地区之间的联系。要打破市一级行政区划,通过大项目组合地市资源,建公用平台。要打造国内一流的蓝色服务业,包括海洋服务业和临海服务业,如科技教育、港口物流、气象预报、外国学校、外资医院等。要加强腹地延伸,打通南北大动脉。“现在,我省的海洋交通运输吞吐能力很大,但吃不饱,到大连要转圈,到苏北转南京,如果打通南北大交通,北呼东北、京津塘,南呼江苏,腹地将大大延伸。”
“发展半岛蓝色经济区,政府要牵着企业的鼻子走,而不能让企业牵着政府的鼻子走,要做好规划,保护好生态环境。青岛责无旁贷应担起龙头地位。制造业肯定要做,但不能走‘先生产、再治理’的路子。”刘洪斌教授指出,在造船业上,青岛、烟台、威海实力都不差,但现在整个造船业已经大滑坡,应考虑很好地整合。大钢铁、大炼油项目属于国家产业政策中的限制项目。新能源、生物技术、海水利用、滨海旅游项目是国家鼓励的,可以选择适合的地方发展。另外,各地应有不同的特色,不能雷同。“我们应该参考韩国的西海岸开发计划,共126个项目,321亿美元投资,一个一个砸。我们也应该有项目作为抓手,按照项目确定各级政府和民间资本的投资比例。”提升“海上山东”。
要突出山东特色,做出示范效应
中国海洋大学政法学院郭培清副教授认为,我省人口密集、工业区密集,可以通过高速铁路建设把山东半岛、长三角和东北老工业基地连接起来。在确立产业发展目录时,要结合国际先进的发展趋势,看国际上哪个产业是朝阳产业,不能过于注重近海,要发展深洋产业,但深洋产业机械的研究国内还很落后,可以加强这方面的研究。要充分吸收民间资本、国际资本,为庞大的民间资本找一个出口。建设方式上,不能搞摊煎饼式的围海造田,可以考虑建人工岛,这样还能延长海岸线。“要通过建设半岛蓝色经济区实现利益再分配,打造高品质的半岛生活区,让半岛的生活水平居于全国平均水平之上。”
李乃胜副厅长认为,要瞄准国家目标,立足基础前沿,突出山东特色,建现代化技术密集型全国有示范效应的蓝色经济特区。空间上,加强外大陆架、海域划界、国际公共海底等蓝色权利的研究;资源上,加强深海油气、海底可燃冰、海底多金属矿产、深海热液硫化物矿藏、深海生物资源的开采研究;技术上,加强国防装备、科研装备、产业装备的先进性研究。要打造六个特色示范区:黄三角高效生态经济区、长山列岛科技综合示范区、莱州湾畔沿海卤水化工示范区、荣成湾海洋水产技术密集区、胶州湾海水综合利用区、日照海洋生物资源综合开发区。重点发展现代海水养殖及精深加工、海洋药物与生物制品、海洋精细化工、海水综合利用、海洋新材料、海洋工程、海洋仪器装备制造、海洋矿产与海洋新型能源和海洋环保与社会服务九大海洋产业。“海西主打海峡概念,滨海新区主打投资概念,半岛蓝色经济区要主打技术密集型的山东特色概念。科研院所和企业要形成事业共同体、利益共同体、项目共同体、感情共同体。”
资料链接——
韩国黄海经济自由区
韩国政府为加快环黄海经济区域的发展,于2008 年在韩国京畿道、忠清南道环黄海区域,以平泽唐津港为中心设立环黄海经济自由区,并于2008年7月正式设立黄海经济自由区厅。设立该区的主要目的是,建设面向中国的进出口基地和增值仓库 ,有效应对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计划在2020年前扩建 97个深水泊位,将来自中国物流量的53% 吸引到该区。
根据韩国政府的计划 ,凡在规划区内的原有内外资企业和新设立的内外资企业都可享受以下税收减免等优惠政策:(1)所得税5 年免100%;(2)契税、注册税 、 财产税 15 年免100%;(3)国家共有财产租金减免;(4)对医疗教育住宅便利设施等建设费用给予支持;(5)韩国政府将对外资企业缓解首都圈政策限制,缓解大企业出资总额标准限制。
黄海经济自由区厅将受政府委托对规划区域内的外国企业提供以下服务:(1)提供公文外语服务;(2)设立外国教育机关(外国人学校);(3)设立专门的医疗机关、专用药房等;(4)运营外国人专用娱乐城(包括赌场)。
黄海经济自由区厅将根据中央政府的意见对劳动力实行更加灵活的劳动法规:(1)义务雇用适用例外制度:对于国家有功人员子女的义务雇用制在该经济区内不适用;(2)每月带薪休假适用例外制度:可以无薪休假代替带薪休假;(3)扩大劳务派遣行业种类,延长劳务派遣期限。
黄海经济自由区的开发计划分三个阶段实施:第一阶段(2008年-2013年):主要开发汽车部件产业,建设IT产业综合园区、研发中心、国际物流、流通系统、国际商务城、观光娱乐设施居住及商业园区;第二阶段(2014年-2019年):在第一阶段开发基础上重点开发生物技术产业;第三阶段(2020年-2025年)在第一、二阶段开发基础上重点发展新一代成长动力产业领域研发中心。

- 频道推荐
- 最新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