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海洋大学召开“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专题研讨会
5月25日上午,中国海洋大学在鱼山校区胜利楼会议室召开“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专题研讨会,校长吴德星主持会议并就学校发挥海洋科研优势,推动“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战略规划进行部署。管华诗院士、翟世奎副校长出席会议。
吴德星在讲话中指出,全校上下要认真学习胡锦涛总书记视察山东时提出的“要大力发展海洋经济,科学开发海洋资源,培育海洋优势产业,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重要讲话精神,深入贯彻中共山东省委九届七次全体会议、中共青岛市委十届六次全体(扩大)会议研究部署的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这一重大战略任务。他说,中国海洋大学要牢牢抓住“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战略机遇,科学发展、积极作为、求真务实,依靠学校在海洋科技人才培养、海洋发展战略制定、海洋科技成果转化方面的优势,把学校的发展融入国家和地方海洋事业发展的大局中,在服务海洋、服务社会的同时促进学校又好又快发展。
管华诗为中国海洋大学在“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这一战略指导下将要做的工作提了几点建议:一是在全校范围内召开专题研讨会,深入学习胡锦涛总书记的指示精神,并深刻理解“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概念、内涵。二是全校上下形成合力,整合学校优势资源,将这一战略规划纳入学校科学发展的总体布局中。三是坚持边学习边理解边行动,通过分析山东省的现状和优势,制定出山东省海洋特色发展的建议书,为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打造提供理论支撑。四是着力培育海洋优势产业,依靠科技支撑,实现关键技术、主导技术的攻关,大力发展海洋科技产业。
科技处、高新技术产业处、海洋发展研究院、海洋生命学院、化学学工学院、工程学院等单位负责人出席研讨会,并围绕着山东半岛蓝色海洋经济区的战略定位、发展优势,如何发展海洋经济、科学开发海洋资源、培育海洋优势产业等方面建言献策,提出了科学的前瞻性建议和意见。
侯英民:集中集约用海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 2009-6-28 21:06:49 海洋财富网
海洋财富网济南讯 在27日开幕的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高峰论坛上,山东省海洋与渔业厅的厅长侯英民表示,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需要优化生产力布局,形成不同特色的产业集聚区,其中一条重要途径就是集中集约用海。
侯英民指出,山东海洋和临海生产力布局存在分赛、粗放、产业低质同构等问题,难以形成核心竞争力。要合理规划,突出重点,集中打造一批海洋优势特色产业集聚区,形成一批新的增长点和经济高地。大力推进集中集约用海,是其中一条重要途径。
他认为,实施集中集约用海,首先要客观全面地认识围填海活动。既不能谈“填”色变,又不能随意乱“填”。世界上土地资源不足的国家,比如荷兰、日本、韩国、新加坡等,都开展过大规模的围填海活动,形成的土地成为世界重要的农业区和临海工业集中区。围填海事必要的,关键是什么地方填,怎样填。
关于集中集约用海选址,要把握三个要点:一要坚持环保优先,避开产卵场、索饵场、洄游通道、自然保护区、特别保护区等海洋生态敏感区,从山东半岛总体而言,要限制开发渤海沿岸,适度开发黄海沿岸;二要有大项目支撑,有用海需求,不是为填海而填海;三要同步推进空间布局的集中于特色产业集聚,形成各具特色的产业集聚区。
关于围填海方式,实践证明,传统落后的顺岸平推式填海,容易破坏水动力规律,对海洋环境造成比较严重的影响;而先进科学的填海方式,如人工岛、多突堤、区块组团式填海,不仅对海洋环境影响较小,还是改良、整治海洋环境的有效途径。
侯英民分析指出,实施集中集约用海、打造环岛组团的意义在于:(一)拓展发展空间,节省耕地。若到2020年填海造地600平方公里,将为山东省工业化、城市化提供新的耕地空间资源,相当于节约耕地600平方公里(90万亩);(二)占用最少的自然岸线,实现最大的经济效果;(三)有利于产业配套和环境治理,降低蓝色经济发展的成本;(四)培植山东对外展示的“亮点”。
侯英民说,由于世界“人口剧增、资源匮乏、环境恶化”三大问题日益突出,陆地资源日益减少,国际上把未来世界的发展寄托在海洋。预计2010年以前,全球80%的人口将生活在距离海岸100公里以内的地方,海洋成为各国竞争的焦点。开发海洋,将成为2l世纪人类社会发展和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的重要领域,谁能最好地掌握海洋资源的开发技术,谁就将赢得2l世纪经济发展的最大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