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蓝色浸润山东半岛 论山东科技发展新机遇

来源:新华社   发布时间:1900-01-01 00:00:00 

仲春时节,胡锦涛总书记视察山东,为这个经济大省画出点睛之笔——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

就区域经济发展战略而论,山东半岛的凸现并非始自今日;半岛制造业基地、半岛城市群等也是山东经济发展的当值策略。但是,把半岛经济区赋予色彩,赋予大海的颜色,不仅令人耳目一新,也让人浮想联翩。

俯瞰山东半岛,她与辽东半岛隔海相望,共同拱卫渤海门户,扼守京津咽喉,其战略地位自古重视。在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沿海经济此起彼伏的追逐浪潮中,山东半岛更是以黄河三角洲的地理优势,承接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的发展节律,站立在东海之濒的潮头。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显现,实乃大势所趋。

那么,给山东半岛经济区涂以大海的颜色,仅仅是因为她三面环海吗?

的确,被称为中国蓝色产业的海水养殖,“五次浪潮”正是从山东掀起波涛,涌向全国的沿海海域,使我国一跃成为世界海水养殖大国。蓝色经济区无疑覆盖了海水养殖这样的蓝色产业。但是,作为经济战略,“蓝色”不仅覆盖半岛经济区的全部外在形式,而且更加注重半岛经济区的内在素质。

我们注意到,胡锦涛总书记在提出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概念时一再强调转变发展方式。山东能源消耗大,排放总量大,环境压力大,自主创新能力不够强,经济结构性矛盾比较突出。这是蓝色经济区的出发点,也是蓝色经济区的归宿点。从这个意义上说,蓝色经济区就是节能减排经济区,就是生态文明经济区,就是高技术经济区。归结到一点,“蓝色”就是要为山东半岛经济区植入科技创新的灵魂。

我们也注意到,在胡锦涛总书记视察山东不久,山东党政代表团赴江苏考察学习。这是最近短短一年半之内,山东党政代表团第二次奔赴江苏。同为3万亿GDP俱乐部成员,山东与江苏,虽然经济总量相近,但产业结构、财政收入、居民收入、能源和原材料消耗等重要经济指标,差距显著。两次江苏之行,山东决策层得出共同认识,就是山东经济的科技含量亟待提高。2008年,江苏省5家国家高新区实现工业总产值超过1万亿元,山东5家国家高新区为3千多亿元;2008年,江苏省专利申请量、授权量和发明专利授权量分别为山东省的2.1倍、1.6倍和1.9倍;在新一轮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认定中,江苏省1300多家企业通过认定,山东省仅有753家通过认定。

山东半岛蓝色产业的崛起和蓝色经济区的勾画,决非一种颜色的巧合。半个多世纪来,源自山东半岛的海水养殖“五次浪潮”背后,是这里聚集了全国一流的海洋科技英才和创新平台,几乎每一次蓝色产业浪潮都涌现出一位院士。这让我们不能不做如此的憧憬:当科技创新成为山东半岛经济区的灵魂之日,就是大海的颜色浸润到山东半岛乃至整个齐鲁大地之时。

科技创新从来都是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腾飞的基础动力;而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腾飞也预示着科技发展的重大机遇。

我们期待着,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

Copyright © 2004-2021 hycfw.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海洋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