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日报:历史新机遇 发展新高地
----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高峰论坛发言摘登(二)
“五种力量”塑造新增长极
发言人:赵效为,日照市委副书记、市长
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给日照实现跨越发展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遇。前段时间,省领导明确提出日照市要在打造蓝色经济区中率先破题。当前,日照市正以鲁南临海产业区为载体,加快建设海洋特色新兴城市,争取在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中有所作为,成为半岛蓝色经济区新增长极。
蓝色经济区,我理解应该比海洋经济更广泛一些。可以这么划分,第一个从传统的划分来说,仍然可以区分为蓝色经济或者海洋经济的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比方说像海洋养殖等等,这就是海洋的“第一产业”,也可以说蓝色经济的第一产业。那么作为海洋产品的加工和依托海洋进行陆地的一些发展,一些加工业、制造业,这可以作为“第二产业”。那么从海洋到陆地的一体化运输,和其他的文化、服务、旅游等等可以作为“第三产业”。
从资源的角度来说,第一,是海洋本身可以提供大量的资源,被人类发展所利用、所开发,供其他产业发展所依托,如海洋生物、海洋水产品、海洋潮汐能、海洋海水淡化等等。第二,就是由于海洋特性所决定的那些产业的发展,所发展起来的那些经济,本身也是一种资源,就是海洋特性的资源,比如说像港口。第三,就是海洋环境条件影响所产生的一些资源和产业。比如说像海洋文化、旅游、人居房地产等等。
加快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我建议发挥“五种力量”。
第一是整体战略问题,这是关键性力量。将蓝色经济区这一战略性命题上升为更高层面,有利于更好地形成决策力量。如果将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与半岛蓝色经济区统一考虑,整体提升为国家战略层面,那就意味着整个山东半岛上升为国家战略,对蓝色经济区内重大生产力布局将产生重大积极效应。
第二是规划先行,这也是重大推动力量。半岛蓝色经济区要按照陆海统筹规划,且发挥不同次区域的优势,将整个山东半岛形成一个协调的整体,攥成一个拳头,以防止简单重复性建设和恶性竞争。
第三是体制机制创新,这是一个内生性的巨大力量。半岛蓝色经济区从规划开始,就应该强调开放性、开放度。目前,青岛市有了保税港区,日照市有了保税物流中心,而韩国正在建设黄海经济自由区,三者之间如何对接?怎样互动?蓝色经济区要探索这样的开放和互动机制。
第四是政策推动力。比如说设计激励创新政策、人才队伍建设优惠政策等。
第五是舆论推动力。舆论推动实际上就是正确的舆论导向。作为日照来说,在打造蓝色经济区过程中,我们不仅仅注重发展实体经济,更加注重发展新兴文化产业,强调文化与经济互促互进,融合发展。
构建半岛蓝色经济核心区
发言人:武铁军,青岛市市长助理
青岛市关于蓝色经济区建设的目标定位,总体思路就是按照全省的要求,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改革开放为动力,以体制创新为保障,以科技进步为支撑,以一湾两翼为载体,统筹海陆发展,加大生态保护,提高可持续发展和竞争力。
具体的目标定位,是在2015年建成全国蓝色经济发展的先行区和半岛蓝色经济区的核心区。同时,也要建成海洋自主研发和高端产业的聚集区,以及海洋环境生态保护的示范区,所以在我们的目标里没有很多的项目建设,重点突出了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以及生态平衡。同时还基本确立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全国的海洋科技中心、全国的海洋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中心,以及国际海洋科学技术交流中心的地位,这是我们青岛市的目标。
同时,还有一个远景目标,到2020年,青岛的蓝色经济将得到更高水平的发展,建设成为国际一流、国内领先的经济强市。重点任务有四个先行:第一个就是改革先行,第二是科技创新先行,第三是产业发展先行,第四是对外开放先行。
在建设半岛蓝色经济核心区这个方面,我们的重点任务是要建设“一带三城”,一带是环胶州湾,就是东西两翼展开;鳌山新城,依托董家口港区的开发建设规划了魄力新城,依托会展旅游、体育文化等大的项目,建设规划了红岛新城。所以我们不管是“一带”还是“三城”,重点突出的都是服务业的项目,当然我们也有一些制造业项目,这些制造业项目基本上都是围绕着青岛的优势产业,像造船等。
以产业推动滨海新城建设
发言人:王秀河,潍坊市市长助理
潍坊在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中具有良好的基础。去年我们提出建设滨海新城新目标。结合北部沿海资源优势,积极配备重化工、机械制造、物流等产业,大力发展滨海物流,生态农业、生态畜牧业,用产业发展推动新城的建设。
建设蓝色经济区,发展海洋经济,这是一项全新的尝试,必须坚持用创新的理念和发展思路,用改革的办法破解发展难题。一方面我们将力争体现本地特色,积极发挥优势,以优势企业、优势资源、优势的管理打造亮点,带动全面发展。另一方面,省委省政府确定潍坊为综合配套改革的试点市,我们要抓住这个机遇大胆探索,尽快在半岛蓝色经济区一些重点环节上取得突破。
同时,积极优化布局,建设特色鲜明的特色园区。力争用三至五年初步建成滨海新城的框架,到2020年人口规模达到100 万人。打造生态良好、宜居宜业的现代化新城区。我们要举全市之力,加快推动滨海开发新崛起。
发挥优势,围绕打造高端产业链建设特色产业基地。本着突出重点支持资源、突优扶强的原则,1000亿元的投入打造 1000亿元的产业,突出汽车、装备制造、服装、石油化工、风电六大产业链条,在三年左右的时间里实施百亿元投资计划,打造千亿链条,争创新的优势。
发挥区域特色 做强竞争优势
发言人:牟广文,烟台市发展与改革委副主任
烟台市总的想法是积极融入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充分发挥资源、空间和产业等优势,以港口建设发展为突破口,以临海产业园为主阵地,以海洋科技进步为引领,以培植海洋优势产业为主线,全力打造竞争力强的海洋经济体系,努力建设优势集中、特色突出、发展集约、生态优良的海洋经济强市。
争取到2015年,海洋科教文化、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支撑能力明显增强,主要港口辐射带动能力显著提高,有特点的海洋主导产业形式较大规模,重点临海产业园具备较强集聚效应,陆海统筹、全方位深度开发格局基本形式,使烟台成为在全国有重要影响的海洋高新技术产业引领区、蓝色经济发展先行区和海洋生态文明示范区。
围绕上述目标,烟台按照“陆海统筹、生态完整,由陆及海、由浅入深,由近到远”和“发挥区域特色、做强竞争优势、实施错位发展”的原则,初步确定了“一带、三港、五区、七湾、九产业”的发展布局和战略重点。
关于建设高端产业聚集区的设想是突出“三高”(高端产业、高端技术、高端产品),强化“三改”(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改造提升传统工艺设备、改造提升传统生产方式),加快“三个过程”(传统产业由低端向高端,新兴产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产业布局由分散到聚集),建设现代产业体系,打造高端产业聚集区。
借“蓝色”之际提升产业水平
发言人:林强,威海市政府副秘书长
威海在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整个大格局中,是最深、最蓝的区域,因为三面靠海,被海洋包围,应建成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示范区。
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对威海来说,因为海洋特色特别鲜明,意义更为特殊。有利于我们集约利用陆海资源,提升威海的布局,有利于促进我们的产业结构升级,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增强我们的综合竞争力,加强与东北亚地区,特别是日韩地区的产业分工协作,在更高层次、更宽领域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谋求威海在全省乃至全国发展中的战略地位。
从总的方面来讲,威海要成为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重要城市之一。从产业方面定位,要成为海洋产品的生产加工、船舶制造、新能源和滨海旅游休闲等产业的领军城市,之所以提出这些方面,是有产业的基础,同时从产业的发展来讲,也具备条件。
从开放的角度讲,我们也想提出是否作为中日韩自由贸易区的先行区,双方现在正在谈,韩国正在和我们磋商。
我们坚持的产业发展原则是推进产业高端化,大力发展高端、高质、高效的产业,充分利用深度开发资源,把蓝色经济区的建设变成区域发展的一次新的提升,促进经济发展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
依托“四个机制”保障战略实施
发言人:马庆华,东营市发展与改革委副主任第一是组织领导机制。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建设肯定是一个长期的大的发展战略,设立保持一个强有力的常设性机构,就能做到纵向上有部署、有指导,有指挥,横向上有分工有协作,保证蓝色经济区建设,事事有人抓、有人管、有人办。
第二是海陆统筹机制。在资源开发和培育方面,我们必须一只眼看好海洋,另一只眼看着陆地,着眼于陆地,实现海和陆互动促进。尤其是把海港等基础设施建好,把临港经济开发区作为发展海洋的载体建好。
第三是政策支持机制。建议在政策上重点考虑土地和海域使用方面的政策,再就是海洋资源开发方面的政策和投融资的政策。可以考虑,设立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产业投资基金等类似的投融资平台,支持蓝色经济区有关技术研发、技术推广和重大项目的起动。同时,人才培养、对外开放等方面也应该出台一些政策。
第四是协调合作机制。因为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作为一个跨地区的新型功能区,必须在统一的规划指导下,充分发挥各市的比较优势,体现各自的特色,各市之间开展多种形式的经济合作,实现区域间的互利共赢、和谐发展。
实现人与环境和谐发展
发言人:高玉华,滨州市发展与改革委副主任蓝色经济区建设要坚持开发与保护并重,优化生态环境,始终把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放在首位,妥善处理海洋开发与保护的关系。在开发中保护,在保护中开发,依法合理确定优先开发、限制开发、禁止开发的区域,进一步转变发展方式,优化发展布局,实施集中、集约用海,集约用地,节约用地、科学开发、合理保护,为争取最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实现速度与效益的统一,强化节能减排,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推进重点流域、重点海湾和近岸海域的综合治理与生态修复,走产业现代化与环境相协调的可持续的发展之路,促进人、海洋和自然和谐发展。
滨州作为半岛蓝色经济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将科学把握省委、省政府的战略意图,充分认识发展蓝色经济的重要意义,结合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的开发建设,发挥区位和资源优势,统筹规划,突出重点,为加快推进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作出积极的贡献。
在蓝色经济区建设中,滨州市将在合理布局、全面发展的基础上,突出现代渔业、临港产业,高技术产业、船舶制造业、生态电源产业、滨海旅游等服务业,全力提升蓝色经济产业的市场竞争力。重点建设 100万亩浅海贝类增殖养护区、30 万亩潮上带池塘养殖区、10 万亩南美白对虾健康养殖区、海珍品工厂化养殖及微藻养殖区、五大水产品加工贸易基地和完善现代渔港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