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富取之海洋 危险亦来自海上

来源:王诗成   发布时间:2015-05-21 04:14:32 

一、面对21世纪海洋大潮的反思
当今世界面临着不断增长的人口、资源和环境的压 力。在这种压力下,21世纪将如何发展?在世界各国想方 设法寻求新的发展路子的时候,沿海国家纷纷把目光投 向了海洋,加紧制订海洋发展规划,大力发展海洋高新科 技,强化海军建设和海洋管理,争夺海域,扩大海疆,不断 加快海洋资源开发步伐。海洋竞争日趋激烈。可以预见, 21世纪人类将在更大的程度上依赖于海洋,海洋必将为 人类社会的进步做出重要的贡献。
被西方公认为"海权理论之父"的美国人马汉①曾指 出,"海权(海权在广义上不但包括以武力控制海洋的海 军,亦包括平时的商业与航运)对世界历史具有决定性的 影响"。他认为获得海权或控制海上要冲的国家就掌握了 历史的主动权。他指出:"许多世纪以来,英国商业的发 展,领土的安全,富裕帝国的存在和作为世界大国的地 位,都可以直接追溯到英国海上力量的崛起。"而法国"大 陆扩张的错误政策吞噬了国家的资源并使其受到严重损 害",从而走向衰败。历史上强国地位的更替,实质是海权 的易手,所以"海权包括凭借海洋或通过海洋能够使一个 民族成为伟大民族的一切东西,是国家兴衰的决定性因 素"。沃尔特·雷利②则认为:"谁控制了海洋,谁就控制了 世界。"
孙中山先生则意味深长地指出,"世界大势变迁,国 力之盛衰强弱,常在海而不在陆,其海上权力优胜者,其 国力常占优胜"③。
回顾近代英、美、俄、日四个世界强国发家史和我国 的屈辱史,海洋的战略作用可见一斑。英国是大西洋上的 一个岛国,其造船业和航海技术曾长期落后于地中海沿 岸国家,13世纪才拥有100吨的海船,航行主要靠目测, 到15世纪,罗盘的改进,才有可供逆风行驶的船帆和索 具。进入16世纪,由哥伦布发现新大陆、麦哲伦环球航行 带来贸易大发展,将世界连成一片,羊毛、呢绒需求急剧 增长,使英国人再也无法安于现状了。英国在亨利八世 (1509-1547)建立了国家所有的常备海军,靠这支海 军以及随后逐渐增强的海上实力,先后战胜了海上霸主 西班牙、海上"马车夫"荷兰和雄心勃勃的拿破仑所统帅 的法国,英国获得了遍及全球的海外殖民地,扩充了海外 贸易,刺激了英国本土的经济发展,引起了先于欧洲任何 国家的工业革命。工业革命使英国的工业产品数量激增, 成本骤降,加强了对外贸易的竞争力,增强了国家实力, 提高了其国际地位。在其称霸海洋的3个世纪中,英国侵 占了比其本土大150倍的海外殖民地,全世界1/3以上的 商船飘扬"米"字旗。
16世纪初,当西方探险家登上北美大陆时,美国还是 一片未开垦的处女地。在1775年的美国独立战争前,北 美大陆仍是英国海权的战利品。独立后的美国,海军发展 仍很缓慢,直至19世纪20年代,在频频告急的海防面前, 第四任美国总统麦迪逊才比较认真地注意到海军发展的 问题。19世纪80、90年代,美国的"黑船"舰队虽然已被 白色巡洋舰组成的舰队所代替,但在世界上仅排列第12 位,美国充其量是一个二流国家。19世纪末,美国在马汉 海权理论的指导下,把国家立法与政府执法、海军执法紧 密地联系在一起,在广阔的海洋争夺控制权,使海洋战略 已明显具有国家战略的含义。1897年,美国大西洋分舰队 已经发展成具有进攻作战能力的特型舰队。1898年,美西 战争使美国获得了对加勒比海地区的控制权,从西班牙 手中割占了波多黎各、关岛和菲律宾,并在夏威夷群岛上 站住了脚。这时美国的势力扩张到了西太平洋,在世界上 树立起一个海权大国的形象。美国的海军力量从世界的 第12位上升到第4位。军事政治实力的增强,使美国提出 了"门户开放"的政策,不断向外扩张,使国民经济有了飞 速发展。到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美国的国民收入 已达370亿美元,人均收入337美元,均占世界第1位,成 为超越英、法之上的世界第一强国。
17世纪末18世纪初的俄罗斯是一个贫穷的封闭国 家。当时的沙皇彼得比他的先王们更清楚地认识到走向 海洋的重要意义,做出了具有历史意义的抉择:发展海 军,夺取通向黑海和波罗的海的出海口。1695年,他在执 政的当年,建立了顿河小舰队。翌年,便派出了陆海远征 军攻打由土耳其占领的黑海海口亚速。1695年底,彼得谋 划组织一个"高级使团"访问欧洲。他亲自拟定35名学习 海军业务的留学生名单,本人也化名加入了留学生之中。 彼得在荷兰、英国以学习海军业务和造船技术为主的同 时,还参观学习了其他行业。他不但学到了新的科学技 术,也了解了世界,从而更清醒地认识了自己的国家。彼得 回国后致力于发展海军。1701年,俄国建立历史上第一个 航海学校,为海军培养军官。1702年,在宁尚茨堡,俄国海 军以30艘小艇战胜了瑞典两艘三桅巡洋舰,获得第一次 海战的胜利,把从涅瓦河进入波罗的海的海口打通了。沙 皇彼得以内河舰队为基础,组建波罗的海舰队。1709年, 俄国与瑞典在波尔塔瓦进行海战,俄国海军大获全胜,瑞 典的海上优势一落千丈。俄国的崛起震惊着欧洲,也影响 着世界。海军使俄国振兴,沙皇彼得赢得了"彼得大帝"的 称号,俄国终于跻身于世界列强之林。
16世纪以后,滚滚而来的西方殖民大潮开始不断地 冲击着日本的海岸线,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的船只 接踵而来,对腐朽的封建幕府统治形成威胁。1633年,日 本德川幕府发布了第一个"锁国令",1639年完成锁国体 制。锁国只是锁住了自己,并没能摆脱西方列强频频叩 关、砸关的命运。从1794年到1854年的60余年间,英国前去 活动19次,美国去过14次,法国也去过两次,各国共同的 目标是敦促日本开国通商。日本被迫打开国门后,与美 国、英国、俄国、荷兰签订了数个不平等条约,使其经济、 政治主权开始丧失。1868年,新登基的明治天皇在即位时 的《御笔书》中宣称,要以武力来"开拓万里波涛,布国威 于四方"④。明治天皇在确立强兵政策的同时,提出了置产 兴业的经济改革政策,大力扶植民族资本主义成长,掀起 一个产业革命的高潮,使日本全面走上了"文明开化"的 道路。1872年,日本确立海军节。日本政府利用国家权力, 加速海军发展。明治天皇多次命令节约宫廷经费开支,节 省资金支援海军建设。1886年,日本发行海军公债1 700 万日元。1887年,从宫廷费中再次拔出30万日元,并令文 武百官交纳1/10的薪俸,作为发展海军的经费。1893年, 决定连续6年,每年从宫廷费中拿出1/10(30万日元)作 为造船经费。1874年,日本派3 000人的军队侵略台湾,迈 出了海外扩张的第一步,从腐败的中国封建统治集团手 中获得50万两白银的赔款。1879年,日本再次出兵侵占 中国的琉球。两次轻易得手,日本终了领悟了西方资本主 义致富的"真经"。1894-1895年的中日甲午战争,使日本 经济实力迅速膨胀起来。日本夺取了中国的台湾和澎湖 列岛,从中国攫取了2亿两白银的赔款以及大量经济特 权,使日本的工业革命进入了完成阶段,并迅速跻身帝国 主义列强的行列。
当西方列强大肆向海外扩张、掠夺的时候,中国明清 统治者却实行了与世界大潮相逆的行动--禁海,从而 导致了闭关锁国,主权旁落,国力日渐式微。
1840年,英国的坚船利炮打开了封闭的中国海上大 门,发动了对中国的鸦片战争。鸦片战争失败后,中国有 海无防,西方殖民主义列强肆无忌惮地进犯中国海疆,以 武力逼迫清政府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写下了中国 历史上从未有过的耻辱一页,将一度强盛于世的中华民 族推入了一个灾难深重的黑暗时代。
中国自鸦片战争后的百余年间,英、法、日、俄、美、德 等帝国主义列强从海上入侵84次,入侵舰艇达1 860余 艘,入侵兵力47万人,中国被迫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 约,从《南京条约》到《辛丑条约》的60年间,帝国主义以 战争赔款等形式,共向中国勒索白银13亿两,相当于清 政府16年收入的总和。
19世纪40年代以后,中国从鸦片战争的惨败中认识 了西方海权的威力。道光皇帝曾总结道,英军"恃其船坚 炮利,横行海上,荼毒生灵"。此后一次次来自海上的侵 略,给中华民族带来了深重灾难,使中国早期的近代化的 尝试别无选择地集中在发展近代海军上。在半个世纪中, 无数仁人志士在探索中国海军近代化的道路上做了不懈 的艰苦努力,并在19世纪临近90年代时建成了一支亚洲 第一流的海军。按理,中国从此应强大起来,可是,甲午一 战,北洋海军败给了日本,国家再度沦落。
为什么中国发展近代海军仍得不到海权?为什么中 国近代海军的强大换不来国家的兴旺发达?历史给我们 作了最有说服力的回答。当我们的祖先还沉浸在黄河孕 育的农业文明中时,西方国家早把目光投向了海洋,为占 有海洋、利用海洋和争夺海洋进行着激烈的、频繁的斗 争,并由此带动了海军的逐步强大。尤其是19世纪以后, 沿海国家的政治、经济、军事都无可选择地与海洋联系在 一起,国家的兴衰荣辱也无可选择地与海军联系在一起。 海洋和海军实际上成了国家战略问题。而此时的中国统 治阶级对海军发展的重视只是对列强炮舰政策的一种本 能反映,是一种军事防御对策,说到底仍然是为闭关锁国 的政策服务。因此,中国近代海军的发展过程,始终是按 海患紧则海军兴,海患缓则海军弛的被动、消极和短视的轨 迹发展的。1888年,北洋海军成立后,当清政府认为海军发 展"用之自守尚有余"之时,便停止了海军的发展,甚至挪 用有限的海军经费为慈禧太后送寿礼、修建颐和园。这种 低层次的国家战略,使中国海军的发展步履艰难,并最终 摆脱不掉全军覆没的悲惨结局。
落后就要挨打。当我们在更深一个层面反思旧中国 百年屈辱史的时候,不能不深刻地认识到,中国落后的重 要根源在于海洋观念上的落后。固步自封、夜郎自大,洋 洋自得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之中,这既是海洋意识淡 薄的表现,又是旧中国走向衰落的重要根源。
海洋活动在本质上是一种开放性、商业性的活动,它 与商品经济、市场经济有着天然的联系。西方国家海洋活 动大规模、持续性的发展,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几 乎是同步的。通过航海活动,资本主义打开了境外市场, 取得了境外原料,为其高速发展提供了条件。可以说,如 果没有新航路的开辟,没有向海外扩张、掠夺,就没有资 本主义的原始积累。恩格斯在《论封建制度的解体及资本 主义的兴起》中尖锐地指出:"航海事业根本与封建制度 格格不入"。而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从社会制度上根本 限制了海洋活动的发展。"重农抑商"一直是中国封建社 会传统的经济思想。封建统治者认为,农业是维护政权的 基本财源,而商业不过是处于从属地位的财源。而且由于 商业活动(特别是海上贸易)不像农业生产者那样被固定 于一地,"实难控制"。从商者不是分散地从事劳动,而是 相对集中地进行生产活动,容易"啸聚生叛"。他们没有固 定于土地的农业生产者那样易于驾驭,他们思想活跃,"不服 德教,且与蛮夷相通,危及教化"。所以,不可能受到重视 和提倡。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海洋在世界政治、经济、军事 等领域的战略地位更为显著。世界对海洋的争夺和在海 洋领域内的竞争日趋激烈。一方面,海洋热点增多,海洋 权益斗争此起彼伏。另一方面,世界海洋经济取得了令人 瞩目的成就。世界上有10个年人均收入22 000美元以上 的巨富国家,其中8个是临海的国家,如挪威,25年前仅 是较穷的极地国家,自从开发北海油田后,现已成为世界 第四石油出口大国,年人均收入25 800美元。文莱,过去 是个贫穷的农业国,自从和外国联合开发南海油气后,年 产海洋石油1 700万吨,年人均收入12 000美元,成为亚 洲富国之一。进入20世纪90年代,海洋已成为人类生存 发展的主战场。世界海洋开发活动方兴未艾,海洋经济高 速增长。海洋经济在世界经济总产值中的比重,由1970 年的2%左右,上升到1990年的5%左右,预计到21世纪末 将上升到10%左右,届时,海洋经济将成为世界经济的一 大支柱。开发海洋资源,发展海洋经济已成为推动世界经 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
海洋与一个沿海国家的兴衰有着内在的、必然的联 系。海洋兴则国家兴,海洋衰则国家衰。海洋与沿海国家 的政治、经济、军事、科技活动密切相关。正如七下西洋的 郑和⑤所预言的那样:"欲国家富强,不可置海洋于不顾。 财富取之海洋,危险亦来自海上。"今后全球的竞争是经 济、政治的竞争,也是综合国力和高科技的竞争,谁要立 于不败之地,谁就要做好海洋的文章,海洋重要的战略地 位和作用将会在21世纪上半叶充分展示。快速发展海洋 经济将缩短我国与发达国家间的经济距离。在中华民族 的发展史上,辉煌的时代大多是向海洋拓展的时代,而落 后屈辱的时代则与轻视经略海洋乃至丧失海权密切相 关。什么时候重视海洋,国家就富足,民族就强大;什么时 候忽视海洋,封闭海洋,国家就疲弱,民族就萎靡不振。海 洋问题,决不是一个区域经济问题,而是一个牵动全局的 战略问题。在如何对待海洋问题上,日本就比较精明。在 此举两点加以说明,一是距日本列岛以南2 000千米的太 平洋上,有一个面积不过几平方米的小岛叫冲鸟岛,涨潮 时最高处离海面仅有45厘米,两块光秃秃的珊瑚礁,其 长度不足5米,退潮时也只有十几平方米。1987年,日本 政府拨专款300亿日元(约22亿美元),历时3年的时间 为这个鲜为人知的珊瑚礁修筑坚固的护岸工程,让它 "长"出水面,而且面积有所扩大。日本不惜巨资抢救两块 礁石,其真实意图是用22亿美元买下43万平方千米的 管辖海域。二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日本确立海洋立国,充分利用 海洋区位优势,大做海的文章,成就惊人,目前日本海洋 经济的产值已占该国国民生产总值的14%,这个比重高 于我国3倍多。就我国的目前状况而言,尽管发展海洋已 受到党和政府的重视,但并未提到国策的高度。《中华人 民共和国宪法》在阐述国有资源时就没有提到海洋,我们 的前几个五年计划,对海洋也很少提及,这与一个海洋大 国的地位是不相称的。应当说,改革开放为我国海洋事业 的发展开辟了广阔天地,但是,由于受传统观念的影响, 人们对于海洋的重大战略意义认识不足,往往就海洋论 海洋,看到海洋产业直接产值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占有比 重还较小,就认为海洋发展无足轻重。国民的海洋意识、 海洋国土意识还非常淡薄,重陆轻海的观念还严重存在, "海盲"队伍仍比较庞大,海洋综合管理还处于起步阶段, 管理体制不顺,管理力量薄弱。海防力量离现代化水平还 有很大一段距离,也不够强大。可喜的是,《中国海洋21 世纪议程》已正式出台,这为我国更好地开发海洋、利用 海洋和保护管理好海洋提供了政策指南。《联合国海洋法 公约》(以下简称《公约》)的生效,使世界发展进入了一个 全新的阶段。21世纪,即海洋世纪的到来是不以人的意志 为转移的大趋势。进军海洋是时代的召唤,是历史的必 然。中华民族是以龙为图腾的民族,龙归大海才能尽显其 威。只要我们不失时机地抢占海洋这个21世纪的经济发 展制高点,必定能够迎来民族的振兴与腾飞。
二、海洋与我国发展的战略关系
(一)海洋与经济发展的战略关系
海洋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占有至关重要的地位。改革 开放,首先打开的是海上大门,成功地建立了5个经济特 区,确立了一批沿海对外开放城市,形成了一个沿海开放 带,打破了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彼此分隔,使中国进入 世界经济一体化潮流之中,大大促进了中国经济的发展。 我国沿海地区用占全国13%的土地,养育了40%的人口, 创造了60%的产值,这得益于海洋是显而易见的。沿海地 区依靠其海洋区位优势和海洋资源优势,积极引进国外 资金和先进技术,发展海洋经济和海岸带区域经济,使沿 海地区成为我国经济发展最快、外向度最高、最有活力的 地区。
沿海地区的经济具有开放性和带动性的特点,海洋 经济产业具有渗透力强、辐射面宽的特点。利用这些特 点,可以优化沿海与内陆之间的资源配置,带动内地经济 发展,从而加快海陆一体化建设步伐。我国的几个较大的 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如长江大走廊战略、亚欧大陆桥战略 等都以沿海作为发展龙头,没有亚欧大陆桥的海上桥头 堡,大陆桥就失去了意义;没有上海作为龙头,也就谈不 上长江大走廊战略。
发展海洋经济是实现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动 力源。21世纪,资源问题将困扰整个世界。我国陆地自然 资源人均量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人均占有陆地面积仅0002 平方千米,远低于世界人均03平方千米的水平;人均耕 地只有1亩(1亩=6667平方米)多一点,有的地区已下降到不足07亩,降到 了联合国规定的人均耕地警戒线079亩以下;全国淡水 资源总量年均为28 000亿立方米,居世界第6位,但人均 占有量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进入21世纪,和国民经济发展 有密切关系的45种主要矿产将有一半不能满足需要,已 探明的陆地油气资源再过几十年也近于枯竭。随着时间 的推移和经济的快速发展,资源矛盾将越来越突出。而海 洋是个巨大的资源宝库,中国海蕴藏着丰富的生物、油 气、能源、旅游、矿产、淡水等资源,海洋将为我国经济的 发展提供丰富的资源基础和广阔的活动空间。
我国濒临的海域面积约4727万平方千米,大陆海 岸线长达18 000多千米;有500平方米以上岛屿6 500多 个,岛屿岸线长14 000多千米;有滩涂面积217万平方千 米,领海和内海面积达38万平方千米。按照《公约》有关 规定,我国享有主权和管辖权的海域面积约300万平方 千米,并具有分享国际海底资源及和平利用极地区域的 权利。我国近海渔场总面积为281万平方千米,海洋生物 已鉴定的种类达2万多种,其中鱼类占世界总数的14%(3 023种)。浅海和滩涂总面积 达146万平方千米。我国有5 000多千米的基岩海岸,有150多处面积大于10平方千米的海 湾。沿海可供选择建设中级以上泊位的港址计160多处。我国海域的石油资源量约为450多亿 吨,天然气资源量约为14万亿立方米。沿海有宜盐土地及滩涂资源约084万平方千米,高 浓度的地下卤水总净储量为74亿立方米,含盐量为646亿吨,含氯化钾015亿吨,这些 卤水资源储层浅、易开采,是制盐及盐化工的理想原料。海滨砂矿种类繁多,达65种。海滨 砂矿累计探明储量为1527亿吨。我国沿海可开发的潮汐能资源丰富,计有424处坝址,测 算总装机容量为2 180万千瓦,沿岸波浪能资源理论平均功率为1 280万千瓦,潮流能的理论 平均功率为1 390万千瓦。南海和台湾以东海域有丰富的海洋热能。我国自20世纪70年代以 来,对太平洋东北部海底资源进行多次勘查,圈出了30万平方千米的申请矿区,1991年已 获得国际海底管理局筹委会批准,其中15万平方千米的矿区作为我国的开辟区,其余15万平 方千米作为国际海底管理局的保留区。我国开辟区锰结核的资源量为97亿吨。
我国沿海地带跨越热带、亚热带、温带三个气候带,具备"阳光、沙滩、海水、空气、绿 色"5个旅游资源基本要素,旅游资源种类繁多,数量丰富。据初步调查,我国有滨海旅游 景点1 500多处,滨海沙滩100多处,其中最重要的有国务院公布的16个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25处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130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以及7处国家海洋自然保护区。改革 开放以来,全国海洋资源开发速度加快,20世纪80年代海洋经济每年平均以17%的速度增长 ,90年代以每年20%的速度递增,预计到2000年海洋产业产值将达到5 000亿元左右。海 洋经济的增长速度仍可保持在20%左右,将成为我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海洋对21世纪中 国经济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战略地位,开发海洋、利用海洋,将为实现我国经济发展的总体 战略目标做出重大贡献。
(二)海洋与解决吃饭问题的战略关系
中国人能不能养活自己?这是一个时期以来国际社会十分关注的热门话题。美国著名的世 界观察研究所所长莱斯特·布朗,1994年以来在不同场合多次提出了"未来世界粮食观"及 "未来中国粮食观",引起国际社会的普遍关注,成为1995年世界农经界的议论焦点。布朗 称,中国粮食问题的原因在于需求和供应两方面。需求方面,一则人口基数太大,并还在继 续增长中;二则自改革以来经济一直高速增长。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后,饮食结构发生变化, 鸡蛋、家禽、猪肉、啤酒的人均消费量剧增,而这些食品的生产都消耗大量粮食。布朗预测 ,如果中国的人均粮食年消耗量从目前的接近300千克增加到2030年的400千克,那么,到时 候就需要进口大约369亿吨粮食。布朗关于中国粮食的分析是否准确且不评论,但从我国 的实际情况看,人多地少、粮食供求矛盾的确存在,且越来越突出。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土地需求量急剧增加,导致耕地资源流失严重,加剧了我 国人口与耕地之间的矛盾。从人均耕地面积看,建国初期我国人均耕地面积大约为27亩。 从1978年到1994年,全国耕地面积净减少6 880万亩,而人口增加了23亿;人均耕地面积 从155亩减少到119亩,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1/4,全国有1/3的省(自治区、 直辖市)人均耕地不足1亩,其中广东、福建、浙江人均耕地在06亩左右,已经低于日本 人均07亩的水平。
从增加农产品的有效供给来看,今后面临的压力是 很大的。一是人口的增长不可逆转。到2000年,中国总人口将超过13亿人,按20世纪90年代 初期人 均口粮消费水平计算,仅人口增加"九五"时期口粮就需增加2 300万吨。二是居民消费水 平不断提高的趋势不可逆转。随着今后城乡居民收入的持续增长,对肉类的需求会日益增长 ,对饲料粮的供给将造成巨大的压力。三是今后耕地面积继续减少难以逆转。据估计,1995 -2000年,耕地将减少1 800万亩。显然,我国要在十分有限的耕地上养活日益增多的人口 ,困难会越来越大。四是我国粮食单产的增幅正在下降。1977-1984年,单产年增幅为71 %;1984-1990年,年均增幅为18%;而1990-1995年,年均增幅只有07%。 五是农产品价格日益逼近世界农产品价格,依靠提价来刺激农业生产的回旋余地越来越小。
中国靠世界上7%的耕地养活了占世界22%的人口。这方面固然说明了中国农业的成就, 但另一方面也反映了中国耕地负担的沉重!如果仍然局限在这7%的耕地上,中国日渐减少 的耕地还能支撑多久?我们为什么不开阔视野,看到我们巨大的海洋潜力,让广袤的海洋奉 献海洋食品,也来承担一份陆地粮食压力的重担。海洋与陆地是同等重要的食物生产基地, 海洋中含有储量丰富的食物资源。海洋约占地球表面的71%,据有关专家测算,全球海洋每 年的初级生产力约为1 350亿吨有机碳,整个地球生物生产力的88%来自海洋。海洋可提供 的食物,要比陆地全部可耕地提供的食物多上千倍。据有关资料介绍,海洋每年可向人类提 供30亿吨水产品(鱼类、贝类、藻类、虾蟹类),能满足300亿人的蛋白质需要,目前开发的 仅1亿多吨。
海洋不仅可提供大量的食物,而且海洋提供的食物是高质量的食物。据有关资料介绍,日 本每年人均直接消费粮食只有90多千克,但人均消费水产品却高达80千克,而我国水产品人 均占有量只有205千克。据统计,全国有适宜养殖的浅海滩涂3 900万亩,目前仅利用1/4 ;近海、外海和远洋渔业也有很大的开发潜力。合理开发利用这些不与粮食争地,又不 与畜牧争草的渔业资源,提高其生产水平,是开拓新的农业资源、增加食物总量、减少粮食 的直接消费、保障我国粮食安全的战略措施。总之,21世纪解决国内粮食问题离不开海洋。 发展节粮、节地型的渔业,是符合我国国情的正确选择。耕海牧渔,发展远洋渔业,建设海 上"菜篮子"工程,走海洋牧场化道路以及实施海洋药物、海洋保健食品开发的蓝色工程应 列入国家发展战略,这是解决人多地少、解决吃饭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重要战略 举措和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宏伟战略工程。
(三)海洋与解决人口问题的战略关系
一个国家的劳动力就业状况是衡量其资源配置和经济结构是否合理、经济是否具有活力的 重要尺度,同时也是直接关系到社会是否安定和政权是否稳固的大问题。我国是世界上第一 位的人口大国,据有关专家预测,在未来的15年间,我国每年增加劳动人口600万左右。目 前农村有12亿左右的剩余劳力,到20世纪末,剩余劳力将增至18亿左右,2010年可能接 近3亿。总之,21世纪我国就业压力十分沉重。而21世纪,充分利用海岸带的区位优势和海 洋资源优势,加速中国海洋事业的发展,能提供相当大的就业机会,提供广阔的生活和生产 空间,可有效地缓解人口增长、劳动力过剩带来的就业压力。
首先,海洋产业的迅猛发展,必将是21世纪吸引和 安排劳动力的重要途径。以山东为例,目前全省仅开发了 300多万亩浅海滩涂,占可开发利用的1/5,即已直接安排产业劳力100多万人(如果加 上间 接劳动力数量更大),全国算起来则是一个庞大的就业数字。随着21世纪中国大规模开发海 洋,海水增养殖业、远洋渔业、海洋食品工业、海洋药物工业、海洋化工业、海水淡化 工业、海洋能工业、海洋油气工业、海洋采矿业、海洋旅游业、海洋交 通运输业、船舶和机械制造业、海洋建筑业以及围绕海洋 产业发展起来的产前、产中、产后服务业等几十个行业将 得到迅猛发展。一大批农业剩余劳动力及贫困地区的人 口必将涌向海洋,汇聚成一支庞大的中国海洋产业大军, 成百川归海之势,使21世纪中国的就业压力得到缓解。
其次,从人口分布居住的角度看,全世界经济、社会和文化最发达的区域多位于沿海地区 ,世界60%的人口居住在距海岸100千米的沿海地区内。而目前我国沿海省、自治区、直辖 市居住人口占全国的40%(含沿海省超过海岸带100千米居住人口)。到21世纪中叶,中国达 到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即50%~60%的人口居住在沿海地区,人口密度将达到500~800人 /千米2,全国18 000千米的海岸线上会出现500个左右不同规模的城 市和港口经济区(现在中等以上城市只有几十个),届时,距海岸带100千米的居住人口将达 到8亿~96亿⑥以上,海洋将为21世纪人口居住和劳动力就业开辟新门路。
此外,开发海岛也是解决剩余劳力和吸纳人口的重要出路。历史上第一次向海岛移民开发 海疆的高潮是在18世纪到20世纪初。清代中叶(18世纪)以后,边疆统一,秩序安定,生产技 术和经济交通条件得到改进,使得以往人迹罕至的海岛成为可以开垦、栖息的地方。于是 ,中原地区的一部分人口逐渐向海岛扩散,形成近代移民的高潮。从18世纪到20世纪初,台 湾的人口从数十万增至250万,还有1 500万中国人移居国外。我国有6 500多个岛屿,目前 有人居住的仅有400多个,岛屿开发潜力非常大。从世界人口分布来看,海岸带及海岛是人 口最密集的地区之一。目前,我国海岸带总体上人口密度较大,但其中又主要集中在一些沿 海大中城市。我国海岛数量多,分布范围广。集中分布的群岛有50多个,岛屿总面积约为8 万平方千米,其中开发程度较高、人口密度较大的是香港、台湾和海南岛。台湾本岛面积 35 759平方千米,连同钓鱼岛、澎湖列岛、金门本岛等,面积则为36 025平方千米,人口 2 100万人,人口密度平均580人/千米2,如果我国全部海岛均达到此人口密度,则 可增加人口5 000万人以上。如果把海南、舟山、崇明等大岛建成香港式繁荣都市,海岛在 安置就业问题上将会有更大的增长潜力。
(四)海洋与国家安全的战略关系
在技术落后、交通条件落后的古代,海洋是一道不可 逾越的鸿沟,是保护国家安全的天然屏障。秦始皇十分重 视边防,但他毋需担心危险会来自海上,因而集中国力在 陆地上修建了万里长城,挡住了塞外企图入侵者的高头 大马,保证了边塞的安全。随着航海技术的突破,伴随着 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掠夺海外殖民地的步伐,海洋成为连 接陆地各大洲的通道。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通过海洋控 制世界,抢占市场,掠夺资源。一些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通 过海洋基本完成了对整个世界的瓜分和控制。
海域不仅是一个国家的国土,而且是一个国家的国 防前哨和门户,在防止外部敌人从海上入侵、保卫国家领 土和海洋主权上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目前,海洋军事力 量和军事活动的发展已呈现出以海制陆的特点,日益影 响到军事乃至政治战略格局。海洋不再只是战略争夺的 途径,而已成为战略争夺的主体,海洋防务日趋重要。随 着科技的进步、经济的发展和世界各国海洋权益的斗争, 海洋对于国家安全的影响越来越大。
目前,世界经济、政治、军事斗争形势正在出现两个 重大转移。第一个重大转移是世界斗争的焦点区域将从 中东向亚太地区转移。以中国、日本作为主要大国的西太 平洋地区,是近20年来世界经济中最富有活力的地区。 这一地区与美国隔太平洋相望,与印欧大陆比邻衔接,背 负资源富饶的俄罗斯东部区域,战略位置极其重要,将是 未来控制全球经济、政治的咽喉区域。第二个重大转移是 世界斗争的焦点将从陆地向海洋转移。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 来,世界上影响最大、范围最广又难以解决的热点多发生 在海洋上或沿海地区。在印度洋有波斯湾;在西太平洋有 朝鲜半岛、南沙群岛、钓鱼岛、日本北方四岛和竹岛(独 岛);在中大西洋有加勒比海;在南大西洋有马尔维纳斯 (福克兰)群岛;在地中海沿岸,前南斯拉夫地区也是一个 重要热点。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世界有争议的岛礁近 1 000个。1996年1月起,国际上"岛礁主权"争议迭起。在 爱琴海,土耳其与希腊发生了纳米亚岛的主权之争,双方 集结军舰,摆开战场;在黑海,罗马尼亚与乌克兰为一个 小岛发生争议;韩国与日本为独岛主权引发国家对抗;在 红海也发生了厄立特利亚与也门之间关于大哈尼什岛的 主权争议。此外,世界各国的渔业纠纷骤然增加,形成全 球各地此起彼伏的"渔事战火",如挪威和冰岛两国的"鳕 鱼大战"、加拿大和美国之间的渔事纠纷、日本和俄罗斯 的渔业纠纷、法国与西班牙两国渔民的对峙与枪战、英国 与阿根廷之间围绕渔区是否扩大问题产生新的对立、加 拿大同西班牙乃至整个欧共体为渔业利益出现剑拔弩张 局面等。《公约》生效后,海洋发展成为国际战略竞争的新 高地。经过两次世界大战和无数次局部战争及划界谈判, 世界性瓜分陆地已告结束,争夺陆土和权益的斗争已经 转向海洋。全球性的圈海运动此起彼伏,世纪之交必将形 成高潮,并在局部地区再度引发武装冲突或战争。伴随着 21世纪斗争焦点的两大转移,海上的斗争将更加激烈。
进入21世纪,围绕国际海洋资源的重新分配和海洋 权益的分享而展开的国际海洋斗争将会越来越突出,形 势越来越复杂,我国的海洋权益将面临严峻挑战。目前我 国存在着资源被掠夺,岛屿被侵占,划界有争议,海洋国 土被分割以及多元化威胁的局面。我国有3个海区与邻 国在权益上有争议,其中最复杂的是南海。美国利用南沙 问题鼓吹"中国威胁论",东盟各国联合对我,千方百计把 南沙问题国际化。菲律宾等东盟国家也曾在美国支持下, 把"美济礁"问题"炒"得很热,并多次提出召开国际会议 讨论南沙问题。另外,钓鱼岛等8个岛礁,自古以来就是 我国的领土,现在却置于日方的实际控制下,日方不顾我 国政府关于钓鱼岛主权问题的严正立场,设立灯塔,驱逐 我渔民,企图造成既成事实。根据《公约》有关岛屿的规 定,这将对我海域划界造成不利。
一些国家大肆散布"中国威胁论",竭力遏制中国,图 谋"西化"、"分化"中国。日本当局把中国视为实现其亚洲 霸权的障碍,也在利用各种机会攻击中国,散布"中国威 胁论",挑拨别国和中国的关系。美国为了实现其全球战 略,转嫁其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向来把战火引向他国。 今后的重点是亚太地区,特别是台湾、钓鱼岛、南海诸岛 等海上敏感地区。
在中国海北部,值得重视的是日本的动向。日本幅员 狭小,本土资源缺乏,其不利的地理资源条件,使其迫切 地谋求海外的发展。近年来,日本在军事方面的一些做法 明显地违背了政府政策和日本宪法。20世纪90年代以来,日本军 费已连续几年突破国民生产总值的1%,接着又向海外派 出自卫队。1995年,日本的军费是502亿美元,仅次于美 国,其装备具有世界先进水平。日本越来越强大的军事力 量,近年来已经引起了亚洲国家普遍的忧虑和警惕。美日 两国联合签署的《美日安全保障联合宣言》,不仅是美日 关系的一个重大调整和转折,也是亚洲安全形势出现的 一个新的重大变化。世界上一些国际事务专家一针见血 地指出:日美安全条约今后要对付的是中国。中日之间在 历史问题、台湾问题、钓鱼岛问题上有潜在的危机,还有 将来经济上可能会发生的矛盾。
台湾是中国走向大洋最重要的通道,被称为中国海 洋生命的穴位,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地位。台湾问题隐含 着中国未来的生存空间问题。中国的统一是中华民族的 根本利益所在。目前,对我国国家安全和亚太地区安全构 成较大威胁的是台湾的台独势力。如果台湾独立,中国失 去的不仅仅是一个岛屿,而是整个太平洋。中国政府对任 何制造"台湾独立"的行径是绝对不会坐视不理的。台湾 一旦一意孤行宣布独立,中国则将被迫不得不采用武力 收复台湾。因此,外部势力停止插手中国内政,停止对台 军售,是保持目前台湾海峡稳定的基本前提。但是在某种 特定条件下,不排除海洋霸权主义大国出于战略或转嫁 矛盾、危机的需要,直接策动台湾脱离祖国,或策动中国 海周边国家联合抗华,从而对中国的主权统一和完整形 成威胁。
展望21世纪,中国陆上领土争端问题相对海上来说 不是十分突出。党中央采取修好"塞防"俄罗斯、中亚五国以及印度、巴基斯坦、越南、老 挝、缅甸等的政策是非常英明的,为陆塞的长期安宁创造了条件。 但是海上日渐尖锐的领土和利益之争很难调和,潜伏着极大的危险。主权问题历来是一个重 要的政治问题,也是一个关系民族感情的大问题,搞不好,将成为国内不安定 的因素。
(五)海洋与中华文明建设的战略关系
浩瀚的海洋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理环境的重要组成 部分,为人类海洋文明的形成与发展提供了巨大而厚实 的基础。海洋文明在整个人类文明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 位,海洋文明程度的高低与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强盛与 否密切相关,对整个人类的进步具有深远的影响。从人类 文明的发展历程看,远古时期的文明大多发源于大河流 域,而在此以后,人类文明的发展则呈现了鲜明的海洋特 征。
公元前1600年至公元前1450年乃至更早的年代,位于爱琴海 的克里特岛上的皮拉斯基人创造了文明程度较高的古代海洋 文明,并使当时的克里特成为海上霸主。在希腊、罗马奴 隶制社会繁荣时期,地中海地区曾在人类文明史上大放 异彩。以地中海为中心,古代希腊、罗马的文明曾影响到 广大的周边地区,南至撒哈拉,东南至红海地区,东北至 黑海地区,西出直布罗陀海峡,北至高卢与英国,时间长 达几个世纪,因此,被人们称为"地中海时代"。
以大西洋为中心的近代资本主义文明是人类近代文 明的最杰出的代表,被称为"大西洋时代"。航海技术的进 步、新航路的开辟是"大西洋时代"的开端。13世纪中国人 民的伟大发明--指南针,经阿拉伯人传入欧洲,到14 世纪,欧洲人已普遍使用。15世纪又制造了载重千吨的快 速多桅帆船,航海技术进步很快。同时,随着科学技术的 发展,地理知识的进步,地圆学说在欧洲已日益流行,这 些都为开辟、发现新大陆创造了有利条件。
虽然新航路的开辟带着资本原始积累时期掠夺、扩 张、殖民的深刻烙印,但是新航路的开辟对欧洲的社会产 生了巨大的影响,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新 航路发现以后,欧洲商人的贸易范围迅速空前地扩大了, 世界市场开始形成。欧洲和亚洲、非洲、美洲之间建立了 直接的商业往来。原来局部的、孤立的地区,从此卷入了 整个世界的经济体系。
海洋对中华文明的进步起到了很大作用,华夏文明 深深打上了海的烙印。远在上古时代,中华民族就勇敢地 迈出了向海洋探求的脚步,至15世纪上半叶,中国人的 海洋活动达到辉煌的顶点,创造了世人瞩目的华夏蓝色文明。
在世界诸多的航海探险活动中,中国做出了令人瞩 目的贡献。最先发现美洲大陆的是中国的僧侣,比哥伦布 早约1000年。郑和船队的远航,早于哥伦布出发去美洲 新大陆87年,早于达·伽马出发绕过非洲好望角92年, 早于麦哲伦出发环球航行114年,是名副其实的世界海上远航的先驱。
中华民族在很早的时候就有了较强的海洋意识。海洋意识是一种开拓创新意识、征服冒险意 识、竞争进取意识。华夏文明成为世界历史上惟一能够延续下来 的古国文明,历经冲击磨难而仍能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我们中华民族所 拥有的海洋意识。英国学者威尔斯曾说:"当西方人的心灵为神学所缠迷而处于愚昧 黑暗之中,中国人的思想却是开放的,兼收并蓄而好探 求。"中华民族创造了融黄河文明与海洋文明于一体的高 层次的华夏文明。
从春秋战国时代,到秦、汉、唐、宋都是海洋意识得到 推崇的时代,出现了不少太平盛世。遗憾的是,中国封建 社会后期的明、清两朝,厉行海禁、闭关锁国达400年,使 中华民族宝贵的海洋意识几近泯灭,海洋文明非但没有 得到持续发展,反而国力日下,资本主义列强大肆入侵, 使古老的中华沦至丧权辱国的境地。
当今之中国,弘扬我国辉煌的海洋文化,增强海洋意 识,对中华文明建设具有深远的意义。海洋意识的内核是 开放、进取、竞争、协作。大海是辽阔的、流动的、变幻的, 人类在开发海洋的同时,培养了博大开阔的胸怀和粗犷 豪放的性格;海洋资源开发危险性大,台风、海啸等自然 灾害给海上作业人员的生产、生活甚至是生命带来了威 胁。人们在与海洋做斗争的同时,造就和磨炼了不畏艰 险、坚忍不拔的意志;海洋开发是综合性、社会性的产业, 每一项开发活动本身就需要多部门合作,因此,海洋开发 活动培养了人们同舟共济的协作精神和敢为人先的竞争 精神。改革开放需要有海洋意识,爱我中华需要有海洋意 识,振兴中华需要有海洋意识。我们既要从我国辉煌的海 洋文明史中汲取营养,又要不忘丧失海权的国耻,增强爱 国主义信念,同心同德,为我国文明的持续进步做出贡 献。
三、21世纪中国海洋战略构想⑦
(一)世纪之交的海洋形势
随着苏联解体、"冷战"结束,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主宰世 界海洋的局面一去不复返了。第三世界国家在国际海洋 事务中的作用大大增强。1994年11月16日,酝酿已久的 《联合国海洋法公约》正式生效,标志着世界海洋新时代 的到来。《公约》关于领海和专属经济区的规定,引发了全 球范围的"蓝色圈地运动"。据估计,各国依照《公约》而合 法扩大的海域占去了原属公海的13亿平方千米的面积,使地球表面约36%的海面变成了沿 海国的管辖海域。可以说《公约》使人类在历史上第一次通过和平手段对海洋进行了瓜分。 同时,又造成了一些沿海国之间此起彼伏的争端和纠纷。另外,很多国家尚未批准加入《公 约》,《公约》对这些国家尚不具备约束力。《公约》是很多国家斗争和妥协的产物,因而 对许多问题采取了回避矛盾或模棱两可的表述,这给各国各取所需地解释海洋法,各行其是 地瓜分海域、开发公海、分割他国海洋权益提供了可乘之机。可见,世界海洋秩序在今后较 长一段时间内尚难以改变混乱的局面。世界各国对海洋权益的争夺将有增无减。进入20世纪 90年代以来,世界局部战争1991年29起,1992年30起,1993年34起,1994年38起,1995年40 多起。从亚太地区来看,地区性矛盾更为复杂。美国宣称战时必须控制的海上16个战略咽喉 要道,亚太地区就占5个。经济上,亚太地区以高于世界其他地区的速度持续发展,世界经 济平均增长率为3%,而亚太地区却高达7%。日本由于经济的发展,其国际地位大为提高, 加上其军国主义大有死灰复燃之势,为亚太地区的和平蒙上阴影。此外,东盟各国经济的发 展也加剧了这一地区海洋利益的争夺。
按《公约》应由我国管辖的海域面积约300万 平方千米,相当于我国陆地的海域面积的1/3。然而,周边一些国家,单方面宣布一系列触 及我国海洋权益的海洋法规,提出了非分的要求和主张。黄海海域,我国将与朝鲜、韩国划 界,在38万平方千米的黄海上争议面积大约为7万平方千米。
东海面积约77万平方千米,分两部分,西部大陆架 面积54万平方千米、外缘水深170米,我国钓鱼岛等岛屿 在此区域内;东部是冲绳海槽区,面积约21万平方千米。 东海海域划界涉及中国、日本、韩国,三国的划界主张 在原则上分歧很大。我国坚持以大陆架自然延伸原则,冲 绳海槽中心线以西的海域均应划给我国。而日本主张中 间线划界,理由是东海大陆架的边界不在冲绳海槽,而在 琉球群岛以东的海沟,中国和日本琉球群岛共处一个大 陆架上,因而专属经济区是以等距离标准确定的。韩国对 日本一侧主张按大陆架自然延伸原则划界,而对中国一 侧主张按中间线划界,因此,大陆架在东海的中部和南部 由中、日两家提出要求,重叠区约16万平方千米,北部由中、日、韩三家提出要求,重叠区 也在10万平方千米以上。
南海海域的划分极为复杂,斗争激烈。毗连国家均已 宣布建立领海、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即使把越南对我国 西沙和南沙群岛的主权主张涉及的管辖海域除外,越、 菲、马和印尼所划的管辖海域也与我主张的断续国界线 内的海域形成约80万平方千米的争议区。
北部湾为一天然半封闭海域。关于北部湾海域划 界主要有两个问题,第一是越南坚持1887年中法《续议 界务专条》和1895年《续议界务专条附章》所划的陆上边 界线为中越北部湾的海域边界线;第二是白龙尾岛问题。
长期以来,我国周边海区纠纷不断,形势复杂,特别 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逐步形成了岛礁被侵占、海域被分割、资 源遭掠夺的严峻形势。在世界上一个大国的主权和海洋 权益遭到如此严重的侵犯是罕见的。而我国没有采取有 力措施制止也是造成上述局面的原因之一。《公约》生效 前后,这种状况不但没能缓解,而且形势更加严峻,斗争趋于复杂化、国际化。
进入90年代以来,世界海洋经济发展较快,1995年 世界海洋经济总产值达到8 600多亿美元,占世界国民经 济总产值的5%,比1980年翻了三番多。目前,世界海洋 渔业年产量稳定在8 000万~10 000万吨之间。全世界90% 以上的国际贸易货运量靠海洋运输来完成。港口经济在 沿海国中占有重要地位,到1993年,全世界较大的海港约 有3 000个,年吞吐量约50亿吨。鹿特丹、新加坡、上海、神 户、千叶、名古屋、横滨、安特卫普、香港、大阪为10大国 际贸易港。滨海旅游业市场广阔,到1995年,世界海洋国 际旅游收入约2 000亿美元,接待人数5亿人次。世界上已 有100多个国家和地区从事海洋油气开发。1995年全世 界海洋石油产量达96亿多吨,天然气4 400多亿立方米, 分别占世界石油和天然气总产量的31%和25%以上,海 洋油气业成为现代海洋经济的支柱产业。海水淡化产业 也是新近形成规模的海洋高技术产业。到1993年,全世 界已有海水淡化厂1 000多座,淡化水产量已达1 300多万 吨/日,其中许多是与火力发电相结合的海水淡化厂。深 海采矿和海洋生物技术产业是今后一段时期世界海洋经 济的发展方向。具有战略意义的大洋多金属结核资源已 引起世界各国的兴趣。到1993年,各国和国际财团已投 资20多亿美元从事大洋多金属结核资源勘探和深海采 矿技术开发研究,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成果,预计近几年将 会形成商业开采。海洋生物技术是近年来世界各国大力 研究开发的高新技术领域,某些方面已取得了实用化进 展,初步形成了一些海洋生物代谢物开发产业,如微藻生 物产业、藻胶产业等,其产品广泛应用于食品、饲料、传统 医药和纺织印染等行业。当前的主攻方向是海洋农牧化 生产和海洋药物开发。在海洋农牧化生产方面,重点是研 究优良养殖品种培育、性别控制、养殖新技术、病害防治 等;在海洋药物开发方面,重点是研究生物、天然产物的 利用,从海洋生物中提取对医治癌症、病毒性疾病、心血 管疾病以及抗衰老等具有特殊疗效的新药品和保健品。
我国的海洋正处于一个快速发展的黄金时期。1996 年全国主要海洋产业总产值达2 870亿元,约占国民生产 总值的42%。以海洋经济为依托的沿海市、县的国民生 产总值达18 4614亿元,占整个沿海地区(即沿海省、自 治区、直辖市)国内生产总值的51%。1996年,全国海洋水 产业总产值达1 4453亿元,海洋交通运输业营业收入达 4983亿元,海盐产量1 9227万吨,海洋原油产量达 1 6874万吨,天然气产量269亿立方米,主要沿海城市 国际旅游外汇收入达488亿美元。
我国海洋经济虽然发展很快,但与发达国家相比,至 少落后10年,在诸多方面还存在很大差距。一是海洋经济 产业结构和区域布局不够合理。目前,我国海洋产业中 仍以传统产业占主导地位,新兴海洋产业所占比例很小。 二是综合管理薄弱。实际上以部门管理为主,海洋资源的 开发站在部门的角度看往往是合理的、可行的,但如果 从整个海洋开发的全局来看则是不合理的、不利的。产业 间、地区间为争夺海洋资源和空间的矛盾时有发生,岸线 占用不够合理。鱼类资源急剧衰退,某些经济鱼类濒临灭 绝。海洋开发总体科技水平不高,目前我国海洋资源的储 量尚不很清楚。海洋石油的探明储量约占石油资源总量 的2%,天然气约占1%,大量的资源尚待勘探查明,海洋 温差、盐差和海流能的蕴藏量,海底热液矿床和钴结壳 的分布和储量,海滨砂矿的某些矿种的分布和储量都不 清楚。海洋环境污染加重,目前全国每年向海洋排污达 100多亿吨,给海水养殖、海盐生产、海滨风景区及沿海居 民的生活环境造成越来越严重的影响。
(二)21世纪海洋战略构想
1 21世纪海洋战略思想与原则
制定我国21世纪海洋战略,必须面向21世纪,面向 国内外两个市场,坚持以海洋经济建设为中心,牢固树立 建设海洋强国的民族意识,把走科教兴海之路、开发和保 护海洋、强化海洋的综合管理、增强海防实力、维护国家 海洋权益作为历史使命和神圣职责,全面振兴海洋产业, 从而保证海洋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以实现由海 洋大国向海洋强国的历史性跨越。在制定21世纪海洋战 略的过程中,应遵循:①以海洋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原则; ②开发海洋与保护海洋同步的原则;③适度快速发展 的原则;④海陆一体化开发的原则;⑤海洋开发科技先 行的原则;⑥协调发展的原则;⑦国家海洋安全权益原则。
2 21世纪海洋战略的目标
到21世纪中叶,使以占我国国土面积约1/4的海洋 国土为主要开发对象的海洋经济增加值达到国内生产总 值的1/4,使海洋产业能够承载全国人口的1/4乃至更 多,使海防现代化水平进一步提高,进入海洋军事强国之 列,从而使我们在拥有一个960万平方千米的"陆上中 国"的同时,还拥有一个在约300万平方千米蓝色国土上耸 立起来的"海上中国"。
具体分三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2001-2015年为起步阶段。这个阶段的发 展战略目标是使海洋经济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0% 左右;建立起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结构合理、协 调发展的海洋经济产业化体系,海洋综合管理得到进一 步强化,海洋综合管理体制形成,多职能、现代化的海洋 执法队伍初具规模。海洋国防力量得到进一步加强,海防 装备的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
第二阶段,2016-2030年为全面发展阶段。新兴的 海洋高新技术产业形成,一个各具特色的临海经济产业 群、高新技术产业带和海陆一体化城镇体系基本形成。这 个阶段的海洋经济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8%左右, 海洋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海洋外向型经济、海 洋综合管理、海洋环境达到沿海发达国家水平,具有中国 特色的现代海防战略防护体系基本建成,我国的海防军 事实力和海防现代化水平进一步提高,进入区域性海洋 军事强国之列。
第三阶段,2031-2045年为海洋事业全面腾飞阶 段。这个阶段海洋经济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25%以 上,新兴海洋高新技术产业进入全面开发阶段,海洋研 究、海洋开发、海洋保护、海洋管理、海洋环境、海洋产业 综合实力居世界领先水平,海洋国防实现现代化,中国由 一个海洋大国步入世界海洋强国之列,海上中国建成。
到21世纪末,我国海洋经济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 的35%以上,中国成为世界领先的海洋经济强国。
(1)海洋开发战略目标。
海洋产业发展的战略目标:根据我国国情和海洋开 发自身的特点,从现在起到21世纪中叶,我国海洋产业 产值的年增长速度宜比我国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速度高 出5~10个百分点。到2015年,海洋产业产值的年均增长 速度保持在18%~20%,海洋一、二、三产业的比例由目 前的5∶1∶4调整为3∶3∶4,海洋产业产值占国内生产 总值的比例达到12%,海洋开发总体实力达到发达国家 2010年的水平。到2030年,海洋产业产值的年均增长速度 保持在16%~20%,海洋产业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 例达到18%以上,海洋开发的总体实力与发达国家的距 离进一步缩小,海洋一、二、三产业的比例调整为2∶3∶ 5。到21世纪中叶,海洋产业产值的年均增长速度保持在 13%以上,海洋产业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达到 25%以上,海洋开发总体实力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海洋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目标:沿海地区经济基础较 好,发展起点较高,在今后的发展中,沿海地区的经济还 将领先于全国平均水平,并起到带动、辐射内陆地区经济 发展的作用。到2015年,我国沿海地区整体经济发展水 平达到目前东南亚发达国家水平;到2030年,达到同期 世界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到21世纪中叶,达到同期世界 发达国家水平。沿海地区在国民生产总值、人均收入、工 业化水平、科技文化水平、外向型经济水平、城市化水平、 人口素质等各个方面全面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2)海洋科技发展战略目标。
我国海洋科技发展目标: 不断提高对海洋资源的勘探和开发水平,提高国民经济对海洋的依存度。实现海洋科学技术 与海洋经济一体化发展,形成海洋科技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竞争机制;逐步提高海洋科技在 海洋经济中的贡献率;推动海洋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增长,提高海洋服务和保障技术水平,实 现海洋观测、监测、预报和信息传输现代化,提高海洋资源和环境保护水平,为海军装备的 现代化提供可靠的技术保证,保证我国海洋事业的持续、健康、快速发展。
第一步,2015年以前,海洋生物技术、海洋药物制造技术、

Copyright © 2004-2021 hycfw.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海洋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