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色经济 引领未来——关于“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思考 王诗成

来源:王诗成   发布时间:2015-05-21 02:31:20 

今年4月份,胡锦涛总书记在我省视察工作时提出了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重大战略任务,省委九届七次全委会就落实胡总书记重要指示做出了明确要求。省海洋与渔业厅围绕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进行了深入研究。下面,我结合多年来对海洋强省战略的研究,从国内外海洋发展的新态势,对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重大战略意义,谈点认识,供领导参考。

一、当今世界海洋发展的基本态势

上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口、资源、环境问题引起国际社会的普遍关注,海洋在全球事务中的战略地位愈加突出,海洋问题正逐步成为一项重要的国际事务。当前全球海洋发展呈现六个方面的趋势。

(一)海洋是人类生存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的认识在升华。

人类对海洋战略地位及其价值的认识,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大体可分为四个阶段:①15世纪以前,海洋有渔盐之利舟楫之便;②15世纪至20世纪初期,海洋是世界交通的重要通道;③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至20世纪80年代,海洋是人类重要的生存空间;④1992年的世界环境和发展大会之后,海洋是人类生命支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可持续发展的宝贵财富。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人类已经进入全面开发利用海洋的时代。海洋已成为各种生态功能、环境和自然资源的基础。

海洋是资源宝库,陆地上有的资源海洋里都有,海洋海蕴藏着很多陆地上没有发现的资源。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不断有新的海洋资源被发现,海洋资源的潜力巨大。

(1)海洋是食品资源基地。目前已知并被命名的海洋生物大约23万种,其中鱼类有15400余种。世界海洋渔业资源总可捕捞量约2-3亿吨,目前实际捕捞量近1亿吨,提供了人类消费20%的动物蛋白。

(2)海洋是重要的能源基地。海底蕴藏有丰富的油气资源。世界海洋石油蕴藏量约1350亿吨,目前探明储量约200亿吨;海洋天然气储量约140万亿立方米,目前探明储量约80万亿立方米。海上石油产量在世界石油总产量的中所占的比重逐年提高,2004年达到34%。

(3)海洋是金属矿产资源基地。人类在深洋底发现了极具战略价值的多金属结核,进入21世纪前后,又陆续发现了富钴结壳和热液硫化物等资源,海底热液硫化物矿体富集程度高、富含多金属元素、成矿速率快,有望成为21世纪人类即将开发的重要海底矿产资源之一。

(4)海洋是水资源基地。海洋是巨大的液体矿,约有13 亿立方千米淡水。目前,已有100多个国家在应用海水淡化技术,海水淡化日产量超过3700万吨,海水直接利用的范围更广,今后人类必然越来越多地直接利用海水或进行海水淡化。(5)海洋是再生能源基地。海洋中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潮汐能、海浪能、海流能、温差能、盐度差能等再生能源,可供开发利用的总量相当于目前全世界发电总量的十几倍。许多国家近年来纷纷大力开发海洋能等新型能源。

(6)海洋是生产生活的空间资源。世界上60%的人口居住在距离海岸线l00公里的地区。滩涂和海域为人类提供了大量生活、娱乐和生产空间。许多沿海地区通过围海造地来扩展建设用地,利用岸线和水域建设港口码头和机场,划定海上废弃物处理场所,兴建水面和水下储藏场所等。

(7)海洋是世界交通的要道。世界贸易的持续增长推动了全球海运量的提升,自2000年以来,世界海运量保持了快速增长。统计显示,2006年达到74亿吨。从长期来看,世界海运量将维持高位增长。

(二)现代国际海洋法律制度的建立及走向

世界海洋法的发展经历了漫长过程。1982年通过、1994年生效的《联合国海洋法公约》,标志着现代国际海洋法发展到了一个新阶段。《公约》几乎对人类在海上的各项活动都进行了规范,被称为现代海洋宪章。1994年11月《公约》正式生效,我国于l996年5月批准加入,截至到2007年10月31日,已有155个国家和实体(欧共体)批准了该《公约》,其中包括132个沿海国家和19个内陆国家,使《公约》的普遍性得到进一步加强。。

《公约》主要内容有三个方面:一是对传统的基本海洋法律制度,例如,内水、领海、毗邻区、大陆架和公海等,进行了细化完善;二是制定了许多崭新的海洋法律制度,包括专属经济区、群岛国、岛屿、用于国际航行的海峡、国际海底区域等制度,极大地扩大了沿海国对海洋的管辖权;三是对海洋环境保护、海洋科学技术的发展和转让等方面事务也进行了规定。

根据《公约》规定:

内水属于国家领土的组成部分。

领海宽度最大不得超过12海里。除了无害通过权,沿海国对领海及其上空、海床和底土享有与陆地领土一样的主权。

毗连区是从测算领海宽度的基线量起,不得超过24海里的毗连沿海国领海的一带区域。沿海国在毗连区可以行使海关、财政、移民或卫生等事项的法律规章的实施以及惩治违反这些法律法规行为的管制权。

专属经济区是在领海以外并邻接领海的一个具有特定法律制度的区域,其宽度自领海基线量起不超过200海里。沿海国在专属经济区内享有开发和管理自然资源的主权权利;并对人工岛屿、设施和结构的建造和使用、海洋科学研究、海洋环境的保护和保全等事项享有管辖权。根据此新制度,全球3.6亿平方公里海洋面积中将有l.09 亿平方公里划归沿海国管辖,占海洋总面积约31%。

大陆架制度。《公约》第76条规定:沿海国的大陆架包括其领海以外依其陆地领土的全部自然延伸,扩展到大陆边外缘的海底区域的海床和底土如果从测算领海宽度的基线量起到大陆边外缘的距离不到200海里,则扩展到200海里的距离。若200海里以外,大陆架继续延伸,则可以扩展到350海里。沿海国对大陆架的权利主要是对于大陆架自然资源的勘探和开发利用的权利;以及与专属经济区相同的管辖权。

公海是沿海国领海、专属经济区等管辖海域以外的海域。《公约》规定,公海对所有国家开放,不论其为沿海国或内陆国公海应只用于和平目的。各国都享有和平、自由的利用公海的权利。

国际海底区域(简称区域)指的是各国大陆架以外的海床、洋底及其底土。区域占世界海底总面积约69%,资源丰富。《公约》规定国际海底区域及其资源是人类的共同继承财产,各国可以按照《公约》的规定勘探和开发国际海底区域的资源。我国已在国际海底管理局申请获准了西太平洋7.5万平方公里的多金属结核矿区。

(三)海洋权益引发的国际争端日益加剧。

21世纪是海洋世纪,人类大规模开发利用海洋、从海洋中获得巨大的利益的条件已经基本具备,世界各国纷纷制定新的海洋战略。联合国总部设立了海洋事务和海洋法办公室,在每年的联合国大会上,都要专门研究海洋事务。在联合国的倡导下,世界各沿海国家都纷纷调整海洋发展战略,展开了蓝色圈地运动。比如:美国制订了《21世纪海洋蓝图和海洋行动计划》。加拿大出台了《海洋法》和国家海洋战略。韩国颁布了《韩国海洋21世纪》。欧盟发表了《海洋政策绿皮书》。日本把《联合国海洋法公约》赋予沿海国的权利当成不使用武力就能拓疆扩土的新机遇,主张的管辖海域面积为447万平方公里,是其陆地国土面积的12倍,一旦他们的主张得以实现,届时日本的国土面积将由目前世界排名的59位跃升到前10位的行列。越共十届四中全会制定了《2020年海洋战略》,目标是越南要成为东南亚海洋经济强国,计划到2020年,海洋经济在越南GDP中的比重将达到5355%。

近年来,海洋已经成为国际政治、军事和外交斗争的重要舞台。以争夺海洋资源、控制海洋空间、抢占海洋科技制高点为主要特征的现代国际海洋权益斗争呈现出日益加剧的趋势。逐鹿海洋、竞争海洋、深度开发利用海洋乃大势所趋。进入被誉为海洋世纪的21世纪前后,海洋划界争端、海洋渔业资源争端、海底油气资源争端、深海矿产资源勘探开发以及深海生物基因资源利用的竞争更加激烈。海洋政治经济领域的斗争直接影响海洋安全,形成以维护海洋权益为中心的军事防卫任务.局部地区出现争夺海岛主权、争夺管辖海域、争夺海洋资源的海上军事对抗或冲突。今后海洋领域的斗争将超出以往控制海上交通线、战略要地和通过海洋制约陆地的性质,发展到以海洋空间和资源为中心的对海洋本身的争夺,成为关系到民族生存和发展的战略性争夺。争夺海洋的力量将由单纯的军事武装力量发展到政治外交力量、海洋经济发展能力、海洋资源勘探开发能力、海洋科技力量与军事力量相结合的综合海上力量。

世界各国对海洋如此巨大的关注,具有深刻的历史背景和原因。一方面,人类在取得巨大经济成就和科技进步的同时,付出了人口过度膨胀、陆地资源日渐枯竭和生态环境不断恶化的沉重代价。人类在反思自己的行为方式,加快调整与自然相互关系的同时,也努力为扩大经济发展空间,寻求新的资源替代源泉。而地球上只有海洋才可能为人类提供新世纪所需要的一切。另一方面,冷战结束以后,发展经济成为世界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面临的迫切任务,西方发达国家为摆脱经济滞胀,相继走上了经济新自由主义,由此引发了经济全球化的大潮。全球化和海洋经济相互促进,互为因果,使海洋经济基本与经济全球化保持同步发展。从过去的渔盐之利、舟辑之便到现有的交通要道、资源宝库,海洋在经济全球化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可以推测,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伴随着全球贸易的持续增长以及全球生产现代化的进展,海洋领域的竞争将更加激烈。

(四)全球海洋科技发展呈加速趋势

有学者将世界海洋科技发展,总结为世界蓝色革命四次浪潮:

一是以浅海滩涂养殖和海洋捕捞为代表的渔业发展,为人们提供了丰富多样的海洋食品,很大程度上改善了人们的食物结构,拓展了人类食物来源的渠道。

二是以造船为代表的海洋装备制造业发展,大大提高了航运能力和技术水平,促进了全球生产要素流动和配置,加速了经济全球化进程。

三是以海洋环境技术、资源勘探开发技术、海洋通用工程技术为代表的海洋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支撑了海洋资源利用,打开了海洋开发的深度和广度空间。

四是以海洋天然产物、生物活性物质、特殊功能基因组为代表海洋生物产业发展,将带来海洋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的重大突破,形成海洋生物技术产业群。许多科学家预测,海洋科技是21世纪人类最有可能取得的重大突破的领域之一。

海洋科技革命有这样几个明显的新动向、新趋势:

一是海洋高新技术的突破已关乎国家战略的实施。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巨大的人口数量对资源和环境的压力之大,是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都难以相比的,开发海疆对中国未来发展的意义更为深远。例如海洋解决水资源的前景,将直接影响我国的发展态势和经济决策。我国淡水资源平均到每个人只有2220立方米,居世界人均水资源占有量的第l09位,被联合国列为l3个最贫水国之一。我国缺水城市已多达400多个。有专家预测,2030年中国人口将达到15-16亿,水资源短缺可能成为比能源更严重的危机。开发海水利用技术,包括海水淡化技术和直接利用海水作为工业用水和生活用水技术,将直接关系到中华民族的生存和发展。

二是海洋经济发展越来越依赖高新技术。例如,海上油田开发从勘察、钻探、开采和油气集输到提炼的全过程,几乎都离不开高新技术的支持。世界海洋高新技术的迅速发展,引发了海洋开发新的热潮,推动了新兴海洋产业的形成及发展。我国政府对高新技术及其产业化十分重视,并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但比较而言,海洋高新技术及其产业化不仅相对于世界水平,而且相对于其他高新技术领域,例如空间技术、电子技术、生物技术、信息技术等还是落后的。我国在许多海洋经济和研究领域,因缺乏先进装备、资金和相应的技术已经受到了影响。因此,发展我国海洋高新技术并使之产业化不仅是十分必要的,也是十分紧迫的。

三是海洋新资源、新能源开发方兴未艾。相对于陆地上能源危机、资源危机,海洋新能源、新资源开发还是刚刚起步。海洋是资源宝库,一向被视为人类解决生存问题的关键所在。目前,我国已经提出开展蓝色革命的新构想,其含义是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向蓝色的海洋索取人们所需要的、更多的优质水产品。海洋生物中还有着不同于陆地生物的生存条件,含有许多微量元素,以及高温、高压、无氧环境,使海洋生物在生长和代谢过程中产生并积累了多种具有抗癌、抗菌、抗病毒等天然活性产物。海洋能是一种蕴藏量极大的可再生能源,由于陆地上的矿物质燃料料日趋枯竭,环境污染日趋严重,向海洋要能源已经成为世界各国的共识。美国把促进可再生能源的发展作为国家能源政策的基石,由政府加大投入,制定各种优惠政策,经长期发展,已成为世界上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最多的国家。日本专门成立了海洋能委员会,并在海洋热能发电系统和热交换器技术领域领先美国。我国各种海洋可再生能源理论蕴藏量为6.3亿千瓦,有巨大的开发潜力,目前正在加快发展百千瓦级的波浪、海流能机组及设备的产业化,并结合项目工程发展万千瓦级潮汐电站。近年来又发现在大陆边缘的海底沉积物中存在大量的天然气水合物,人们称可燃冰,其完全燃烧后只剩下二氧化碳和水,是一种绿色能源。中国南海北部大陆架蕴藏着丰富的天然气水合物,初步调查表明南海天然气水合物资源量约为700亿吨油当量。

目前,由于技术、经济水平的制约,我国海洋产业和产品中的科技含量还不高,海洋经济的巨大潜力还远远没有发挥出来。可以预计,随着海洋一系列技术的突破,海洋产业必定会有空前的发展,海洋真正成为可持续发展的新的基地。

(五)全球产业向沿海转移的步伐加快。

Copyright © 2004-2021 hycfw.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海洋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