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入“蓝色经济区”,山东威海如何发力?

来源:威海日报   发布时间:2015-05-21 02:32:34 

作为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重要组成部分,融入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威海有哪些产业优势?有哪些“短板”?威海未来的目标定位是什么?

嘉宾名录:

韩立民:中国海洋经济学会秘书长、中国海洋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中国海洋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刘洪滨:中国海洋大学海洋发展研究院教授

李琪:中国海洋大学水产学院常务副院长

阚光锋:哈工大(威海)海洋学院副教授

高旭光:市旅游局局长

刘树伟:市发改委副主任

李国进:市海洋与渔业局副局长

唐传勤:好当家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总裁

唐宗岭:山东威海港股份有限公司董事会秘书

周安昌:山东省船舶工业行业协会副秘书长、黄海造船有限公司副总经济师

陆海统筹,打造战略“蓝色引擎”

韩立民: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应是依托于海,但不局限于海的海陆一体、陆海统筹,是一个综合的更高层次的开发思路。它是依据地域分工规律,综合考虑自然生态、社会经济、科技文化等因素所形成的复合功能区,其地理边界涵盖滨州、东营、潍坊、烟台、威海、青岛和日照七个市。

根据我的理解,在打造蓝色经济区时,必须牢牢把握这样四个特征:即陆海一体与海陆统筹,使山东半岛地区成为全国以海带陆、以陆促海、陆海一体发展的示范区;海洋科技先导与高端人才聚集,打造高度发达的科技先导区;注重生态文明与环境友好、开放互动相结合,形成人、海和自然环境和谐发展的生态文明区;发挥自身优势,打造临港、临海先进制造业的海洋产业聚集区。

刘洪滨:作为一项新的经济战略,“蓝色经济”与海洋经济相比,其外延更宽泛,内涵更丰富。蓝色,从生态的角度理解,应发展环保产业、可持续利用产业,不是开发海洋资源就是蓝色。目前,海洋资源亟须保护,保护就是硬道理,保护就是效益。在对海洋的开发利用方面,发展必须与保护并重,没有保护的发展,后患无穷。

李国进:建设蓝色经济区将有效整合海洋科技资源,组建跨区域、跨所有制形式的各类海洋科技研究中心,加强与高校和科研机构的产学研合作,支持、鼓励企业与科研机构合作,抓好科研院所科技成果的嫁接、转化,形成渔业科技发展的整体合力。其次,应大力推进自主创新,充分发挥企业科技创新主力军作用,促进企业加大科技投入,增强企业自主研发实力,围绕制约发展的重大和关键技术问题,形成一批水平高、前景好、影响大的科研成果。

统筹规划,将“蓝色经济”推向新高度

韩立民:威海有着良好的发展“蓝色经济”的基础,但需要注意的是,这些行业都依海而生,都需要占用海洋资源,并且这些行业势必会进一步加大对海洋的开发利用。要想使有限的海洋资源产生最大的效益,威海要尽快对渔业、港口、旅游、临港产业等进行更加科学系统的规划和布局,专项规划必须服从于总体规划的框子。惟有如此,才能将威海“蓝色经济”推向新的高度。

刘洪滨:发展“蓝色经济”,要做好规划,保护好生态环境。制造业肯定要做,但不能走“先生产、再治理”的路子,并不是向大海伸伸手就“蓝色”了。在我看来,发展“蓝色经济”是一个系统工程,不仅应尊重经济规律,还应尊重社会规律和自然规律。它应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实施集中集约用海,从盲目、被动用海转向科学、主动引导用海,各区域协调推进,从根本上转变用海方式,体现规划引导作用,并制定出提前预警机制和监测系统。此外,威海还应在蓝色经济区建设过程中,结合自身优势特色,恰当地处理好与山东半岛其他滨海城市的关系。

李国进:随着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自然岸线不断减少,威海适合养殖的浅海和滩涂基本上都得到开发,养殖趋于饱和,空间越来越小。巨大的海洋捕捞能力与日益退化的近海资源之间的矛盾突出,近海渔业资源开发已经达到极限,局部海域生态环境受到破坏,海水呈现富营养化状态。因此,要打造蓝色经济区,就必须进一步加大海洋资源和环境保护力度,加强海洋污染防治。要大力实施近海渔业资源修复行动,放流增殖鱼类、贝类、棘皮类等优质资源品种,实施浅海人工鱼礁建设和海藻海草移植增殖,实现高生物量基础的生态平衡。大力推进渔业节能减排,实施渔船节能改造工程,开展工厂化全封闭循环水养殖等技术的研究、试点和推广,壮大资源节约、环境友好性渔业。

阚光锋:近几年,威海局部海域生态环境仍有恶化趋势。据我们分析,造成海洋环境污染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陆地污染,据资料表明,海上污染的一半以上来自陆地,陆源污染物向海洋转移,是造成海洋污染的主要根源。二是海洋养殖业污染,随着威海海洋养殖业逐渐壮大,许多小养殖场不科学的养殖方式,引起了周围海域水体污染。打造蓝色经济区,必须在防治海洋污染,保护生态环境上做足文章。

在防治污染方面,哈工大(威海)老师利用废旧牡蛎壳做填料,从威海沿海中筛选出了耐盐的光合细菌、硝化细菌,还有冷适应性的高产蛋白酶、淀粉酶、纤维素酶等菌株,开发了有效治理海洋污水的设备,不但可以有效降解海洋中的有机和无机污染物,明显提高水体的溶解氧,降低COD,改善水质,而且此方法为生物处理法,对人类和海洋环境副作用小、生态风险小,不必担心二次污染等问题,并能从根本上治理解决水体污染状况,保持全市海洋与水产业持续、稳定、健康的发展态势。

科技主导,推动资源优势转为经济优势

韩立民:蓝色经济区不单单是引来投资、承接产业转移,也不仅仅是山东自身经济增长模式的提升,而是在探索一条新路———经济增长、统筹协调、环境友好区域发展新模式。因此,它的建设发展规划不能等同于一般的产业区规划。发展要靠科技,科技进步要靠创新,科技创新则需靠人才。可见,人才资源已成为“蓝色经济”发展最重要的战略资源,谁拥有高素质的人才,谁就能在竞争中赢得主动。对此,威海应重新审视自身海洋科技优势和人才优势,搞清蓝色经济的内涵和外延,合理规划。同时,威海海洋科技力量偏弱,科技成果转化机制尚不健全,将丰富的海洋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的能力亟待提高。

唐传勤:打造蓝色经济区一定不是低水平的重复建设和盲目扩张,在这一进程中,企业应积极转变生产方式,主动向科技要效益,促进产业上档升级。以水产品加工为例,据了解,我市目前拥有水产品加工企业930多家,年加工能力达300万吨,但绝大部分企业以水产品初加工和普通海洋食品加工为主,科技含量较低,市场竞争力较弱。尤其是在海洋保健品、海洋医药等领域的研究和开发上还处于起步阶段。近年来,好当家集团逐步把发展重点从基本的出口食品加工向科技含量较高的即食海珍品、复合微生物制剂等的研究生产转移,已经迈出可喜的一步。然而,海洋生物是人类的巨大财富,它的开发利用在“蓝色经济”中大有可为。同样,我市海洋产业的专业性技术人才也不是很充分,尤其是在企业转型期更容易受到人才瓶颈的制约。在企业向科技型、集约型靠拢,而自身还不具备强大的科研实力时,“借力引智”不失为解决人才瓶颈的最佳途径。

阚光锋:迄今为止,世界已发现的微生物约有150多万种,其中72000种存在于陆地,其余都存在于海洋之中,而目前,人类对海洋微生物只研究了1500多种。海洋微生物因其特殊的生活环境、生态系统,使其代谢产物具有很多新颖的结构和令人惊喜的生物活性。正是基于此,海洋微生物代谢产物将对新药发现、环境保护、生物材料、海产养殖等领域产生巨大促进作用,加强对这一领域的探索研究,并使其产业化发展,将为蓝色经济区建设增添亮丽一笔。

刘树伟:拥有一支素质高、专业性强的人才队伍,是建设蓝色经济区的有力保障。首先要整合现有教育资源,支持山大威海分校、哈工大(威海)等高等院校建设,加快威海职业技术学院和工程技术学院的建设步伐,引导各类大中专院校结合本地产业发展方向,培养高层次人才和技能型人才,扶持大学生就业与创业示范基地建设,同时坚持柔性引才机制,认真落实科研经费补贴等优惠政策,争取更多高层次人才来威发展,为蓝色经济区建设提供强大的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

错位竞争,建设特色鲜明的“产业聚集区”

韩立民:威海地处半岛蓝色经济区腹地,依海而生、因海而兴,海洋产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威海作为海洋经济大市,理应在发展“蓝色经济”方面走在全省前列。但我认为,威海要想积极融入蓝色经济区建设,应在稳步提升海洋一产的同时,积极在港口建设、造船业发展及海洋风力发电等项目上下功夫,着重在滨海旅游产业方面明确“高档次定位、高层次开发、高品质旅游”的发展思路。

李琪:威海是海洋渔业大市,海洋资源丰富,优先发展“蓝色经济”是重中之重。但发展“蓝色经济”,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树立科学的海洋发展观。如何让海洋经济走向高质高端高效产业,如何实现传统产业提升、新兴产业打造,是一个重大课题。建议威海的水产品加工企业尽快调整产品结构,加大自主研发产品比例,借此尽快树立自己的品牌。同时要充分发挥协会组织的作用,促成养殖业、加工业串成产业链,从而建立起现代渔业体系。

高旭光:在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中,包括了三大产业:一是传统的海洋渔业,二是海洋生物科技和先进制造业,第三就是现代服务业,而滨海旅游业正是现代服务业的龙头。对此,威海首先要完善规划,高点定位,处理好旅游业与城市基础设施、资源保护及其他产业发展的关系;其次,要重点做好旅游载体和基础设施建设,将海上休闲、海上运动、海水理疗、垂钓等项目进一步完善,实现由“看海”到“玩海”的转变;第三,面对同城效应,威海还将抓住建设“蓝色经济区”这一时机,立足特色,着力打造“北方温带旅游度假示范区”。

唐宗岭:在提出建设胶东半岛制造业基地之后,我省在10年“海上山东”建设基础上,提出了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规划。在这一规划中,港口物流业当之无愧应成为威海“蓝色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目前,威海港的航道建设与港口建设同步推进,新港区三、四期工程10月份将主体完工,年底部分投入使用。依托新港区,威海港正积极转变营销方式,做好货源、航线开发工作,加快建设内贸中转港的步伐。同时,在打造“综合物流”、拉长“物流链条”方面下功夫,确定“以港口物流为中心,以第三方物流为载体、以保税物流为目标”的发展定位,加快物流园区建设,依托我们的优势,展开错位竞争,逐步突破处于陆域末梢这个发展瓶颈问题,使港口发展更健康,货源组织规模化。

刘树伟:威海应以蓝色经济区建设为契机,通盘分析我市海洋产业特点,科学开发海洋资源,做大做强临港经济,努力构筑区域布局合理、产业素质优良、生态环境良好的现代海洋经济体系。在发展过程中,要加强与半岛其他城市的对接;在交通基础设施上,要加强交通网络规划和重大项目建设的协调衔接,加快构筑公路、铁路、水路协调发展的运输体系,实现与青岛、烟台的交通联网;在产业上,按照“互补、共建、配套发展、错位竞争”的原则,加强分工合作,积极搞好配套服务和产业衔接;在科技与人才上,要积极推动我市企业与半岛科研机构、大专院校的产学研合作,增强核心竞争力,进一步提升参与半岛蓝色经济区分工合作的能力。

周安昌:船舶是发展海洋经济的桥梁,是许多国家进军海洋、走上经济强国的重要战略决策。然而,许多威海的造船企业都是随渔业经济发展起来的中小民营造船企业,科技创新能力较低,发展后劲不足。因此,当金融危机袭来时,除黄海造船和新船重工具备满足相应标准的部分硬件设施,手持造船订单可延续到2011年外,大部分造船企业都陷入了困境,面临着现在干什么和明天怎么干的严峻拷问。打造蓝色经济区,首先要对现有地方造船企业进行技术改造,提升综合素质,培育竞争优势。另外,要深入贯彻实施国家船舶工业调整振兴优惠政策,把扶持的重点放在地方重点总装造船企业,使这些企业真正发挥龙头带动作用,达到振兴威海造船行业的目的。

Copyright © 2004-2021 hycfw.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海洋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