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势登高 硕果累累

来源:福建省海洋与渔业局   发布时间:2015-05-21 02:33:12 

海洋孕育着众多生物,深藏着巨大的经济能量,期盼着更大更强的科技力量来挖掘。


6年来,福建省海洋与渔业局借助“6.18”项目交易会,征集了可供对接的科研成果1300多项;筛选推出海洋与渔业行业关键技术难题250项、企业技术需求300多项;努力促成国内外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的海洋渔业科技成果与我省企业成功对接350项,总投资约30亿元,实现了科技成果到生产力的转化,促进了生产实践对科技发展的反哺,对接项目的数量越来越多、层次越来越高,硕果累累、一路凯歌。


渔业产业迸亮点


石狮深沪湾一片宽阔的海域上,渔农陈永盾在几名省级专家的指导下,熟练地检查着正在海里生长的刺松藻。“今年我先试养15亩,等技术再练熟些再扩大。”陈永盾黝黑的脸庞上写满了欣慰与喜悦。他告诉我们,再过一个月,这些刺藻松就可以成品销售了,每亩收入可达2至3千元。而这一切缘自于第五届“6.18”项目交易会。


养殖刺藻松以前,陈永盾曾养过一段时间的龙须菜,可是效益并不明显。2006年夏天,一批来自山东的客人到老陈所在的永宁镇港边村洽谈业务。眼尖的山东客人发现了附着在海蛎上的绿色藻类“刺松藻”,随即告诉他这种藻类在韩国、日本一带很有销路,可以用作副食品、药品及化妆品原料,市场需求极大,每吨可以卖到近万元。这个消息让陈永盾感到既意外又犯愁。


“这东西是好,可我要怎么育种呢?”老陈把自己的烦恼告诉了镇里的领导。2007年6月,在镇政府的帮助下,陈永盾首次参加了“6.18”项目交易会。在会上,韩国客商开出的每吨刺松藻16000元的协议收购价,更是让陈永盾兴奋不已。 通过“6.18”,陈永盾认识了省水产研究所的叶金聪等专家,正式签订合作协议,联合攻克“刺松藻人工培育”的技术难关。几个月前,首批成功培育出的苗种终于进入海湾试养。作为国家首位养殖刺松藻的渔户,老陈对其前景相当乐观。“有了科研所做我的靠山,我肯定会越养越好,等明年收入就可以翻一倍啦!”


的确,通过“6.18”对接平台,我省渔业产业迸发出更多更优的亮点,从而撬开了许多渔民、企业致富的渠道。


2007年,中科院李钧博士在莆田实施的院地合作项目,“皱纹鲍”南北对调养殖技术,破解了鲍鱼不耐高温、低寒技术难题,在推广示范后,已形成年产4亿粒的规模,带动了莆田鲍鱼养殖业发展,使莆田成为福建最大鲍鱼养殖基地。


2008年,黄海水产研究所雷霁霖院士与福建闽威水产实业有限公司对接的“鲈鱼生殖调控及规模化人工育苗技术项目”,采取控光、控温和激素调控,使鲈鱼产卵季节从1年产卵1次变成3次,育苗量从800万尾增至2600万尾,被农业部确定为国家级花鲈鱼良种场。


……


通过6届交易会,我省海洋与渔业企业成功实现了众多项目的对接。尝到甜头和好处的企业对交易会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从“要我对接”逐步走向“我要对接”。如今,参加对接会的企业数量不断增加。据初步统计,历届“6.18”,总共有1500多家企业参加对接活动,而对接的项目中已有170多项落地实施,逐步转化为生产力,为海洋经济强省建设提供了强大的技术保障和项目支撑。
海洋科技增活力


厦门火炬高新区内,蓝湾科技所处的位置并不显眼,可它研制出的“氨糖胶囊”却火到了省外。


氨糖是国际上用量最大的治疗骨关节炎的首选药物,十几年来,世界各国科研人员都在争分夺秒地研发高纯硫酸氨基葡萄糖。于是,国家海洋三所发挥自身技术优势,自主创新,历经八年的科技攻关,研发出了全球范围内第一个纯度大于99%的高纯硫酸氨基葡萄糖,也是目前为止国际上唯一不含钾、钠、氯离子的硫酸氨基葡萄糖。


2006年6月,厦门蓝湾科技有限公司和国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借助“6.18”项目成果交易平台,实现“高纯硫酸氨基葡萄糖”项目科研成果成功对接、转化,顺利实现科技成果到产业化再到市场的跨越,也使蓝湾公司成为国际上唯一的高纯硫酸氨基葡萄糖原料生产基地。2007年8月,蓝湾氨糖项目成果实现产业化。产品投放市场以来,深受市场的广泛认可,成为老百姓治疗骨关节炎的新宠,有效率达90%以上。


随着市场规模的扩大,2009年蓝湾氨糖单品的销量预计在1000万元以上,利税有较大增长。目前,蓝湾还在进行高纯硫酸氨基葡萄糖国家四类新药的临床前研究,如果取得药品生产许,可形成十几亿元的产值。


“蓝湾的第一个项目就是在‘6.18’上对接的,这种方式解决了既解决了企业的需求,又满足了科研究机构的愿望。所以,今年‘6.18’再忙我也要去。”总经理林秀芬告诉我们,今年“6.18”,他们又要与海洋三所合作酶化壳聚糖项目。学好这种技术后,该公司做成的保健品,可以用于辅助降糖、医疗敷料,产品转化为生产力后第一年就会有上千万元的收益。


其实,在“6.18”项目成果对接活动中,众多研究机构的优秀成果被企业相中。这些技术在给企业带来广阔前景的同时,研究机构自身也从中受益。一方面,这些研究机构通过成果的转让和合作,得到了经济回报,可以进一步开展科研攻关;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研究机构通过“6.18”平台,能够了解更多的产业信息和企业技术需求,为今后的研究指明方向和重点。


2007年,国家海洋局第三研究所研制的用于戒除毒瘾“河豚毒素研究技术”,在对接会上被厦门一家企业相中。目前,戒毒药物河豚毒素国家级生产示范基地已在厦门落户,完成了国家一类药物临床前的试验,预计今年将进入临床试验。今后,该产品的收益还将进一步用于下一阶段的科研攻关。


2007年,厦门永兴盛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与集美大学对接“虾青素的发酵法产业化”项目,采用酵母菌发酵法生产天然虾青素,将生物技术与发酵工程技术相结合,一改传统方法存在毒性的缺陷,生产的产品更安全,可广泛应用于功能性食品、饲料添加剂、医药等领域;


2007年,漳浦海安水产科技有限公司与中山大学对接的“南美白对虾高位池养殖技术”,总投资3亿多人民币。公司借助中山大学在虾类养殖、病毒防治上的优势,采用高位池的养殖技术,开展规模化工厂养殖,这在整个福建都属于领先。目前,该基地建成160口虾池,去年试养殖产值已达上百万元。今年,公司刚刚投放了8000万尾的虾苗,在中山大学科研人员的指导下,养殖规模继续扩大、产值也将继续提高,预计全年产值可达上亿元。据了解,该项目是全国同类行业设计水准最高,单场养殖规模亚洲最大。项目全部建成后,养殖面积可达1600亩,年产量达4000吨,实现产值5亿元。而良好的养殖场所,也吸引了更多科研人员的到来。今年,农业部已将海安列为“全国虾产业全国实验站”,这意味着今后海安与科研院所的合作将更长远的发展下去,从而促进全国虾类养殖、防病技术的进步。


此外,石斑鱼规模化人工育苗和养殖、大黄鱼免疫防治技术示范及产业化、HDPE浮筏式消波堤防灾减灾技术开发、荣福海带育苗与养殖技术等对接项目也进展显著。“6.18”,已经成为我省海洋与渔业聚集生产要素、提升发展水平的重要合作平台。


……


由此可见,政府搭建平台,科研单位和企业携手高效运作,让世界领先的海洋生物高科技成果不再“养在深闺无人识”,而是转化为优秀的产品,迅速走入寻常百姓家,为老百姓带来实实在在的好处,在产生强劲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同时,更凸显了“6.18”对促进科技进步的社会意义。


双赢平台,继续春天旋律


每一届“6.18”的筹备工作,省海洋与渔业局都力求布展内容丰富,展示方式更新颖,展馆布局更合理,突出了整体性、实效性和专业性的要求。在展示中,他们重点围绕海洋与渔业经济、海洋环保、海洋科技发展成就、水产品精深加工、闽台海洋渔业合作等领域,将大量的科技重大项目、科技自主创新成果、优秀对接项目等通过图文并茂和实物的形式表现出来,受到省领导、广大科技人员、企业家和观众的好评,成为每一届“6.18”最聚人气的展馆之一。


对接项目的落地转化,离不开服务跟踪。围绕“三天盛会,省海洋与渔业局常年对接”和“夯实一个基础,强化一支队伍,办好一场会展,打造一个品牌”的工作目标,省海洋与渔业局积极推进“6.18”工作转型升级,实现“6.18”项目的又好又多的对接。首先,他们通过周到细致的后续服务,促使有关科研单位和高等院校积极履行协议,及时提供、转让技术,推动产学研结合,实现互利共羸。对于合同项目,主要跟踪项目开工建设、形象进度和建设资金到位情况,促进合同项目尽快落地、动工和投产。对于意向、协议项目,主要跟踪项目的后续洽谈情况,促进项目的升级和履约。为了加快推动海洋与渔业产业的发展,着重对一些科技含量高、示范带动能力强的项目进行重点推介对接。经过几年的运作,目前,一大批海洋与渔业重点项目落地转化为生产力,形成各具特色的科技兴海(渔)示范基地。


围绕对接需要,省海洋与渔业局公开征集项目成果和企业技术难题。6年来,他们积极将中国水产科学院、中科院海洋研究所、国家海洋局第一、二、三研究所、中国海洋大学、上海海洋大学、厦门大学、集美大学等国家级涉海高校院及省内相关高校院所登记造册,并分发给全省海洋与渔业系统进行项目对接;在海洋与渔业网站上进行推介。其次,组织人员深入基层、企业,广泛开展企业技术难题征集,重点是征集产业发展、升级中遇到的共性、关键性的技术难题,填补产业链空白的技术难题,环保型、节约型和发展循环经济的技术难题,以及海洋与渔业企业发展中急需解决的技术难题,并及时将征集的技术难题进行整理、汇总,向有关高校院所推介,寻求解决办法。


今年,省海洋与渔业局按照“6.18”组委会“深化认识,更加务实,力求创新,真正办成一届比一届好”的要求,早谋划、早部署、早行动,为今年“6.18”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目前已征集海洋与渔业行业关键技术难题55项、企业技术需求40项,向省内外30多个涉海、涉渔的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征集研发成果200多项;开通“福建省科技兴海信息平台”,将征集的行业关键技术难题、企业技术需求和省内外海洋与渔业科研成果全部挂在网上,供企业和科研机构开展常年对接;积极探索创新对接方式,持续开展项目成果对接活动,已对接项目69项;认真筹备海洋与渔业展馆布展工作,将以图文、实物的形式突出展示我省海域使用管理、海洋资源环境保护、海洋防灾减灾、海洋新兴产业、现代渔业建设、闽台渔业合作等6大方面在科技自主创新、成果转化、项目对接等方面的成效和发展重点。进一步创新宣传方法,与省级新闻媒体合作,从项目成效的角度入手,宣传对接项目所取得的成效;从需求方的成效入手,侧重宣传一批企业技术难题通过6.18获得解决的典型事例,扩大6.18的影响力。


作为海洋大省,福建的海洋经济发展已经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省海洋与渔业局刘修德局长要求全省海洋与渔业系统要借助国务院最近通过的《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的东风,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的一系列部署,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充分利用和发挥“6.18”的功能和作用,努力促进更多更好的海洋与渔业项目成果对接和落地转化,为海西“两个先行区”建设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Copyright © 2004-2021 hycfw.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海洋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