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地球上最大的“冷库”,南极内陆冰盖是研究全球气候变化的敏感区和关键区,被科学家形象地比喻为地球“白色的心脏”。
“在全球气候变暖的形势下,诊断地球白色的心脏健康状况,是世界各国科学家面临的共同挑战。”在6月5日世界环境日,中国极地研究中心孙波研究员在新闻发布会上说。
中国极地研究召开的新闻发布会发布了孙波领衔的一项关于南极内陆冰盖的最新科研成果。根据这项发表在国际权威的《NATURE》杂志上的研究成果,在过去的1400万年间,南极内陆冰盖中心区域呈现出超强的稳定性。
“从南极冰盖形成的时间及其呈现的稳定性来看,电影《后天》中想像的气候变暖冰盖融化、导致海平面上升等状况,不太可能出现在现实生活中。”孙波说,“目前的科学研究表明,气候变暖的确对南极冰盖造成了影响,但这些影响还是量变的过程,而量变何时积累到质变,这正是各国科学家竞相研究的科学问题。”
在我国第21次(2004/2005年度)、第24次(2007/2008年度)南极科学考察期间,在国际极地年中国行动计划支持下,孙波利用车载冰雷达系统对南极内陆冰盖的海拔最高区域——冰穹A中心区域冰层厚度和冰下地形进行了系统性探测。
“这相当于医学诊断中给地球‘白色的心脏’做了一次‘透视检查’。”孙波介绍说,“冰雷达产生的无线电波在冰川冰介质传播衰减小,能够穿透数千米的冰体到达基岩界面,产生雷达回波信号,从而检测出冰层厚度与冰下地形特征。”
“体检”结果显示,自过去1400万年以来,南极冰穹A地区一直都是被厚厚的冰层所覆盖。也就是说,南极现代冰盖的形成可追溯至过去1400万年前,在漫长的地球历史气化变化进程中,表现出超强的稳定性,这为研究未来冰盖变化及其对海平面的影响,具有重大科学价值。
南极尽管偏居地球的最南端,被认为是受人类活动影响最小的一片大陆,但同样也受到工业化革命以来“温室效应”的消极影响。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南极半岛的夏季平均温度已经上升了约2.5摄氏度。
为科学地诊断、监测南极内陆冰盖在全球气候变暖中的“健康状况”,我国还将对南极的海冰、海洋、冰盖和大气环境等进行综合的遥感监测。据中国极地研究中心计划科技处处长何剑峰介绍,目前这一全国多家单位参与的科研项目已通过国家863重点项目的立项评审,即将在今年底进行的第26次南极科学考察中组织实施。

- 频道推荐
- 最新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