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最奇异新物种大盘点

来源:腾讯科技   发布时间:2015-05-21 02:35:52 

每年全球都会发现至少15000种新物种,目前英国《新科学家杂志》收集整理了近年来全球范围内发现的最奇特新物种,其中包括:吸血鬼鱼、世界上最小的蛇、迷幻襞鱼等。

吸血鬼鱼

发现地区:缅甸

发现时间:2009

它们并不大,而且也不漂亮,但是这种学名叫做“Danionella dracula”的小鱼却是非常奇特。这种体长仅1.7厘米的小鱼在其上下颚长着吸血鬼一般的尖牙,它是3700多种鲤形目鱼类中惟一一种长有尖牙的鱼类,雄性的大牙齿在领地争夺时会派上用场。

英国伦敦国家历史博物馆鱼类研究专家阿尔夫-布瑞特兹(Ralf Britz)说:“这项发现之所以非常令人惊异的原因是鲤形目鱼类在0.5亿年前就已进化消失了牙齿结构。”为什么这种小鱼在进化历程中仍保留着牙齿结构呢?科学家经过进一步分析得出结论显示,这种吸血鬼牙齿般的结构并不是牙齿,而是一种骨骼,或者更准确地说是颚骨的副产物,这些骨骼会刺破皮肤生长形成弯曲的尖状结构。它的下颚可以张开较大的角度,与身体主躯干呈45-60度。

通过对比吸血鬼鱼的DNA和斑马鱼以及鲤形目鱼类,布瑞特兹评估出这种骨骼突出结构是在0.3亿年前鲤形目鱼进化失去牙齿后逐渐形成的。吸血鬼鱼并不将这种奇特的牙齿用于捕食,在身体结构上雄性还长着较大的腹鳍和顺向肛门,生殖器官位于鱼鳍之间。

世界上最小的蛇

发现地区:巴巴多斯岛

发现时间:2008

如果你被今年初挖掘发现的13米长、1吨重的大蟒蛇化石所震惊,那么2008年发现的一种新物种蛇则会更加吸引你,这种学名为“Leptotyphlops carlae”的小蛇,体长仅10厘米,还不及意大利面条粗,它们是当今世界上最小的蛇,可以蜷曲在一枚英国便士硬币或一枚美分硬币上。

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的布莱尔-赫奇斯(Blair Hedges)2008年在巴巴多斯岛的岩石中发现这种小蛇。这种小蛇通常钻进入地下以蚂蚁和白蚁为食,它们进食的方式很特殊,先将蚂蚁吸干,然后再吐出蚂蚁的尸体空壳。据悉,这种小蛇属于细盲蛇,它们的体型一般都很小,之前历史记录显示世界上最小的蛇也是细盲蛇,该物种的学名叫做“Lesser Antillean”,体长仅110毫米。由于它们的体腔很微小,雌性只能产一枚卵,是一种非常纤细的卵。赫奇斯称,如果比它再小的蛇就无法正常产卵生育。

迷幻襞鱼

发现地点:印尼

发现时间:2009

这是一种非常奇特的海洋生物,它的学名叫做“Histiophryne psychedelica”,人们通常将它叫做“迷幻躄鱼”。1年前当潜水运动员在印尼安汶岛近海30英尺以下的海域中潜水时,意外地拍摄到这种浅水鱼,据称在这位潜水员20多年的潜水生涯中从来没有看到过这样的鱼类。美国华盛顿大学伯克国家历史和文化博物馆鱼类学者特德-皮特施(Ted Pietsch)接收到这种鱼类的照片时,猜测它可能属于隐棘躄鱼属。目前,他使用基因和形态学数据已证实它完全是一种外形奇特的新物种,属于隐棘躄鱼属。

迷幻躄鱼的皮肤呈胶状,显现肥胖、肉质厚而松软,它的皮肤上覆盖着白色条纹,这些白色条纹是从眼睛呈放射状向身体蔓延。这种白色素可以使它的皮肤色彩更加绚烂多彩,更便于混入海底五颜六色有毒的珊瑚丛中寻求庇护。

美国芝加哥菲尔德博物馆鱼类展馆副馆长里奥-史密斯(Leo Smith)说:“迷幻躄鱼是一种具有视觉欺骗性,却没有毒性的鱼类,它的进化方式是模拟美丽多彩的有毒动物。皮特施和同事们称它非常像海底环境的有毒珊瑚。”皮特施说:“这种鱼具有身体可塑性,它们可将面部像喇叭状扩张,然而再缩回。因此当它们试着穿过岩石小裂缝时,两只眼睛会位于身体横向的一侧。它也可能是一种向对方威慑的表现,当它扩张其椭圆型面孔,其他动物看到这种眼花缭乱的多彩肤色条纹时,一定会认为这是一种有毒的鱼类,尽早地避开。”

迷幻躄鱼在其面部的外轮廓可能有一种感官结构,就如同猫胡须一样具有灵敏的感知能力,这种鱼通过面部外轮廓感官结构能够感触到一些海底洞穴内部石壁的状况,便于在珊瑚礁之间狭小的空间进行探索。这种鱼的下颚长着2-4排不对称的小牙齿,可用于咀嚼更小的鱼类,虾以及其他海洋生物。这种鱼喜欢成双成对地活动,它们经常会隐藏得非常好,只有当潜水员在海底碎石中仔细地观察才会发现它们的踪迹。一旦它们被发现,迷幻躄鱼就会立即试着脱离潜水员的视线范围,进入海底岩石裂缝中,或很大程度地扭曲自己的身体钻进某个小洞中。它还有一个显著特征:它会充分利用自己的腹鳍探索自己所在的环境和位置,就如同我们使用手一样。

粉红氰化千足虫

发现地点:泰国

发现时间:2007

这种千足虫身体呈粉红色,身体散发出一种杏仁的气味,学名是“Mangkorn chomphoo”。2007年,科学家在泰国中部发现这种奇怪的千足虫,它的身体纤长、长满刺状突起,能够缓慢地释放氢氰化物从而阻挡掠食者的攻击,因此它们也被命名为“粉红氰化千足虫”。

丹麦国家历史博物馆的亨瑞克-恩格霍夫(Henrik Enghoff)是该物种的发现者之一,他指出,或许它们身体鲜艳的粉红色起到一种警示作用,当掠食者看到它们时似乎接受到一种信息——这是一种白天在树叶或岩石上栖息的有毒物种,它们晚上会蜷曲在潮湿的丛林环境中。

粉红氰化千足虫现成为千足虫家族中最新成员,千足虫多发现于东南亚地区和澳大利亚。这些动物通常体型稍大一些,身体多刺,外表呈现各种色彩。这种最新发现的千足虫体长3厘米,它是该家族成员中最大、最多刺的一种,也是外表最炫丽古怪的。

巨型象鼩

发现地点:坦桑尼亚

发现时间:2008

坦桑尼亚中部乌德赞瓦山脉是世界上生物多样化热区之一,在过去几十年里,该区域曾发现了多种新物种。2008年,科学家在这里发现了一种巨型象鼩,但它并不是鼩鼱,它的近亲包括:大象、蹄兔、土豚和海牛。

象鼩是地球上15种“活化石物种”之一,它至少在0.23亿年的进化历程中体型未发生变化。最新发现的这种象鼩学名为“Rhynchocyon udzungwensis”,体重700克,与野兔差不多,但它要比平常的象鼩大许多。

科学家们估计,目前世界上大约生活着1.5万—2.4万只巨型象鼩,它们的主要食物是昆虫,生活范围应该是地处高纬度的森林地带。加利福尼亚科学院拉思本表示,巨型象鼩的进食方式与食蚁兽相似,都是用舌头将昆虫卷入口中。此外,它们一般在地面下筑巢,白天出来觅食。

Copyright © 2004-2021 hycfw.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海洋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