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南海风云突变,进入多事之秋。实际上,南海争端进入了新一轮的国际化阶段。
南海争端的发展到经历了几个阶段,从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开始到2002年《南海各方行为宣言》签署为第一阶段。此一阶段表现了东南亚有关国家抢占岛礁,南沙海域40多个岛礁被越、菲、马等国分割占领。从《南海各方行为宣言》签署到2008年为第二阶段,这一阶段东南亚有关国家碍于《南海各方行为宣言》精神,并未新占岛礁,而是由抢占岛礁转为宣示“主权”、巩固占领,维护既得利益。越、菲、马等国在所占岛礁上开发旅游,组织观光,举行所谓“选举”,划出油气招标区块,建立民用设施,加强对岛礁的实际控制。
今年以来,南海争端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借《联合国海洋法公约》要求在1999年5月之前批准公约的各缔约国需在2009年5月前提交领海基线声明的规定,东南亚有关争端国家纷纷向联合国大陆架界限委员会提出划界案,企图为其占据南沙岛礁合法化提供“法理”依据。先是菲律宾国会通过 “领海基线法案”,将中国的黄岩岛和南沙群岛部分岛礁划为菲律宾领土并得到菲总统签署,将中国的黄岩岛和南沙群岛部分岛礁划为菲律宾领土;马来西亚政府向国会提交大陆架修正法案,作为向联合国提交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划界案的法律基础;5月初马来西亚和越南联合向联合国大陆架界限委员会提交的200海里外大陆架“划界案”,紧接着越南又单独向大陆架界限委员会提交南海“外大陆架划界案”,有关国家大有不达到目的不罢休之势。
实际上,菲律宾等国的行为使南海争端进入新一轮的国际化阶段。20世纪90年代南海争端经历过一轮国际化,《南海各方行为宣言》签署后,限于《宣言》精神,东南亚有关国家特别是菲律宾拉美国介入南海争端的声音减弱。此次《联合国海洋法公约》要求各缔约国在2009年5月前提交领海基线声明,菲律宾国会通过 “领海基线法案”,将中国的黄岩岛和南沙群岛部分岛礁划为菲律宾领土并得到菲总统签署,引发的新一轮南海争端,使争端国际化更进一步。
一是东南亚有关国家将争端国际化范围进一步扩大。20世纪90年代,菲律宾政府将南沙争端国际化,主要是希望美国等区域外大国介入南沙争端。而此次争端国际化,由于菲律宾等国向联合国大陆架界限委员会提交划界案,无论后者认可与否,在事实上已将争端扩大到全球性的国际组织。因此,此次菲律宾等国向联合国大陆架界限委员会提交划界案实际上是有关国家将争端国际化的一个新的步骤。
二是争端国际化得到美国等区域外大国的默契与配合。美日等区域外大国出于牵制中国快速发展之目的,加紧在南海活动并与有关国家有战略默契之势,针对南海争端的互动越来越明显。美国在南海的最大利益是维护地区和平与航行自由,并不公开支持东南亚有关国家对中国南海的权利主张。但在美日学界,支持东南亚有关国家对南海权利主张的声音越来越大,体现为否认中国对南海的权利主张。据报道,2月,美国传统基金会亚洲研究中心网站文章呼吁美国应该“明确支持”菲律宾在南海的主权要求,认为中国在该区域的领土要求“具有侵略性,是不合理的”;4月,美国企业家研究院与日本全球伙伴基金会中心联合举办题为“保护水域:亚太水域安全、美国利益与亚洲未来”研讨会,参加者有美日军事部门前高官,会上美国与会者认为南海是公海,可自由勘测,日本与会者则称中国对南海主权主张真假难辨,实际上否认中国对南海的权利主张。
作为与学者和军事部门前高官论调的对应行动,3月,美国太平洋舰队向菲律宾海军转交了6艘配置重机枪的美军艇,美菲“肩并肩”演习如期举行。4月下旬,越南国防部官员登上美国航母“斯坦尼斯”号并受到美军欢迎。2月份菲律宾和日本海事部门在马尼拉海湾举行“反海盗和反海上抢掠”联合演习。与此同时,美国还赤膊上阵,美国间谍船在包括南海海域在内的中国周边海域进行海测并与中国船只多次对峙,美潜艇也加强了对南海的巡航频率,监视南海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