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渔业:现代渔业的主攻方向——浙江省海洋与渔业局局长赵利民访谈录

来源:纪志康 周泉涌   发布时间:2015-05-21 02:38:04 

为了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根据浙江省委省政府“创业富民、创新强省”总战略要求和《农业部关于全面推进水产健康养殖加强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的意见》,浙江省明确提出了要大力发展生态渔业。那么,为什么要发展生态渔业?生态渔业发展的方向和重点是什么?又如何来发展?日前,记者带着这些问题,专程采访了浙江省海洋与渔业局赵利民局长。

一、发展生态渔业是现代渔业建设的必由之路

传统意义上的生态渔业,是指利用渔业内部水生生物之间以及水生生物与水域自然环境之间的物质和能量循环转化关系、发展渔业生产的一种渔业技术。如常见的稻田养鱼模式,草基、果基、桑基鱼塘为代表的渔农型综合养殖模式等。典型的例子就是杭嘉湖平原地区草基、果基、桑基鱼塘养殖和有着1200多年历史的浙江省青田县稻田养鱼。其中,青田县的稻田养鱼文化系统已被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列为首批(共5个)世界农业遗产保护项目。

而现代生态渔业是指根据水生生物与其他生物间的共生互补原理,运用生态学原理和系统科学方法,利用自然界物质循环系统,通过采取相应的技术和管理措施,建立起来的具有生态合理性、经济高效性、功能良性循环的一种现代渔业体系。也就是说,是以整体优化、生物多样性、系统方法等生态学原理为基础,强调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系统功能的稳定性与持续性,按生态规律开发,注重渔业生产与生态环境相协调、质量安全与现代技术相统一的渔业生产方式。

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转变渔业经济发展方式,推进渔业产业转型升级。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是生态渔业的核心。转变渔业经济发展方式,就是要在继续保持渔业经济量的增长的同时,更加注重质的提升,从根本上改变依靠高投入、高消耗来支持经济增长的粗放型发展方式,坚持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特别是有利于环境改良的渔业可持续发展道路,实现质量和效益、资源和环境两个协调,真正做到又好又快发展。大力发展生态渔业,充分发挥其生态合理性、经济高效性、功能良性循环等特点,将是全省传统渔业改造、渔业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根本举措。

二是修复生态环境,推进渔业生态安全。修复资源和保护环境是生态渔业的基本属性。近年来,我国江河湖泊等大中型水面、近海富营养化日趋严重,生态事件频发,与水产品质量安全一起逐渐成为社会公众关注的热点。如何修复水域生态环境和缓解水生生物资源衰退状况,确保渔业生态安全,已成为建设现代渔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任务。大力发展生态渔业,在水库等大中型水域积极推行洁水型渔业开发模式,在江河湖泊科学开展渔业资源增殖放流,实现“以鱼治水”和“以鱼养水”,促进水域生态环境、水生生物资源的修复和保护,这是渔业的基本功能,也是维护生态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是确保水产品质量安全,促进渔农民增收。质量安全和增效增收是生态渔业的发展目标。就目前的渔业工作而言,质量安全是热点,渔农民增收是焦点。随着国家对“三农”问题重视程度的不断加大,渔业发展如何克服资源和市场双重约束,尽快转变传统发展模式,走优质、高效、集约、安全的发展道路,在促进广大渔农民增收工作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已成为渔业工作的焦点。毫无疑问,生态渔业的发展,将明显有助于水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的提升,十分有利于渔业的增效和渔农民的增收。

二、突出一个目标,推行七种模式是浙江省生态渔业发展的方向和重点

发展的方向:以确保水产品安全有效供给和实现渔业可持续发展为根本,通过应用现代科技、设施装备和合理的生产模式,修复和保护生态环境,提高水体单位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具体突出“三个实现”:实现渔业和环境的和谐,实现生态和高效的协调,实现渔业空间的拓展。

发展的目标:依据资源禀赋和发展现状,至2012年,在全省构建沿海生态高效渔业发展区、内陆设施渔业示范区、山区生态渔业建设区、大水面洁水渔业开发区等几大渔业块状经济区,基本形成自然环境和谐、基础设施优良、渔业结构合理、区域特色鲜明、科学技术先进、运营机制新颖的现代生态渔业发展格局,促进渔民收入稳定增长和渔区社会繁荣进步。

结合浙江省实际,我们计划重点推行下列七种模式:

1.池塘环境友好型养殖模式。重点是减少药物使用,降低对水体的氮、磷排放,通过水处理技术实现养殖水体的重复使用。

2.湖泊水库洁水型渔业开发模式。又称“洁水型渔业”,选择以鲢鳙鱼等滤食性鱼类进行人工放养,消耗水中的富营养化物质,从而达到以鱼洁水、以鱼养水的目的。

3.文化传承和创新型生态养殖模式。传承和创新具有悠久历史的稻鱼(虾、蟹)共生和山溪以草养鱼等生态循环养殖模式,实现“稳粮丰鱼增收”的目的。

4.大水面鱼、虾、贝、藻立体增(养)殖模式。在大江大河和浅海海域,实施规模化立体型增(养)殖,改善水体环境,修复渔业资源,实现水生生物多样性。

5.工程化渔业养殖模式。包括集约化养殖和工厂化养殖,具有高密度、集约化、高效益、少污染等特点。能有效控制养殖自身污染,减轻对环境与资源的破坏,大幅度提高养殖单产和经济效益。

6.休闲生态渔业模式。利用渔村设备和空间、渔具渔法、渔业产品、渔业生产活动及渔村人文资源等,经规划设计,充分发挥渔业与渔村休闲旅游功能,使渔业一、三产业协调发展。

7.负责任水产捕捞模式。逐步减少渔船数量,探索和推行限额捕捞制度,推广渔船节能,改进渔具渔法,禁止严重破坏渔业资源的作业,保护和恢复生物资源再生能力,促使水生生物资源永续利用、水产捕捞业可持续发展。

三、实施“生态渔业建设三大行动计划”,是浙江省生态渔业发展的重要抓手

当前主要是实施“生态渔业建设三大行动计划”。

一是渔业资源养护和生态环境修复行动计划。以涵养资源、修复生态、改善环境为目标,以浙江省八大水系和重要渔业水域为重点,实施渔业资源增殖和生态环境修复行动计划,进一步加大渔业资源增殖放流力度。同时,加强重要渔业水域划型和保护,推行负责任捕捞模式,强化许可管理和伏季休渔制度,控制捕捞强度。2009年起,计划先在钱塘江流域举行大规模的增殖放流活动。

二是生态强渔富民行动计划。坚持“生态立渔、生态强渔”的发展理念,以生态、安全、高效渔业建设为目标,以做大水产养殖主导产业、发展设施渔业和培育休闲观赏渔业为重点,实施生态强渔富民行动计划。以标准鱼塘改造为主要载体,实施符合“四个一”(一个优势品种、一个知名品牌、一个健康养殖模式、一套完善的经济运行机制)要求的现代水产养殖示范基地建设,加强主导品种良种选育推广,推进规模化经营和标准化生产,发展区域优势特色产业,优化提升水产养殖主导产业。实施现代生态渔业示范区建设工程,推行池塘环境友好型、浅海鱼贝藻类等生态养殖模式,加快设施渔业建设,加强休闲渔业培育。深化渔业经营体制改革,加强质量安全管理,加快技术推广体系建设,保障生态渔业建设。

三是渔业洁水保水行动计划。以洁水与渔业协调发展为目标,以水库等大中型水域为重点,实施“以鱼养水、以鱼洁水”的渔业洁水保水行动计划,充分发挥渔业在改善水质、保护水环境和打造生态品牌等方面的突出作用。通过放养滤食性鱼类,增殖放流土著鱼类,大力发展水库有机鱼生产,打造生态渔业品牌,引导、推动全省洁水渔业建设。

首先,生态渔业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建立一种新的体系,不仅仅是确定一个发展方向和生产发展模式的问题,而是需要在体制机制、技术、管理、制度和信息等诸多方面进行改革创新,这涉及到渔业的方方面面,也就是要实现传统渔业向现代生态渔业的跨越,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有持之以恒的精神,不断开拓创新。其次,结合现阶段的渔业实际,我们对三个行动计划的组织实施,已经逐一制定了详细的实施方案。从总体上说,主要着重做好以下四项工作:

一是着力完善渔业经营体制机制。进一步完善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推进水域、滩涂承包经营权合法合理流转,加强规范管理和服务,努力构建与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的渔业经营体制。主要是通过大力发展渔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和渔业龙头企业,积极培育现代渔业经营主体。推进捕捞渔船法人制公司化改革,探索海洋渔业资源产权化改革,逐步实施产出配额管理。

二是大力推进渔业科技创新推广。深入实施以首席专家、渔技指导员、责任渔技员为主要形式的新型渔技推广责任制度,加快建设新型渔业技术推广体系。提高渔业科研自主创新能力,创新生态渔业发展模式和技术,强化科技对生态渔业发展的推动和支撑作用。加强渔民技术培训,实施“渔业科技入户”工程,提高广大渔农民从业技能和素质。

三是努力加大生态渔业建设的投入。加大投入力度,实施现代生态渔业示范区建设工程,全力推进“生态渔业建设三大行动计划”的顺利实施。加强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和水生动物防疫体系等产业辅助系统建设。加强统筹谋划,整合资源,制定积极的产业引导政策,创新投入机制,建立“业主主导、政府推动、社会参与”的多元化投入机制,营造良好的生态渔业发展环境。

四是切实加强生态渔业建设工作的组织领导。要通过省市县三级联动,相关职能部门协同,制定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明确工作重点,落实具体措施,抓好实施工作。要强化制度管理。通过划定重要渔业水域,建立重要种质资源保护区、海洋生态自然保护区、海洋生物多样性保护示范区,完善水产养殖和海域规划布局,延长伏季休渔期等管理手段,促进浙江省渔业经济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

Copyright © 2004-2021 hycfw.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海洋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