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个海洋生态区仅存3个健康污染威胁海洋经济

来源:洪其华   发布时间:2015-05-21 04:15:13 

15个海洋生态监控区仅存“3个健康”,陆源污染物的控制并没有得到实质性进展

我国海洋经济的发展还刚刚起步,海洋生物、石油等资源大多未得到充分的利用。相反的是,海洋环境却每况愈下中国海洋产业总产值为12841亿元,海洋产业增加值为5268亿元,相当于同期国内生产总值的3.9%。


但相对于发达国家的7%的比例,还有不小的差距


“21世纪是海洋世纪,是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时代。”国家海洋局局长孙志辉曾表示。目前,海洋环境遭到破坏,必将影响海洋经济的发展。

“海洋污染的案例太多了。”易晓蕾一边给记者介绍,一边打开笔记本电脑里的文件。易晓蕾是国家海洋局环境保护司监测预报处处长,长期从事海洋环境方面的研究。

当鼠标点开一张图片时,一幅黄海近岸海域发生的赤潮灾害展现在记者眼前,一条红色的赤潮带像丝带一样漂在海面上,与蓝色的海水形成鲜明的对比。

再点开另一张图片,胶州湾一带由于化工厂排放未经处理的生产废水,蓝色的海水已经被染成了酱褐色,易晓蕾说,污染已经致使附近海域多种污染物含量超标,导致周边海域大面积滩涂贝类中毒死亡。

11月28日,上述记者看到的情况,已由国家环保总局形成系统的“2005年海洋环境保护专项执法检查结果”(下称“检查结果”),对全社会进行了通报,海洋环境污染问题被摆上台面。

海洋“不健康”

检查结果表明:“部分海域环境质量得到显著的提高,但全国海洋环境质量总体状况仍不容乐观,近岸海域污染问题严重,局部海域的环境质量难以改善。”

正值松花江水体污染引起全社会重视之时,环保总局通报检查结果,有业内专家向记者表示,一是通过“哈尔滨停水事件”让人们深刻体会到污染带给人们的痛苦经历;二是把海洋污染的严重事实摆上台面,借机呼吁人们珍爱海洋环境。

百川终入海,松花江的污染最终也会汇聚到大海,海洋的污染必须唤起关注。

环保总局负责人称:“这是自2004年首次开展海洋环境保护联合执法检查以来的第二次全国范围检查。”但检查结果相比去年,忧大于喜。

“这份报告反映出了我国海洋环境的现状——进入21世纪,中国的海洋经济发展迅猛,但同时海洋环境也遭到了严重破坏,甚至比过去20多年的破坏还严重。”易晓蕾告诉《第一财经日报》。

除了环保总局每年的检查结果,国家海洋局每年的《中国海洋环境质量公报》,由于汇聚了海量监测数据,也一直是反映我国海洋环境情况最权威的报告之一。

2004年,国家海洋局组织沿海省(自治区、直辖市)在我国近岸海域部分生态脆弱区和敏感区建立了15个生态监控区。

监控区总面积为5万平方公里,主要生态类型包括海湾、河口、滨海湿地、珊瑚礁、红树林和海草床等典型生态系统。监控内容包括环境质量、生物群落结构、产卵场功能以及开发活动的影响等。

“但监测的结果让人担忧,15个沿海海洋生态监控区中,目前仅有3个处于健康运行状态,7个处于亚健康运行状态,5个处于不健康运行状态。”

所谓“不健康”,是指生态系统自然属性明显改变。生物多样性及生态系统结构发生较大变化,生态系统主要服务功能严重退化或丧失。环境污染、人为破坏、资源的不合理开发等生态压力超出生态系统的承载能力。生态系统在短期内无法恢复。

“这是一个非常令人担忧的后果。”易晓蕾告诉记者,今年的监测数据已经在汇总过程中,对于结果会不会继续恶化,现在还不好说,“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影响海洋环境最重要的因素——陆源污染物的控制并没有得到实质性进展。”

陆地污染的遗害

海洋污染中70%~80%的污染来自陆源污染,比如,陆地上人类生活之废弃物,农业、工业生产过程中所排放之废料,经由各种途径注入海洋。

反映在海洋环境上,突出表现是近岸海域污染问题。环保总局负责人称:“2004年全国近岸海域一、二类海水比例占49.6%,三类海水占15.4%,四类、劣四类海水占35%。污染海域主要分布在渤海湾、江苏近岸、长江口、杭州湾、珠江口等局部海域。近岸海域海洋生态系统脆弱,大部分海湾、河口、滨海湿地等生态系统受到破坏,有毒赤潮的发生次数增加。”

造成这些的原因就是污水没有经过处理就直接排放到海洋里,国家海洋环境监测中心韩处长告诉记者:“我们在抽查800多个排污口时发现,不少企业并没有达标排放,而有的企业,更是通过隐蔽方式将污水排出。”

“陆源污染物入海总量仍然居高不下。”环保总局的检查结果称,“工业污染负荷大,高污染的电镀、医药、化工、印染、制革等行业在沿海地区大量存在,尤其部分民营企业存在偷排和治理设施不正常运转的行为;农村面源污染未得到有效控制,特别是畜禽养殖污染呈加剧的趋势;城市污水处理能力较低,南方个别沿海城市的污水集中处理率为零,已建成的部分污水处理厂不能正常运转。”

中国海洋大学法学院教授崔凤认为,海洋环境的污染是陆地环境遭到严重污染的反映和延续。陆地污染没治理,会污染内河流域,进而流入海洋。

“比如说淮河流域,去年曾投入600多个亿进行污染治理,但基本上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尽管沿岸建立了污水处理厂,但真正有效运转的不到10%。”崔凤告诉记者,这些污染物最终都进入了海洋。

而易晓蕾更进一步指出:“海洋环境破坏严重,原因主要是中国沿海地区经济快速发展所带来的巨大压力,海洋环境保护上资金和技术的缺乏,以及尚待完善的监测和管理机制。”

海洋经济前景扑朔迷离

专家告诉记者,当海域被有机物质污染时,会影响生物之生态平衡,使渔坦(鱼类栖息、繁殖的地方)环境恶化,影响鱼类的生长与繁殖,造成水产资源的严重损失;倾倒于海域的废弃物,若含有放射性物质或重金属时,这些东西都具有毒性或累积性物质,会蓄积在水生物体内,使食用者中毒,造成急性或慢性病变。

“现在有些沙滩已经很难找到水草,而中国原本是亚洲重要的水草生产地;在海南岛,珊瑚礁侵蚀严重以至于沉入了海底;一些沙滩遭到了严重侵蚀,使得周围的景观遭到了破坏,甚至出现了房屋坍塌;对于海洋生物的过度捕捞破坏了食物链。”国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研究员周秋麟告诉记者。

易晓蕾也表示:“我国的渔业正面临窘境,我们的渔民已经开始花费高成本到远海捕鱼,而渔业资源一旦遭到破坏,恢复是极不容易的。”

与发达国家开发海洋经济的强度相比,我国海洋经济的发展还刚刚起步,海洋生物、石油等资源大多未得到充分的利用。相反的是,海洋环境却每况愈下。

据国家海洋局今年1月份公布的《2004年中国海洋经济统计公报》显示,中国主要海洋产业总产值为12841亿元,海洋产业增加值为5268亿元,相当于同期国内生产总值的3.9%。但相对于发达国家的7%的比例,还有不小的差距。

“污染问题将阻碍我国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崔凤对此十分肯定。

海洋治污之困

对于海洋污染的大头陆源污染的问题,一个根本原因在于管理机制上存在问题。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海洋环境治理主要由国家海洋局负责。陆上的环境治理,由国家环保总局负责。部门之间的权责、利益的协调,也让一些治污措施难以有效开展。

“有些企业将大量的污水和污染物排到海里,环保部门只能罚款了事,难以采取其他有效措施,最后使海洋污染越来越严重。”有关人士向记者透露。

崔凤认为更重要的原因是:海洋和陆地不一样,陆地是固定的,无论从技术上、管理手段上来讲操作性相对更容易,而海洋是流动的、动态的。

“比如浙江、山东等省份也都出台了各自相关海洋环境保护条例,但只是强调自己区域的海洋环境治理,各人自扫门前雪,最终不能实现整体环境改善的效果。”崔凤说。

崔凤认为在海洋污染治理方面,应该强调区域联合治理,联合几个省市,进行区域上的治理。今年开始启动的“渤海碧海计划”就是这样一种尝试,把环渤海的几个省市联合起来,实现共同治污。

“但现在来看仍然没有一个好的模式,因为治理成本太高,地方政府不愿拿钱。‘渤海碧海计划’是自上而下的,中央会拿出一笔钱出来,帮助地方建立污水厂,但日后的运转费用,可能也会是一个问题。”崔凤表示。

“缺乏区域性污染防治协调机制和河海统筹的综合治理措施,导致流域和海域之间、区域之间污染纠纷问题突出,局部海域的环境质量难以改善。”环保总局有关官员认为这是我国海洋环境保护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

“海洋可持续发展的法制建设,绝不只是制定或修订几部环境或资源保护的单行法,而是一个完整的海洋法体系。”易晓蕾认为,海洋资源作为公共财产产权不明晰,也是致使海洋环境无法得到有效保护的原因。

中国首选,价值之选!欢迎订阅第一财经日报!

2005年12月1日

Copyright © 2004-2021 hycfw.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海洋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