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经济在百年一遇的全球金融危机中受到了相当程度的冲击,这一点在对外依存度较高的海洋交通运输业、海洋船舶工业、海洋油气业、海洋渔业和滨海旅游业等海洋产业中表现得尤为直接和显著。
有关海洋经济专家在近日完成的一份专题报告中,全面分析了金融危机对我国海洋产业的影响。
海洋渔业:
出口受到很大冲击
对我国海洋渔业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对海洋渔业及其相关产业的相互影响上,特别是对海洋渔业出口的冲击很大。金融危机致使国际水产品的消费需求下降,我国不少沿海省市海产品对欧盟、美国、日本等国际水产品市场的出口出现下滑。此外,人民币升值进一步压缩企业的利润空间,致使出口企业的财务成本加大,原材料及用工成本增加。同时,由于出口技术壁垒日益提高,不确定因素增加。在上述因素叠加影响下,势必导致出口加工企业成本上升、利润下降、出口压力加大,很多规模较小的水产加工企业处于停产或半停产状态。
海洋油气业:
景气下行趋势被强化
对海洋油气业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原油价格大幅走低。油价的大幅走低,对我国海洋油气生产造成了一定影响。二是石油石化产品需求增速下降。国内成品油表观需求增幅将显著下降,世界石化景气周期进入下行通道。经济衰退将强化石化景气下行的后果,可能延迟景气恢复期。三是企业融资困难。
海洋船舶工业:
短期影响不剧烈 长期影响不容忽视
对我国船舶工业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四方面:一是新船订单撤单现象出现。据国际造船权威部门统计,由于世界航运业市场供求关系出现逆转,2008年1月~8月份全球已有94艘新船订单撤单,其中我国有21艘,主要是大型散货船、集装箱船,但LNG、海洋工程等高附加值产品市场需求没有受到太大的影响。二是新接订单出现下滑。三是利润增长率减少。四是新兴或中小船企的产能过剩问题凸显。但从金融危机对我国船舶工业的总体影响来看,由于目前我国造船企业手持订单较充裕,主要交船日期基本要到2011年,因此金融危机对船舶工业的短期影响不是很剧烈,但长期影响不容忽视。
海洋交通运输业:
存在负增长的可能
航运业近年来受航运市场繁荣期订造和投入运力过多的影响,以及在油价、人力等成本上涨等多方压力下,全球航运市场呈现出运力严重过剩、需求大幅萎缩的局面。特别是2008年以来,金融危机引发的全球投资恐慌,投机资金加速撤离航运市场,加剧了航运市场的进一步波动。
去年下半年以来,海路运输生产虽然继续保持增长态势,但增长乏力,港口吞吐量增幅在连续下滑、运输价格大幅下挫后,今年3月份出现止跌反弹迹象。据初步统计,今年3月份,我国港口货物吞吐量增长2%。预计2009年海洋交通运输业将维持低于5%的增长速度,不排除负增长的可能。
滨海旅游业:
降价仍不能撩动旅游欲望
金融危机及其所带来的经济衰退严重影响了滨海旅游业,特别是对入境旅游收入和国内旅游消费产生了不同程度的负面影响:一是入境旅游出现滑坡,二是国内旅游支出消减。海南省往年都是国内旅游冬季热点线路,今年一反常态,降价300元~500元。但是这样的价格仍不能撩动百姓旅游的欲望。
海洋高新技术产业:
融资困难 速度放缓
海洋高新技术产业在研究、开发、投入生产和推广过程中一般需要巨额资金投入,通常都会利用资本市场进行融资。但这场金融风暴导致全球股市暴跌,上市公司资产缩水,银行资本金充足率下降,投资银行尚且自顾不暇,投资人则更加谨慎。由此造成海洋高新技术产业的融资渠道变窄、融资难度加大,使得整个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速度放缓。同时,由于海洋高新技术产业高风险的特点,受全球资金回笼的影响,产业出口将大幅下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