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自然界,一些披着漂亮外衣、有着可爱外表的动植物,并不一定是人类的朋友。但只要不轻易地被“美丽”所迷惑,并且深入地了解它们,科学地解决它们身上对于人类不利的一面,我们还是能够从中得到好处的。
有个段子,是关于河豚鱼的——
听人说河豚鱼味道极鲜美肥嫩,夫妻俩特地买了几条,烹熟后准备尝尝,忽然想起吃河豚弄不好要中毒而死。于是,丈夫叫妻子先吃,妻子要丈夫先吃。后来妻子犟不过丈夫,只好先吃,举筷夹鱼时,流泪说:“吃是我先吃了,只求你好好照顾两个儿女。他们长大后,万万不要买河豚吃。”
可见河豚之形象,甚于猛虎。
所谓“长江三鲜”,我已涉笔其二(鲥鱼和刀鱼),另一鲜,即是河豚。要不要写?颇感迟疑,原因,自恋地说,是忧谗畏讥,或,直白说,不想引火烧身。
但吃河豚不拼命
河豚并非“善类”,稍为不慎,岂不落下为之“张目”的口实?但鼻涕虫丑陋,生物学家不因其丑陋而不顾,它总还是地球生物链上的一环吧,有没有利用价值?不知道,所以要研究。对河豚,视而不见不对,视而“成见”也不对。我举几个数字,就可说明“拼吃河豚”实在很危险:河豚身上的毒素毒性比氰化钠还要大1000倍,0.5毫克即可致人死亡,一条河豚鱼足以毒翻七八个成年人。读者要以餍口福,一定得请教权威机构和有资质的餐饮企业。解馋事小,性命交关,因小失大,不值也。
有人或许会说:我吃过河豚,一点事没有。那我只能说,可能是你运气好,或许更重要的是厨师懂行。但,人若仅靠运气生活,岂不太无助太无知吗?日本烹饪河豚鱼有专职厨师,安全系数相对高些。我国有没有这类厨师?不清楚,但愿有。如果顶住诱惑,不吃,那就啥事也没有,《录鬼簿》上没法勾出你的名字。是为上策。
河豚事故不少,故事也多。因为事故频繁,难免播腾众口;又因为众说纷纭,增加了它的神秘性,促使猎奇者铤而走险,徒增事故。如此循环往复,以至无穷。
在很早的时候,河豚就被国人视为极品美食。吴王夫差把河豚与美女西施相提并论。河豚精巢居然被称之为“西施乳”(见《五杂俎》)。苏东坡称“食河豚而百无味”,其诗《惠崇春江晓景》(正是河豚欲上时),虽然没有鼓励人们去“美食冒险”的意思,但传递出了一种美妙的生活境界,成为诱使品尝河豚的“看不见的推手”。
问题是,苏子吃了那么多河豚,竟然一点意外也没发生。唯一的解释就是:他懂,或厨子懂,怎样才能既得美味又不伤身的诀窍。我想,如果人人都是苏轼,河豚何足惧哉?可惜苏轼不能无限复制,因此,河豚仍是“毒品”。
当然,坊间并不缺少烹饪调鼎的高手。长江流域,除江阴一带盛产河豚,武汉也是有名的产区。其实,武汉河豚的品质较江苏段为劣,但流传的“佳话”倒不少,百年老店武鸣园就是品尝河豚的最佳食肆。早在1919年,名伶梅兰芳在武汉演出时就在此“拼死一吃”。当年,国民政府财长宋子文莅汉视察,突然提出想品尝河豚。陪同官员谁也没敢接茬。宋子文心知肚明:“我知道吃河豚的规矩,是自己吃自己,因为有危险,所以谁也不敢请客。”于是掏出一圆钱,说:“我不要人家请客,你们这些识途老马,总应当陪我一尝异味吧。”众人只得硬着头皮陪吃。也许,宋子文知道
如今,刀鱼和河豚并食,好像成为一种时尚。前些日子在一家高级宾馆吃过一回清蒸刀鱼,紧接着又上红烧河豚。此种烧法,倒是第一次见识。服务生神秘兮兮地对一众人说:“河豚的睾丸都在呢。”意思是:“这可是补的啊!”好像我们都是太监出身。我暗暗吃惊:河豚之毒,以此为最。这厮好不晓事!再看在座诸位,谈笑风生,不介于怀,也就安之若素。想想也是多虑:一是现在不少店家都以河豚为号召,其实哪来那么多野生河豚?怕是养殖的吧(承若丹兄相告,河豚人工业已养殖成功,毒素大减。存一说);二是高级宾馆珍惜羽毛,一定善为烹治,以保食者无虞。于是放胆大啖。
现在想来,我的贪吃河豚,既不合于科学发展之道,又有违于和谐社会之旨,更兼未得美如西施之至味,实在是不足为训的。
白煨河豚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东坡的诗句,道出了食河豚的最佳季节,眼下,正是品尝河豚的最好时节。河豚到底有多好吃?民谚“吃了河豚百无味”大概是最好的说明。
笔者早几年在江苏靖江尝过一款白煨河豚,是在扬子江大酒店还是在南园宾馆,已记不清了,但那碗鱼汤、河豚的鲜美,至今难忘。当时,请来厨师讨教,并记下制作方法:将活的河豚按专业方法宰杀、分拣处理、洗净、浸泡。炒锅烧热,放猪油、葱、姜煸香,下河豚稍煎,加黄酒、水烧开,换成中火,保持汤沸,一直煨到汤呈乳白色,再放入已焯过水的河豚皮,反过来包住鱼肉,再依次放入河豚肝、竹笋、木耳,并调好味,烧开后即可装盆,洒上胡椒味更好。此菜河豚肉又嫩又鲜又滑,鱼肝更是肥美,最好的是鱼汤,汤浓醇厚,鲜香味美。
河豚味虽美,但民间有谚:“拼死吃河豚”,又道出了河豚的剧毒。曾几何时,年年都有吃河豚而亡的不幸。近年,靖江厨师凭着好几代人的专心研究,已能熟练地除去毒素,加上人工养殖的河豚毒素大减,吃河豚已成为长江下游一些江苏城市的旅游特色。不知何时,上海也有“河豚当是时,贵不数鱼虾”的景况。(完)

- 频道推荐
- 最新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