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财富网综合消息 据中国海洋报报道 从1992年党的十四大正式提出建设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目标,到2009年3月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到2020年将上海基本建成具有全球航运资源配置能力的国际航运中心,经过十几年的努力,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已取得了重大进展。港口能力大幅提升,航运要素体系框架初步形成,口岸服务功能明显加强。然而,与当今世界各个国际航运中心的综合发展水平相比,上海建设国际航运中心还面临种种挑战,其中最明显的便是航运服务的软实力建设。
比如,在船舶融资、海事保险等航运高端服务业方面,上海的发展很薄弱。2006年,全球船舶贷款市场中,上海所占的比例不到1%。;在全球航运交易、信息、定价和法律服务方面,航运指数期货、运费远期/期货合约和运费期权等航运价格衍生品,对于上海而言还是一片空白。又如,上海对航运服务业相关政策办法的系统研究相对较少,一些制度及政策上的不完善,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国内航运及航运服务业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也对境外航运企业在上海的发展产生不利影响。
从国外成熟经验来看,国际航运中心的繁荣发展,离不开完善、先进的综合配套服务环境。始建于公元前43年的英国伦敦港,早在上世纪60年代就丧失了港口优势,然而,伦敦港仍无愧于国际航运中心的称号,原因就在于它以先进的航运服务业,对全球航运进行着 “无形”控制。落户伦敦的 “波罗的海航运交易所”是全球唯一实行自我监管的航运交易所,它发布的航运价格指数被世界各国所接受,堪称全球航运界的 “大脑”。伦敦还拥有世界上最完备的航运融资、海上保险、海事仲裁等服务体系,仅航运服务业每年创造的价值就达20亿英镑。
对于在规模上已跻身国际大港的上海港而言,服务 “软实力”尚显不足,这成为制约上海打造国际航运中心的 “短板”。尽管从短期来看,上海港集装箱和货物吞吐量仍会保持世界前列,但毕竟线性发展是有极限的,上海港的箱量不可能无限增长下去。与此同时,随着上海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越发不适应上海经济社会发展的速度,而随着传统制造业的转移,上海港的箱量增长就会放缓。此时,上海港必须找到新的增长点,必须转变港口发展方式,而发展航运服务业便是必由之路。按照意见要求, “完善航运服务布局” “探索建立国际航运发展综合试验区,积极稳妥发展航运金融服务和多种融资方式”等,将被列为上海建设具有全球航运资源配置能力的国际航运中心的主要任务,这无疑为上海港跳出规模化发展,迈向内涵式发展提供了极大的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