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海洋特色经济 建设海洋强省

——王诗成访谈录

来源:马章安   发布时间:2015-05-21 04:15:23 

自20世纪90年代初山东省提出建设"海上山东"特别是1998年海洋经济工作会议以来,山东省海洋经济保持了持续稳定发展的良好势头。据统计,从1999年到2002年的4年间,海洋产业产值分别增长10.4%、18.3%、19.7%和18.7%,2002年海洋总产值达到1 517亿元,占山东省国内生产总值的7%,可以说已经成为或正在成为山东省国民经济重要的增长点。但与广东等先进省市相比,我们已经落后了,2002年广东的海洋总产值比我们多433亿元。急起直追,迎头赶上,是山东省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最近就这一问题记者采访了海洋经济专家、山东省海洋与渔业厅副厅长王诗成先生。
  开发海洋半壁江山  建设海洋经济强省
  记者  最近您在有关文章和给省领导的信中,提出了"建设海洋经济强省"的战略目标。提出这一战略目标,出于什么考虑?它与"海上山东"的提法有何区别?
  王诗成  海洋是一个巨大的资源宝库,开发蓝色国土,振兴海洋特色经济,已成为当今世界潮流。海洋经济关联度高,产业链条长,拉动力大,辐射面广,是世界经济发展的新的重要增长点,开发保护海洋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开拓性宏伟事业。海洋是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宝贵财富和最后空间,是能源、矿物、食物和淡水的战略资源基地。山东有3 100多千米的海岸线,海域辽阔,陆海面积相当,海洋资源十分丰富。合理开发利用这些不与粮食争地争水,又不与畜牧争草的生物资源、是拓展山东农业资源,增加食物总量、减少粮食的直接消费、保障食物安全的战略性措施。山东半岛是全国最大的半岛,也是一个开放型的半岛,具有明显的海洋区位、资源、科技、开放四大优势,建设海洋经济强省是发挥山东对外开放优势,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选择。战略论证表明,21世纪山东腾飞的引擎在海洋,实施海洋经济强省战略目标是抓住21世纪战略机遇期、顺势应时的重大举措。这一战略目标的主要构想是:以青岛、烟台为"龙珠",以威海、东营、潍坊、日照、滨州为"两翼",搭起半岛海洋生态圈、半岛海岸带经济圈、半岛城市圈和半岛国际旅游度假圈的骨架。通过实施海洋农牧化、临海工业、港航和滨海旅游四大建设工程来构筑"四个半岛圈"。海洋经济强省建设要以半岛港口为轴心,以海域和海岸带为载体,以港兴城,以海促陆,以陆兴海,陆海一体,梯次推进,全面发展。为此,要树立以海兴省、以海立省、以海强省的新理念,在海洋科教、海洋市场、海洋信息化、海洋防灾减灾、海洋综合管理等方面建立创新体系,努力在建立高素质的海岸带产业体系、提高海岸带产业竞争力上有新的突破。
   "海上山东"与海洋经济强省,一个是跨世纪工程,一个是强省战略目标,二者的共同目标是向海洋进军,大力发展海洋经济,是沿海地区率先实现现代化。但它们也有较大差别。
   "海上山东"的提法生动形象,是吹响向海洋进军的号角和旗帜,但它是个形象概念,缺少量化指标。而海洋经济强省则是一个将竞争机制引入海洋开发的量化概念,是一种长远的目标和导向。这几年为什么我们在海洋经济方面与外省的差距拉大了?这与我们没有把建设海洋强省作为战略目标有一定的关系。
   把"海上山东"和黄河三角洲开发两个跨世纪工程的目标定位于建设海洋经济强省,不但符合山东客观现实,可以更好地发挥海洋开发潜力巨大的优势,做到以海域和海岸带为载体,大力发展海洋产业群,建设海洋经济带,加快向海洋经济强省目标迈进;更重要的是,海洋经济强省战略提高了"海上山东"建设的层次和战略地位,这一举动将导向传统重陆轻海思维观念的更新,将大大地促进以海兴省、以海强省新思维新观念的形成,同时也导向全社会关注海洋,国内外投资者向海洋开发倾斜。海洋经济强省战略的实施,将在全省重新掀起一个开发保护海洋的蓝色狂飙,将有力推动"海上山东"建设和黄河三角洲的开发进程,并将有力地促进省委、省政府一系列重大战略举措的实施,促进沿海产业向西部转移,劳动力向东部流动,加快陆海一体化发展步伐,促进全省国民经济的快速协调发展。
   发展海洋特色经济
  记者  实现海洋经济强省的宏伟目标,其主要标志是海洋经济特别是海洋特色经济在质和量上都有大的发展和飞跃。对此,您有什么想法?
  王诗成  海洋特色经济,是指发挥山东半岛沿海区位、资源、科技、开放优势而形成的大海洋经济,即海岸带经济。我提出的海洋强省战略特别是"四个半岛圈"的构筑、"四个工程"的建设,都是以海洋经济发展为中心的。海洋经济是海陆一体化经济,具有带动性大、渗透力强、辐射面宽等特点,可以优化沿海与内陆之间的资源配置,拉动内地经济发展,增强山东省西部欠发达地区经济实力,加快海陆一体化建设步伐。因此,必须大力发展。从目前半岛地区海洋经济情况来看,海洋产业增加值最近10年增长了8倍多,海洋科技创新能力进一步增强,海洋三次产业结构不断优化,沿海特色经济带的框架基本形成。
   发展海洋经济,必须加快半岛海岸带经济圈建设。要充分发挥区位优势,进一步增强大局意识和协作观念,坚决打破地域分割,消除市场壁垒和体制性障碍。要充分发挥半岛东端港口密集、县域经济实力雄厚以及与韩国、日本隔海相望、贸易关系密切的优势,着力培育其集群竞争力。青岛市要以建设国际港航中心为依托,发展港口、海洋、旅游三大特色经济;烟台与威海要在现有城市格局的基础上建设全国特大海滨城市;潍坊要以建设我国北方最大的海洋化工城和莱州湾畔明珠大都市为目标;东营应建成区域性中心城市和中国北方海洋石油大都市;日照应建成生态港口城、大学科技城和现代新型工业城;滨州应成为黄河三角洲地区最大的陆海一体的海洋特色农牧化基地和新兴工业基地。
  实施临海工业工程,构筑半岛海岸带经济圈。沿海工业是依托海洋区位优势,以港口为载体的新型工业体系。它既是海洋特色经济,又是港口板块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全面有效地利用海洋资源和海岸带优势,努力扩大临海工业规模,优化产业和产品结构,是构建以港口为依托的半岛海岸带经济圈的关键所在。临海工业,近期应重点抓好科教产业城和四大基地建设。山东省海洋高科技研究机构和研究人员占全国的40%以上。应充分发挥山东半岛科教力量雄厚的优势,进一步整合全省海洋科技资源,科企联姻,建立青岛国家海洋科教中心、日照大学城、威海渔业科技城和一批国家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高技术示范基地,把青岛建成集基础研究、应用开发、技术推广于一体的海洋科教产业城,辐射带动全省海洋科技的发展。四大基地即半岛船舶工业基地、海洋化工生产基地、海洋生物工程基地和新型工业基地。
 海洋产业为国家六大高新技术产业之一,在合理开发海洋资源方面作用巨大。我们应有这样的决心:用海洋高新技术产业占领经济发展的制高点。现在,滨海旅游业、滨海油气业、海洋电力(风电、核电、热电)、海洋造船业,广东都上去了。我们要迎头赶上,就要突出重点,选准组建发展高新技术的"航空母舰"。特别要注意优选战略产业。应看到,山东省与先进省市有差距,主要原因是山东省海洋产业结构性矛盾突出,传统产业(渔盐业)仍占主导地位,海洋新兴产业发展慢,高新技术比重少。以2002年为例,在2002年山东省的海洋总产值中,海洋渔业(含海洋渔业加工业,不含内陆淡水渔业)为796亿元,占52%;滨海旅游业为346亿元,占23%,二者相加占了75%。剩下的几十种海洋产业包括比较大的海洋交通运输、盐业、海洋电力、海洋油气、造船等,都占不到6%。与现在排名第一的广东省比较一下,更能说明问题。2002年的海洋总产值,广东比山东多433亿元,多在什么地方呢?人家的海洋交通运输比山东多107亿元,滨海旅游多307亿元,海洋电力多333亿元,海洋油气多176亿元,4者相加多了923亿元。山东什么比人家多呢?渔盐业。渔业多350亿元,盐业多78亿元。可见,我们的差距主要在二三产业上。当前山东省海洋高新技术产业和海洋新兴产业如油气开采、海洋药物、海洋电力、造船业等门类比较齐全,但规模膨胀比较缓慢,目前形不成规模效益。同时,海洋工业、海洋服务业(环境检测、港口码头冷藏运输物流、批发市场、原材料供应、饮料业、育苗业等)创新能力不强,基础技术和关键技术落后,如海洋药物,在临床方面的许多关键技术并未解决,制约了产业发展。海洋油气开采业、船舶制造业规模小、技术相对较低。海洋药物、海洋保健食品、海水综合利用等,都处于发育阶段。这种差距,从另一方面来看,也可以说是潜力巨大。今后山东省一定要注意提高产业素质,加快建立高科技海洋水产食品加工区,使海洋产业和海洋高科技园区紧密结合,以发挥集聚效应。
   发展海洋经济,政府在政策上要加大扶持力度,财税、人才等都要进行扶持,特别是投入方面的政策倾斜如贷款贴息扶持等。建立海洋信息咨询、技术仲裁、法律服务等完善的社会中介服务体系。建立资本市场,完善投入机制。金融投资要倾斜。在这方面也要解放思想,比如可以搞个海洋开发福利彩票之类的。当然,整体上还得靠市场运作。实践证明,"海上山东"建设不按市场运作,路子会越走越窄,很容易形成"口号工程"。海洋是山东的半壁江山,是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发展外经外贸、民营经济、高新技术"三个亮点"的重要领域,海洋开发外向度高,创汇率高,很适合民营经济发展,如果按市场运作"海上山东"建设,不但大有作为,其发展前景可以说不可限量。以投入为例,按照市场运作,海洋开发的投入机制会更活,投融资渠道会越走越宽,政府将不再会为开发资金紧张而受困扰。
 实现半岛地区生态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  记者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提出了5个统筹的命题。实施海洋经济强省战略,发展海洋特色经济,也应特别注意沿海地区生态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问题。
 王诗成  实现山东半岛沿海地区生态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当前需要实施四大工程特别是海洋农牧化工程,以构筑半岛海洋生态圈。生态环境是资源,是资产,是潜在的发展优势和效益。构筑建设半岛海洋生态圈是建设半岛海岸带经济圈、城市圈和国际旅游度假圈的重要前提和基础。要着力于海洋农牧化工程建设,积极推进生态建设产业化、经营管理市场化、城乡环境生态化,在半岛沿海形成以循环经济为核心的生态经济体系、可持续发展的自然资源保障体系、山海秀美的生态环境体系,全面增强半岛地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实现半岛海洋生态环境整治和生态渔业的新突破。要通过建设半岛海洋生态保护区、生态渔业经济带来完成半岛海洋生态圈的建设目标。半岛海洋生态保护区建设,应主要抓好3个方面:
   一是海洋自然保护区建设。争取建立30多处海洋自然保护区和20多处国家级生态示范区,保护面积由现在的46万公顷扩大到150万公顷以上。
   二是生态渔业区建设。控制近海捕捞强度,逐年实施减船转产工程、捕捞限额制度和渔船强制报废、国家赎买制度,扩大人工增殖放流,把渤海建成中国的"濑户内海"似的海上大牧场。大力发展以垂钓、赶海观光和体验渔家风情为主要内容的休闲渔业和假日渔业,全面实施"海底森林"营造工程。
   三是海洋环境功能区建设。同时,根据半岛不同的海域地质条件,建立渤海湾至莱州湾泥沙质滩涂生态渔业经济带、黄渤海岩礁区生态渔业经济带、黄海南部基岩地质生态渔业经济带,并抓好半岛渔业创汇基地建设。力争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使山东省海洋生态环境显著改善,使半岛海洋生态区成为生态大省的一个亮点。
                                (原载于2004年《大众日报》)



2004年7月28日

Copyright © 2004-2021 hycfw.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海洋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