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峡西岸经济区:中国第四大增长极即日上路
“海峡西岸经济区”今后5年将进入实质性运作阶段,国务院拟巨资扶持,铁道部1000亿开路———
资本市场已经闻风而动。两会期间有消息称,国务院将通过新区域发展规划,投巨资扶持“海峡西岸经济区”加快发展。
“海西建设此前5年处于呼吁、准备阶段,下一个5年将进入实质性运作阶段。”全国政协委员、福建社科院台湾研究所所长吴能远表示。
地处海峡西岸的粤东融入海西具有独特的优势。全国人大代表李秉记认为,海峡西岸经济区作为具有特殊的地缘经济利益的小型经济板块,有望在政策机制试点的基础上优先受惠于台商新一轮西进潮,成为继珠三角、长三角和环渤海区域外的第四大发展极。
第四大发展极:不仅是个经济问题
在台湾海峡的两岸,经济联系先于政治回暖,海峡东西两岸的新区域发展极正在形成。
两会期间,关于发展“海峡西岸经济区”的提案、议案众多,更有消息称,在珠三角规划纲要出台之后,海峡西岸经济区也将出台区域发展规划纲要。
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抓住两岸关系改善的历史机遇,建立具有两岸特色的经济合作机制,开展经济合作,扩大两岸直接‘三通’,支持海峡西岸和其他台商投资相对集中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这是继中共十七大报告和“十一五”规划纲要之后的最近一次重申。
在中央的支撑下,国家发改委派出代表团到福建调研,专门研究海西问题;铁道部投资1000多亿修建温福、福厦等数条大铁路;交通部在福建上马了多条高速公路、港口建设项目。此外,共有十几个部委和中央直属企业与福建签了协议书、备忘录等文件,大力支持海峡西岸建设。
海峡西岸经济区不仅仅是个经济问题。两会上,九三学社的提案认为2008年,两岸关系出现了历史性转机。为促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早日实现,这一经济区的建立应作为国家的重大战略统筹推进。
民革中央也在呼吁,应该顺应经济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的发展趋势,加紧推动构建以台湾海峡为纽带,以两岸经济一体化为共同远景的“海峡经济区”,进一步“建立具有两岸特色的经济合作机制,以最大限度实现优势互补、互惠互利”,促进两岸的共同繁荣。
其认为,构建涵盖台湾、福建、浙江南部、广东东部和江西中东部地区的“海峡经济区”,不仅为台湾经济提供强劲的动力和更大的发展空间,也将推动祖国大陆沿海地区形成完整的经济发展圈链条。这将大大提升中华民族的国际创新能力和经济竞争力,并为未来“大中华经济圈”的形成、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来自广东汕尾的全国人大代表、广东亿达洲集团董事长李秉记表示,加快海峡西岸地区发展,对于整合东南沿海地区的发展力量,完善全国区域经济布局意义重大“对于广东来说,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发展是粤东发挥对台优势,加快发展、扩大开放,缩小与发达地区的差距,实现区域协调发展的一次良机。”李秉记认为。
海西新竹工业园:产业合作是核心
“海峡西岸经济区仍存在着发展基础薄弱、地方财力有限、区域发展不平衡等亟待解决的问题,束缚了其两岸交流平台作用的进一步发挥。”九三学社的提案建议国家加大投入力度。
民革中央的建议:“将‘海峡经济区’作为国家级经济区,列入国民经济发展重大规划之中,加紧制定专项建设发展规划,并在政策、资金、人才、资源等方面给予大力扶持。”
民革中央认为,产业合作是“海峡经济区”经济合作的核心。建议通过两岸高层协商,科学合理地推动“海峡经济区”的产业分工合作,以高新技术产业为重点,推进两岸在金融、电子信息、机械、石化、现代农业等领域的深度合作。
“台湾经济与福建经济实际上有着非常强的相似性与互补性。”原福建省社科院院长严正教授表示,上世纪70年代台湾产业结构以服装、鞋业等轻纺工业为主,福建在上世纪末本世纪初兴盛的也是这些产业;后来台湾开始大力发展电子、石化、机械等产业,而现在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规划也非常明确地朝着这三个产业的方向发展。如今,海西正逐步构建两岸产业链的对接。
民革中央建议,目前可以推动祖国大陆温州、福州、厦门、泉州、汕头等城市与台湾台北、高雄、台中、台南等城市,建立单向或多向型的城市战略合作关系,发展相互间紧密的经济和社会联系,提高区域内资源配置的效率和效益,促进互惠互利,共同发展。
九三学社则认为,在推动产业合作方面,可以创建海西新竹科学工业园。建议在福建创建海西新竹科学工业园,依托海峡西岸土地、人力资源和政策优惠等优势,引入台湾新竹科学工业园的发展模式与管理机制,吸引海峡两岸高校、研发机构和企业入驻。在增强产业技术标准合作、加快科研成果产业化、带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同时,将会对大陆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产生积极的影响和作用。同时,通过不断深化的合作,增进两岸知识界、科技界的相互了解和认同。
“海西尚未成型,但充满想象”
“海西尚未成型,但充满想象”,国泰君安研究员章秀奇认为。资本市场给予“海西”概念积极的回应,两会期间“海西”概念股飙升。章秀奇表示,独特的地理位置曾是福建难以崛起的原因之一,但随着台海局势缓和,2008年12月15日,内地和台湾全面启动海运直航、空运直航和直接通邮,两岸关系正式迈入“大三通”时代,两岸的经贸往来必将更加频繁。
汕头市委书记黄志光日前也表示,要抓住这一有利时机,争取海峡西岸地区的优惠政策,加快汕头在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发展步伐。
“建议国家有关部委在编制海峡西岸地区发展规划时,将汕头、潮州、揭阳、汕尾纳入各项规划,把粤东城镇群与海西经济区的总体规划衔接,使粤东城镇群与海西城镇群在规划上能融为一体。”作为来自汕尾的代表,李秉记在两会上呼吁,并得到了近十名全国人大代表的联名支持。
李秉记认为,要赋予粤东对台直航配套政策,积极构建台商投资粤东和台胞来往两岸便捷通道,使粤东成为承接台湾产业转移和台商投资大陆热点地区之一。
此外,国家有关部门应在经贸工作上对粤东地区实行政策倾斜与扶持。一是扶持粤东各市的台商投资区建设,力争将粤东建设成为台商投资相对集中区。二是大力发展对台贸易,把汕头的对台小额贸易点纳入更开放管理措施试点范围,放开经营权,扩大商品种类。三是争取国家有关部委赋予粤东四市对台贸易更加灵活的通关监管措施、加快检验检疫速度、放宽外汇管理交易币种限制、放开对台小额贸易经营权等,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名词解释
海峡西岸经济区
以福建、广东为主体,面对台湾,邻近港澳。依托沿海核心区福州、厦门、泉州、温州、汕头五大中心城市。人口约为6000万至8000万人,预计建成后的经济区年经济规模在17000亿元以上。